一頂“萌帽”揭秘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
中新社呼倫貝爾5月17日電 題:一頂“萌帽”揭秘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
“可愛!想摸摸‘鹿’角。”17日,杭州遊客閆亞東對一隻有鼻、有眼、有耳朵還有角的帽子格外感興趣。
進入5月,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鄂倫春族聚居地——鄂倫春自治旗冰雪消融、杜鵑花開,旅遊季隨即到來。
“這不是鹿角帽,是狍角帽。它是我們民族歷史的印記,看到這樣的帽子就知道這是鄂倫春人。”68歲的獸皮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滿古梅不厭其煩地向遊客推介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這頂獨具特色的“萌帽”也向外界揭開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的神秘面紗。
鄂倫春族是中國三少民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之一,現有人口8000餘人,其中,鄂倫春族獵民僅1000餘人。
史料記載,鄂倫春人元明時期主要分佈在貝加爾湖沿岸、外興安嶺(今俄羅斯境內的斯塔諾夫山脈)、黑龍江流域直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17世紀至18世紀初,他們逐漸遷徙至大、小興安嶺地區,在高山密林中生活。
1953年,鄂倫春人告別傳統的狩獵方式,下山定居;1996年,他們放下獵槍,開始從事現代農業生產、養殖業和旅遊業。
如今,結束了遊獵生活的鄂倫春族,通過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保護和傳承着歷史悠久的森林狩獵文化。
滿古梅是鄂倫春族獵民,也是狍皮手工藝匠人,縫狍角帽、制狍皮衣的手藝傳承到她這裡已經是第五代。
“旅遊發展爲我們搭建了文化傳承的舞臺。”滿古梅像寶貝一樣捧着自己製作的狍角帽向遊客介紹,狍子的頭圍和人的頭圍大小相似,鄂倫春人用完整的狍子頭部皮毛製作狍角帽,稱其爲“滅塔哈”。
狍角帽的佩戴在鄂倫春族有着特殊的講究。“筆直的狍角戴在頭上像雄鹿一樣英姿颯爽,鄂倫春男人多在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佩戴。”滿古梅說。
滿古梅告訴記者,近些年,隨着旅遊業發展,好多國內外遊客不僅喜歡鄂倫春民族傳統文化,更願意跟着她學技藝。
“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的學設計的大學生,還有一些中國香港和美國的手工愛好者,經常和我視頻學習。”滿古梅的漢語說得不太流利,但談及傳承她卻眉眼帶笑,“只要有人學,我就免費教會爲止。”
申報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非遺項目名錄保護體系……鄂倫春自治旗想方設法對鄂倫春民族傳統技藝進行挖掘搶救,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項,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8項,非遺傳承人60人。
樺皮技藝、狍皮製作技藝也已列入鄂倫春族瀕危項目進行重點保護,這兩項技藝傳習展示館已列爲中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庫,並進入布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