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丨比鼓勵創新更可貴的是寬容失敗
近日,深圳一家明星企業柔宇科技陷入破產漩渦,法院已正式受理。與破產消息一同受到關注的是,公司官方微信公衆號和創始人個人朋友圈發佈的一份"澄清"。
這份《關於柔宇歷史若干不實言論的澄清》稱,每當公司發展遇到機遇和挑戰時,社會和網絡上總會出現一些不實言論,甚至是惡意中傷。文章列舉了"核心技術源自國外,不是自主原創""產線良率低,設備落後,無法量產""上市只爲圈錢,追求高估值,不上市就躺平主動破產"等5條"嚴重失實信息和謠言",並一一進行了迴應。文章還提到,某些媒體在報道中引用杜撰的內容抹黑企業和創始人。文章最後感嘆"創新不易,唯有堅持",並呼籲大家一起"支持中國科技創新、民營企業發展,維護國家風清氣正的營商和輿論環境"。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破產不足爲奇,企業發展過程中因各種矛盾而引發牴牾,更不足爲奇。但發生在柔宇這家曾經廣受追捧的"獨角獸"公司身上,還是頗有新聞效應。如果"澄清"文所言屬實,那麼無疑向世人展露了明星企業風光背後難堪的一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創新創業的艱辛。
柔宇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開發基於混合氧化物(非硅材料)高分辨率柔性屏量產技術的公司,也是迄今唯一擁有該技術路線成功量產經驗的公司。憑藉在柔性顯示領域從0到1的技術突破,柔宇快速成長爲頭部獨角獸企業,估值一度超過500億元,深創投、鬆禾資本、IDG資本、中信資本等都是它的投資方。然而企業並未如預期般一帆風順,2020年以來兩次折戟上市之途(均爲主動撤回申請),進而陷入裁員、欠薪困境,最終走到被提請破產清算的地步。
企業發展取決於太多因素,成功與否皆有緣由。柔宇從高峰跌落,有人說是因爲公司戰略選擇失誤,也有人說是創始人缺乏經營管理企業的能力,衆說紛紜。這些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在此想談的是:面對一個初創期明星企業突然破產的"大瓜","吃瓜羣衆"們究竟該怎麼吃?
目前爲止,柔宇破產事件中直接相關的投資方的反應尚屬平靜,甚至有消息稱,還有新的資本願意"接盤"。這說明潛在投資人對公司的技術和商業化前景是有信心的。但前述"澄清"文隱約顯出,一些可能並無利益關係的"吃瓜羣衆",卻吃瓜吃過了邊界,以致傷到了瓜蔓瓜蔸。這就是個值得一聊的嚴肅話題了,因爲它不只是一般性的茶餘飯後閒談,還能折射社會對創新創業這一重要議題的態度。
對於企業和創業者,"不相干"的外界不是不能批評。善意的批評對企業來說是鞭策,是知不足然後改進的鏡子。企業公民應該遵從社會運行的普遍規則,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評議和監督。如果要上市成爲公衆公司,更要經得起被拿着放大鏡來看。但一切言論都應是負責任和實事求是的,如果是不負責任的造謠傳謠,不僅不道德,也不合法,會傷了企業,冷了創新創業者的心。
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企業家精神是創新的源泉。深圳是舉世聞名的創新創業之城,華爲、比亞迪、順豐、大疆……都是在這座城市崛起的創新企業典範。柔宇的創始人劉自鴻,也是深圳通過"孔雀計劃"引進的"海龜"。去年,深圳的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5.81%,在國內僅次於北京,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截至2023年12月底,深圳市存續商事主體422.6萬戶,商事主體數量穩居全國第一。可以說,創新創業是深圳的城市之魂。
但創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業"跑出來"的也永遠是少數,尤其對於科技型企業而言。一項硬科技從研究到開發,再到技術轉讓、產品上市,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許多科創企業在起步期就夭折,還有一些艱難走到了產品階段,卻因爲商業化不順而倒下。如果做的是"從0到1"的源頭創新,難度恐怕還要放大上萬倍。"九死一生"遠不足以形容創新創業的低成功率。
然而,無論最終成功與否,不懈創新始終是值得褒揚的品質。成功的創新澤被世人,失敗的創新也不無價值。後者就像一顆顆流星,儘管只閃耀一瞬,也見證了人類探索未知的努力。
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社會,對成功者送上鮮花和掌聲是容易的,難的是給失敗者一個微笑,一次伸手。深圳另一家創新型企業華大基因的創始人汪建曾對筆者說,當年他決定選擇深圳創業,吸引他的除了這裡的"鼓勵創新",更重要的是"寬容失敗"。《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辦法》和國資背景的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都將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明確爲基本原則。"鼓勵創新"幾乎每個地方都在說,只有深圳最早把"寬容失敗"寫進了紅頭文件。這或許是深圳能批量製造華爲、比亞迪這樣的本土創新巨頭,並源源不斷誕生獨角獸的深層原因之一。
對於創新創業而言,寬容失敗比鼓勵創新更難得,更可貴。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