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生產營運的影響與課題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新社美聯社

背景圖片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新社、美聯社

COVID-19起於中國大陸武漢,接着迅速擴散至各國,導致全球製造與供應鏈一個個被迫暫停運作物流效率亦不如以往;不僅導致一般產品的出貨不順或無法出貨,連關鍵抗疫醫療物資也無法有效率地供給、運送至各國,這對於欠缺當地生產線與相關技術的開發中國家而言,更是重大危機。

國際供應鏈的停擺或斷鏈,突顯在地供應鏈、區域型供應鏈存在的必要性。當國際供應鏈無法正常運作時,「小而美」的在地供應鏈可即時「接手」,支援最低限度的國際訂單生產規模,或因應當地市場的緊急需求。

在未來高度不確定性的企業營運環境下,「適應供應鏈新常態」成爲製造業領導階層接下來的重要課題。過去在太平盛世時,製造業的各個次產業供應鏈大多各自運作,有自己的生產系統與物流系統,但疫情爆發後發現,行之有年的運作體系事實上應變能力仍有不少的進步空間

傳統運作模式的脆弱點暴露後,可望促使供應鏈主導廠商引領關聯業者導入前瞻科技,以優化傳統供應鏈運作效率,並提升風險管理成效。此外,疫後消費者行爲與市場需求產生變化,預期對於國際供應鏈的調整計劃也會有推波助瀾的效果;而爲了因應疫後市場需求,預期跨供應鏈的支援將更爲常見。

COVID-19雖爲生產營運管理帶來的挑戰,但也因此間接「促進企業數位化」,或觸發「企業數位轉型」的動機。這波疫情讓不少企業意識到,既有供應鏈的運作與管理方式,事實上存在不小的進步空間。尤其至今爲數不少的中小型製造商,甚至還是用「純人工」方式記錄和管理供應商,以致於疫情爆發後難以有效應變,而當長期合作的工廠預警停工時,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可替補的救火隊

傳統供應鏈運作模式在正常狀況下可行,但一旦突發狀況發生,數位化程度低的廠商便立刻陷入窘境。尤其像COVID-19這樣的天災,結束時間無法預期,意味着廠商在沒有合適的數位工具支援下,只能乾等、乾着急。

眼見事態嚴重,不少業者在疫情期間開始評估數位化,或企業數位轉型的必要性。在心態的轉變及危機感的驅動下,可望激發產品或企業作業流程數位化之需求,併爲下階段的「數位轉型」計劃暖身,最終達到生產營運自動化、透明化、效率化之目標。

爲了避免羣聚感染,許多企業在疫情擴散後切換成在家工作或分批到班模式。爲了滿足遠距工作與互動需求,企業開始加重對數位工具的依賴,如:線上會議軟體手機通訊軟體、線上教育訓練平臺、AR會議與研發協作方案等,以維持最大程度的正常運作。

從天而降的「數位化機會

這個從天而降的「演練機會」,促使不少企業開始研究遠距工作下的各種情境與問題,探討面向包括使用系統、使用人員、使用場所,及無紙化可行性等,藉此篩選出適合的IT工具,來對應各種作業情境。雖然不少企業被「趕鴨子上架」,但後來卻也發現「原來高比例的員工在家工作,竟然也是可行的」;而這些IT工具、系統在通過壓力測試後,也變成了遠距工作系統導入計劃的第一步。

未來企業可望進一步訂定更完善的解決方案、研擬導入的優先順序,除了確定系統可有效協助員工提升生產力、突破遠距協作與洽談業務的不便之處,同時也要能方便主管掌握員工居家上班狀況,併兼顧員工遠端存取企業資料時的資安保護。最終,建構出一個以「員工」爲中心,而非「場所」爲中心的遠距工作環境。

日本富士通爲例,該公司已預計在2023年3月前將現有辦公空間面積縮減50%,刪除原有通勤交通費用津貼,改爲提供每月5,000日圓補貼在家上班衍生之通訊費電費等。此外,亦將提供工作用的手機或採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方式。至於交通費用,則將採實報實銷方式。富士通原有的辦公空間將調整爲「Hub Office」、「Satellite Office」型態,採行動辦公室模式,意即員工不再有固定辦公座位。此外,辦公室也打散至各地,並可跟員工居家辦公環境連結(稱爲「Home & Shared Office」模式),以因應後疫情時代的工作生活型態。

無預警的天災人禍向來是國際供應鏈管理上最大的挑戰,考驗着業者的應變能力與供應鏈韌性。近年製造業供應鏈事實上碰過多次天災人禍,單就資訊電子供應鏈來說,就碰到過泰國水災、日本地震/核災、工廠火災,以及中美貿易戰等,還有這次的COVID-19。

但是,疫情爆發跟其他天災人禍不同之處是,第一、復原時間無從預測;第二、看不到「敵人」在哪裡,導致應變對策難訂;加上,根據經驗供應鏈受到疫情攻擊的頻率,通常十幾年才一次;因此,到底是否有必要爲此立刻大舉搬動既有供應鏈?事實上有待商榷。

在地與國際供應鏈 拚整合

綜合考量中美貿易戰下的關稅議題、供應鏈移動成本,以及天災人禍發生的頻率等要素,預期疫情平息後,製造業供應鏈仍應主要仰賴原本的國際分工模式,以保有成本競爭力;但是,在地供應鏈的重要性將較過往吃重,主要任務是要在「非常時期」時化身救火隊,迅速銜接生產任務,以確保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產功能,或至少可供應當地市場需求。透過國際供應鏈與在地供應鏈的新協作模式,來提升應變與防禦能力目的,同時維持成本競爭優勢。而在地供應鏈如何與國際供應鏈有效地相輔相成?無疑將是企業與產業的新挑戰。

遠距上班可跨越空間限制,有助落實工作型態改革。這波疫情讓許多員工被迫遠距工作、協作,但也因此才發現這樣的工作模式之可行性與好處。例如:線上工作模式一旦成常態,將有助形成「全球各地專家齊聚,進行腦力激盪」之機制;此外,遠距上班模式下,員工的線上活動相關數據亦可持續累積,有利後續分析與運用。

當然,部分互動活動目前仍難以無痛轉至線上進行,如:議價、談判等特定目的之會議,與會者需掌握互動氣氛、節奏及微妙的語意等,當前的線上視訊會議軟體尚無法完全滿足使用者需求;此外,當在線上展示新產品時,效果也常會打折扣,這就需要仰賴更前瞻的互動科技,如:混合實境技術,以及新的管理思維,纔可望有所突破。

(本文作者爲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林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