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美國的罪與罰:日本出口立國模式的崩潰

(原標題:依賴美國罪與罰日本出口立國模式的崩潰)

大家好,歡迎來到見聞閱讀。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依賴美國的罪與罰》(『世界経済危機 日本の罪と罰』(ダイヤモンド社、2008年))。本書作者是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

在這本書中,野口教授用犀利的語言、獨到的視角分析了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駁斥了日本經濟下滑是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觀點。他認爲:世界經濟遭受如此大的重創絕不僅僅是美國次貸危機和美國人的過度消費這些表面現象造成的,而是由支撐美國人可以過度消費的國家共同造成的。這些國家包括日本、中國和石油輸出國,正是這些國家將龐大的貿易順差迴流到美國才支撐了美國人的過度消費,所以這些國家自然成爲美國金融危機的共犯。

儘管這本書是以日本爲中心研究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對策,但他的觀點正在逐步地得到驗證;從各國的危機對策上看,作者野口悠紀雄的一些觀點正在被吸收和採納。對於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作者的觀點也非常鮮明,他認爲:政府救濟金融機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從調整產業結構人手。在危機的大背景下,不能以危機爲名實施貿易保護政策,貿易保護只是對腐朽產業的延命而已。不僅無助於解決目前的世界經濟危機,反而會使危機持續時間延長,併爲下一次更大的危機埋下禍根。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作者爲什麼認爲日本出口立國模式已經崩潰,依賴美國的罪與罰又是什麼?

1爲什麼日本的股價會暴跌呢

日本的股價跌幅比美國大

首先概觀一下股價的走勢。如圖1-1、圖1-2所示,日本的股價下跌得很劇烈。

日美2008年11月下旬的股價水平與2007年夏季的水平相比,2008年11月25日日經平均指數爲8323點,若將2007年7月最後一週的日經指數平均值16978點定爲100,則2008年11月25日的股價水平僅爲49.0。2008年11月25日道瓊斯平均指數是8497點,若將2007年7月最後一週的道瓊斯平均指數13182點定爲100,則2008年11月25日的股價水平爲64.3。

由此可見,日本的股價跌幅遠高於美國。當然,這種計算結果在不同時間段之間進行比較時,會得出不同的值。儘管如此,選取任何相同的兩個時點進行比較,都會得出日本的股價跌幅大於美國的結論(若將2007年7月最後一週的股指平均值定義爲100,那麼2008年10月末日經指數對應的股價水平就爲50.5,道瓊斯指數對應的股價水平爲70.8)。

日本的股價爲什麼如此暴跌?以下幾種說法很值得我們思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經歷了黑色星期一、亞洲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衰亡、IT泡沫破裂等重大危機事件。這些事件對於危機的當事者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從世界的大版圖來看只是一個局部事件。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最大的經濟危機,但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並不大。與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相比,此次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深、波及面更廣。所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前主席阿蘭·格林斯潘稱之爲“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並不誇張,從日本的角度來說更是如此。

急劇的日元升值

圖1-3、圖1-4顯示的是日本外匯匯率的變動情況

從長期來看,名義匯率在1985年6月爲1美元兌換250日元,1985年9月廣場協議1後日元迅速升值,到1987年年末1美元兌換120日元,之後直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仍處於升值區間。從90年代中期到2007年夏季,美元對日元的匯率總體保持平穩,在110~120之間波動。也就是說在過去的20年間(1987年~2007年)日元對美元的名義匯率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2007年夏季以後日元再次快速升值,2008年3月1美元兌換100日元。之後日元有所貶值,同年8月恢復到1美元兌換110日元水平。但2008年10月開始日元再次升值,11月25日升值到1美元兌換96日元。(關於匯率對貿易的影響,一般用實際匯率來考察,實際匯率是根據各國的物價上漲率調整後的匯率水平。實際匯率升值水平大幅度高於名義匯率的升值水平。)

微弱的景氣復甦

日經指數的平均值於2008年10月27日刷新了泡沫經濟以來的最低點(7162點)。其後股指保持穩定,但長期變動趨勢並不穩定。

股指創新低是一種象徵性的事件,至少可以判定日本經濟又回到了2003年4月的水平。從構築未來的基礎這個觀點來看,2002年以後的景氣復甦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此輪的景氣復甦是由出口增加所致的。出口增長的第一要素是美國的進口增加。其結果是美國的經常收支赤字擴大到了不可持續的程度,也就是日本對美國的出口擴張並不是無限的。

第二個要素是日元貶值。即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政府幹預匯市扭曲宏觀經濟實現的,這仍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策略。總之,2002年以後的日本景氣復甦是通過兩個不可持續的異常條件實現的。

一般認爲:2004年“日本經濟真正進入復甦期”。作者對此還是存有疑義,並分別在2005年的《鑽石週刊》上連載了“請虛心坦誠地看待經濟現狀”和“企業業績回升並非真實”等文章,2006年8月將這些連載文章整理後,出版了單行本的《日本經濟真的復活了嗎?》。其實日本經濟並沒有真正復活是衆人皆知的事實。

2002年以後的景氣復甦是在極其脆弱的基礎上實現的,現在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所發生的事情並不是有什麼新的情況出現,而是早該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而已。

世界股價動盪暴跌其本質是經濟泡沫的破裂。經濟泡沫因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金融則是相通的,所以股價下跌會在世界各國同時發生。

美國的泡沫表現形式爲“住宅價格的上升、住宅貸款證券化商品和再證券化商品的增殖”。在中國和印度的股價因投機性交易而上漲。這些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也是通常討論時的中心議題。

不過,日本發生的泡沫是以較難理解的形式表現的,連這到底是不是泡沫人們還沒有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異常的日元貶值,即使泡沫破裂後還在持續地影響着日本經濟。

鉅變的日本貿易收支

有一種觀點認爲:“2008年9月以後的股價下跌是一種異常象,並不能反映日本經濟的基本面。”報刊上大量報道了這種觀點。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是“市場失靈”。市場的確是有失靈的時候,然而在理論上市場會對所有可能的信息做出反映,在作出“市場失靈”這個判斷之前我們應該虛心傾聽市場發出的警告。

2008年10月下旬股價下跌的直接原因是“出口企業年報預告收益大幅度下降”。造成出口企業收益下降的原因是出口量的減少和日元升值,這些並不是“發生了什麼新事件”,只不過是被隱藏數年的問題暴露出來而已。

在貿易統計中,對日本出口總體下滑已經有了清楚的表述。2008年8月的貿易逆差爲2360億日元,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資源價格上漲導致進口大幅度增加和對美國出口大幅度減少(同比減少21.8%)。也就是說,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引發日本的赤字。

如表1-1所示,截止到2007年,日本貿易收支一直存在鉅額的順差。所以2008年8月的貿易逆差是令人驚愕的(在特定月度的貿易收支中,出現逆差也是最近的事情,每年1月份的貿易順差都有減少的傾向,只有2006年1月出現逆差。雖說8月與其他月份相比貿易順差也有減少的傾向,但並沒有出現逆差,2007年8月的順差額爲8762億日元)

20年前,日本貿易順差擾亂世界經濟的議題盛行,爲此日本官民共同掀起了“削減順差”的熱潮。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頗有隔世之秋的感覺。8月的貿易逆差象徵着日本貿易立國模式的終結。

日本貿易順差歸零

2008年9月貿易順差爲885億日元,倖免逆差。但與2007年9月的17707億日元順差相比,減少了94.5%。10月份的逆差額爲639億日元,與2007年10月的11434億日元的順差相比,減少了15000億日元。也就是說8、9、10三個月與2007年相比貿易順差減少了10000億日元以上。假如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的話,年度貿易順差會減少12000億日元。與2007年的貿易順差相比較,年度貿易順差接近零。

然而這並不值得驚訝,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變化,只不過是貿易順差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取回去而已。

此次危機被稱爲“美國投資銀行模式的崩潰”。如本書第6章所述,“美國將鉅額的貸款投資於高風險的領域”,使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的投資銀行模式破產。而在另一面,也宣告了日本出口立國模式的破產,這兩者互爲表裡。

現在有一種主流的觀點認爲:“美國經濟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而日本經濟是健康的”,其實他們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日本股價下跌的原因不是美國失火殃及了日本,而是日本經濟本質問題的暴露。

所謂的本質問題就是保存至今的腐朽產業結構發生了問題。對此,作者把在《寶石週刊》連載過的文章整理後,於2007年出版了《造物幻想毀滅日本經濟》一書。市場信號警示了腐朽產業結構的存續是不可能的,股價的暴跌也在告知擺脫腐朽產業結構已迫在眉睫。

2日本出口立國模式的崩潰

豐田危機

2008年11月6日豐田汽車公佈了2008~2009財年業績預報,預報顯示銷售收入爲6000億日元,比上年度下降73.6%(參見表1-2)。

同年5月發表的年度業績預報中,銷售收入爲16000億日元(與上一年度相比減少29.5%)。其實,在11月6日之前豐田汽車已經向下調整了年度收益情況,但修正的幅度僅爲數千億日元,銷售收入仍能保證在10000億日元以上,與上年度相比約減少4~5成。豐田汽車6日發表的預報給市場以沉重的打擊,7日上午東京股票市場全面下跌,豐田股票被瘋狂拋售,所以稱之爲“豐田危機”。此前豐田汽車公司一直是增產增收的,2006~2007年度銷售收入爲22386億日元,同比增長19.2%。2007~2008年度銷售收入爲22703億日元,同比增長1.4%,年度營業收入跌破10000億日元,是2001年以來的第一次。

不過,問題並不止於此,出口企業的業績受匯率的影響較大,豐田汽車設定的匯率爲1美元兌換105日元(參見表1-7)。而在下期預測中將假定匯率修訂爲1美元兌換100日元(此次的營業收入向下方調整與匯率向下調整有很大的關係)。今後1美元兌換100日元這種假定匯率也是不能完全保證的,2008年11月12日的匯率已經達到了1美元兌換95日元。如本書第6章所述,日元再次升值的可能性是不能否定的,因此按11月12日的匯率計算豐田汽車又減收2000億日元左右。

再有,豐田汽車對歐元的假定匯率由1歐元兌換161日元修訂爲130日元,11月12日的實際匯率爲1歐元兌換119日元。就豐田汽車而言,日元每升值1元,其營業收入就會減少60億日元,因此按照11月12日的匯率計算豐田汽車約減少660億日元的銷售收入。

按照以上的分析,豐田汽車連6000億日元的收入都無法保證,如果日元進一步升值,豐田汽車的銷售收入有進一步下滑的可能,出現赤字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當然,豐田汽車的看家本領是削減成本,並以此規避利潤的下滑,這樣就會把沉重的負擔轉嫁給下屬的分包企業。

上市企業的收入驟減

當然企業銷售收入減少不止豐田汽車一家,上市企業2008年半年報和年度預報於2008年10月末相繼公佈,以出口爲主的企業均下調了收入預期。據日本經濟新聞社11月15日統計,在2008年4月~9月上市企業的半年報中,企業收入同比下降20.5%,下半年企業收入將進一步減少。預計上市企業年度減收24.8%。製造業(946家)經常性銷售收入半年期(2008年4月~9月)減少26.2%,年度預計將減少30.8%(統計對象已公佈半年報的上市企業1603家,銀行等金融企業和新興市場企業除外)。

另據新光綜合研究所11月11日統計預測,東證一部上市企業837家年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0.2%,淨利潤同比下降22.8%,預計2008~2009財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5.1%,純利潤下降26.5%。其中汽車等運輸機械行業下降27.6%,電機行業下降16.2%,出口關聯企業的情況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業績大幅下滑的出口產業

下面我們根據各行業數據,對具有代表性的出口產業加以觀察。表1-2是汽車行業的半年報和年度預報業績情況。從2008年4月~2008年9月的半年報數據來看,多數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下降20%以上,日產汽車降幅達48%。從2008年4月~2009年3月的年度預報數據來看,預計各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均減少30%以上,日產汽車減少66%。也就是說,2008~2009財年,汽車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將減少5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市場的銷售數量減少。

表1-3是電機行業8家企業的半年報和年度預報業績情況。從半年報上看,除日立、松下、三菱電機之外,其他企業的業績均大幅度下滑。業績滑坡較大的索尼同比下降64%,東芝虧損234億日元(上年同期盈利825億日元)。雖然表中沒有體現,但東芝的純利潤從上年同期盈利456億日元下滑到虧損384億日元。從各家企業的年度預報上看,除日立、松下之外,各家企業均下調了預期收益。

電子零部件企業的半年報和年度預報業績情況如表1-4所示,除日本電產之外各企業的業績均有大幅度下滑。

電力企業的2008年度中期業績決算報告如表1-5所示,東京電力等6家企業中期決算虧損,盈利企業的業績與上年度相比也出現了負增長,其主要原因是受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

與出口關聯企業減收相比,也有業績創新高的企業,如表1-6所示。三菱商事、丸紅等年度預計增加20%,業績再創新高。

匯率左右企業的業績

出口企業業績惡化既有對美出口減少這一量的原因,也有匯率變動導致的價格原因。從銷售額和利潤上看,企業利潤率的下滑遠大於銷售額的減少率,這纔是企業業績惡化的根本原因。

股價波動受企業業績的影響,而企業的業績又受制於匯率。日本股價受匯率的影響非常大,自2007年夏季以來兩者的走勢幾乎完全同步。

如前所述,匯率每升值1日元,豐田汽車的年營業收入就會減少400億日元、本田減少200億日元、日產減少145億日元、索尼減少40億日元。2008年夏季各企業假定的匯率如表1-7所示,平均匯率爲1美元兌換102日元的企業居多。其後,各企業根據日元升值走勢對假定匯率進行了調整。?

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出口關聯企業都因日元升值而減收,鋼鐵企業就是其中一例。原本鋼材的出口金額與原料進口金額幾乎是相當的,但由於進口資源價格上漲(鐵礦石價格上漲了1倍、煤炭上漲了1.5倍),進口金額大幅度增加,因日元升值使企業收入增加。在2008~2009財年,神戶制鐵公司預期收入從原先的預期調高50億日元至2000億日元,新日本製鐵的預期收入由4500億日元調高到5600億日元,JFE鋼鐵公司的預期收入由4500億日元調高到5000億日元。

改革改變了日本”的說法是誆騙

近幾年來,日本企業的收益狀況持續改善,2007~2008財年所有東證一部的上市企業實現了連續六年的增產增收。

對此,有人用“日本企業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來解釋。早在2005年也有一種主流的說法——“日本已經走出了長期不景氣的低谷,開始步入新的增長階段”,作爲該看法的印證,股指也從2005年起顯著回升。伴隨股指的回升,“今後是日本的時代”這種聲音也時有耳聞。

企業實力增強的重要表現是與其他企業相比有自己的獨特產品,並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獲得非價格競爭力。如果日本企業實力真的增強了,因匯率變動導致企業收益大幅度下滑的現象就很難理解;因美國金融危機導致日本的股價跌幅大於美國的現象就更難以理解。

“改革改變了日本”的說法只不過是一種誆騙,日本經濟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好轉。出口增長不是通過提高日本出口產業自身競爭力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擴大出口量和日元貶值來實現價格競爭力的提高。

景氣復甦的基礎脆弱

日元匯率在1970年夏季達到了歷史性的低點,從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除以各個貿易對象國相對於日本的消費品價格指數)上看,1985年廣場協議前日元呈貶值趨勢。

由日元貶值導致出口增加,自然會提升出口關聯企業的業績,另外美國住宅價格泡沫也助推了汽車消費,所以說景氣復甦的基礎是十分脆弱的或者說是被貼了金的。這是此輪股價暴跌的原因之一。

世界需求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恢復,可是匯率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出口產業的出口業績恢復到數年前的高點更是不敢想象的,這也是日本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

製造業正經受着雙重打擊,其一是世界需求(特別是美國的需求)減少導致銷售額萎縮,其二是因日元升值導致的利潤降低。尤其是日本支柱產業——汽車製造業受到的衝擊更爲嚴重,也宣告了日本支柱產業的現行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由此可見,“日本股價暴跌與日本經濟本身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受美國景氣衰退的間接影響”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應該說:“日本不是受美國的影響,而是美國金融危機的參與者”。

外需依存

所謂的“外需依存”是指外需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外需是指來源於國外的需求,也就是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如本書所述,在國民經濟統計中稱爲“貿易順差”或“淨出口”。外需依存是個動態概念,在2002年以來的景氣復甦中,外需的貢獻比較大。2008年1~3月的GDP增長率爲0.8%,其中的0.5%是來源於外需的貢獻。

在內需中,如果企業的設備投資是由於旺盛的海外需求引發的,則這部分投資需求也可以看做是間接的“外需依存”,2002年以來的景氣復甦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外需依存”與“貿易依存度”是有區別的,“貿易依存度”是指進出口額佔GDP的比率

如表1-8所示,日本的貿易依存度與美國接近,在世界中屬於比較低的國家。從出口依存度上看,2006年出口額佔GDP的比率爲14.9%,與韓國(36.7%)、中國(36.9%)、德國(38.8%)相比,算是相當低的(歐洲各國的出口依存度高是由於歐盟內部貿易比較活躍)。從進口依存度上看,日本(13.3%)低於美國(14.5%)。

無法擺脫的工業化陰影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蘇東社會主義陣營經濟的瓦解和中國等新興國家加快了工業化步伐,並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進行工業製成品的生產,使得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下降。

在世界經濟結構變化中,最大的受益者要屬美國。2007年美國股指是1990年的5倍(參見圖1-1),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次是愛爾蘭、英國、北歐諸國等。

然而,在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中,日本的產業結構並不是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結構的最大變化就是進口結構的變化。日本經濟的基本結構是進口原材料,將其加工爲工業製成品,再將工業製成品出口到國外。作爲該結構的反映,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初,糧食、原材料進口占總進口的3/4,工業製成品進口占1/4。

到20世紀90年代這種基本結構特徵發生了變化,兩省基本持平,而現在工業製成品的進口比率略高於糧食、原材料的比率。從進口商品的種類上看,機械類零部件等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增長比較顯著,1995年機械類零部件的進口額超過了原油進口額。

可是,日本並沒有充分享受到新興工業國家大發展所帶來的好處,相反,由於與新興工業國家競爭而招致了國內產業疲軟,這主要是受原有產業結構的制約。2007年日本的股指僅相當於1990年的40%(參見圖1-1),這就是最好的佐證。

日本政府爲了支撐原有的產業模式,就不得不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日元貶值政策。也就是說,真正的結構改革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而不是隻顧眼前利益而採取相反的經濟政策。有人說:“小泉內閣實施了改革政策”,但從經濟層面上看,他依然是用低利率和日元貶值政策保護原有產業結構。

不僅如此,由於長期持續採取異常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指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外匯干預政策等——譯者注),進而引發國際投機,即資本向高利率國家流動。這也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日本股價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採取“人爲推動的日元貶值”的政策。股價暴跌只不過是向零泡沫狀態的迴歸而已。這種迴歸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以美國次級貸問題爲契機罷了。正因如此,如圖1-2、圖1-5所示,日本的股指跌幅比美國更大。那些把日本股價暴跌說成“受美國影響”的說法,就是在轉嫁“日本經濟政策失誤”的責任。

3是“日本時代的到來”,還是日本的大危機

日本受的傷輕嗎

在此次危機中,有很多人認爲“日本受的傷比較輕”,日本持有的次級貸金融商品數量確實比較少,難道這就可以說日本經濟受的傷輕嗎?

自20世紀90年代日本金融危機以來,日本受到了歐美各國的批評,所以在美國金融危機到來之時喊出“今後是日本的時代”的口號,這或許是日本人期待已久的事情。

面對當前的經濟危機,幾乎看不到日本政治家們有危機意識和緊張感。麻生首相在2008年9月29日的就職演說中作了這樣的表述——“日本經濟三年即可痊癒”。然而,爲什麼經過三年日本經濟就可以痊癒?

作者說,他沒有看到任何依據。如本書所闡述的,如果日本出口立國模式破產,他認爲日本經濟三年內是不可能重建的,而能不能重建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日本經濟三年即可痊癒”的說法是很不準確的。在麻生首相演說中還有一句話——“密切關注美國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走向”。這句話表明了麻生首相對此次經濟危機的看法,即當下發生的經濟危機是別人的事,是對岸失火。

麻生首相在9月25日聯合國大會演說中說:“有關資本注入問題,可以借鑑日本經驗。”不過,日本的經驗並不值得那樣炫耀。如本書所述,如果考慮到“日本經濟中樞正在衰退”,作者認爲“日本時代的到來”等言詞只是句牢騷話而已。

幫助美國而有了風險?

三菱UFJ金融集團2008年9月22日決定爲摩根士丹利出資9000億日元,據說“如果沒有這筆注資,摩根就會陷入嚴重的經營危機”,可謂救人於危難之際。因爲三菱UFJ金融集團暫緩了美國金融經濟破產,爲世界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理應收到美國總統發來的感謝信

或許三菱UFJ金融集團的高管已經收到了感謝信,甚至連普通股東也應該收到感謝信,因爲這筆出資使三菱UFJ的股東們冒了巨大的風險。據說迄今爲止日本金融機構持有的次級貸資產較少,所以日本的金融資產比較安全,只要有資本參與,就不可輕易下這樣的結論。如果摩根持有的次級貸資產貶值,該銀行的股價就會下跌,三菱UFJ持有的摩根資產就會縮水。作者認爲美國的住宅價格還會下降,這種可能性還非常高。所以,三菱UFJ的股東們與摩根士丹利所揹負的風險不無關係。

事實上,就在三菱UFJ與摩根剛剛達成每股25美元的出資合約後,摩根的股價就跌破了10美元。爲了確保資產的安全,三菱UFJ匆忙改爲以優先股3的形式進行出資,而這樣做並不是萬無一失的。金融危機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還不清楚,所以9000億日元的未來價值也不好預測。既有摩根業績復甦股價上升的可能性,也有分文不值的可能性。因爲有人認爲此次危機宣告了投資銀行商業模式的終結,所以摩根很難像以前那樣保持較高的業績增長。不管怎麼說,爲了幫助美國,三菱UFJ無疑是冒着極大風險的。

然而,出資救助美國的不只是三菱UFJ金融集團,日本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爲了維繫美國的赤字財政,日本將出口賺取的資金以投資的形式流回美國。美國人之所以能住上令人驚愕的豪宅(次級貸款是面向低收入羣體的,但這些人質押擔保的房屋的豪華程度令多數日本人感到吃驚),就是因爲有日本以該方式提供的資金。有關美國次級貸的結構和它的來龍去脈將在本書第3章和第4章再作敘述。

4日本處理不良資產的經驗不值得炫耀

日本不良資產的處理情況

有人認爲美國的金融危機與20世紀90年代日本發生的金融危機相似,兩者的確有許多共同點,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兩次危機都是由過度投機引發的。

正因如此,“把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驗教給美國”的說法時有耳聞。不僅麻生首相在聯合國大會上說過此言,就連報刊的社論和有識之士也常常流露出此觀點。

然而,作者認爲:

日本的經驗並不太值得炫耀。第一,日本應對危機過於遲緩,日本最初的資本注入是在股價泡沫破裂的8年後,而美國現在就已經應採取行動了。如果說“處理金融危機是需要速度的”,那日本的經驗又能起到怎樣的參考價值呢?只能是徒增笑柄而已。

第二,日本的不良資產處理是以極其不透明的方式進行的。如下所述,日本投入了多少公共資金、又以何種方式分擔損失?這些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如果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謂日本經驗也只能說是日本的羞處。

迄今爲止,好像美國並沒有提出“讓日本介紹經驗”或“希望日本介紹經驗”,如果收到美國的邀請,日本的羞處就會暴露於全世界。

首先,作者將日本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情況做個概觀(詳細說明,請參見野口悠紀雄著《戰後日本經濟史》,新潮社,2008年,第8章)。

政府最初採取的措施是:爲了購買銀行持有的不良債權,由各銀行出資於1993年1月成立了“共同債權購買機構”,這隻能說是個“幌子”。

購買不良資產的資金由各銀行自行承擔,最終的損失是待賣的機構債權,這樣就將不良資產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隱藏起來,這只不過就是公認的“掛賬”。“等待資產價格隨時間的推移而回升”,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處理態度。

1995年爲了處理住宅金融專門公司(以下簡稱“住專”)的不良資產,日本政府投入了6850億日元的財政資金。不過,在國會審議這筆資金時,卻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最終通過了這筆財政注資,但大藏省的次官卻引咎辭職了。

受到這個教訓的日本政府在使用公共資金上是極其不透明的(詳見下一項)。另外,處理不良資產的制度安排也是迂迴曲折的,萬般無奈之後,1999年日本政府設立了“整理回收機構”(專門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專業行政部門,隸屬大藏省。——譯者注)。

注入公共資金的總額有多少

1998年初BIS4(國際決算銀行)要求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8%以上,於是引起了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簡稱長銀)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簡稱日債銀)的經營危機。作爲窮極之策,日本政府開始探討爲兩家銀行注入公共資金以提高其資本自有率。爲此,1998年2月日本政府出臺了《金融安定化法案》,同年3月日本政府爲包括長銀和日債銀在內的21家銀行注資18000億日元。

然而,此次的銀行注資過程是十分草率的。不僅長銀接受了注資,就連被認定健康的銀行也接受了注資。在國會質詢會上,審查委員會的佐佐波楊子委員長竟然用“對個別銀行的情況不瞭解”來搪塞。經過混亂的國會審議之後,1998年10月日本政府出臺了《金融早期健全化法案》。同年10月、12月日本長銀和日債銀相繼宣佈破產而被國有化。1999年3月日本政府又爲15家大型銀行注資74600億日元。

上述注資是儲蓄保險機構以購買優先股的形式完成的,讓人費解的是儲蓄保險機構使用的資金是用國債券來補貼的。所謂的國債券是指替代現金支付而發行的國債憑證(實際的現金支付順延到下一年度)。這樣在預算上就不必增加發行新的國債。當儲蓄保險機構需要現金時,向政府提出變現申請,再由國債基金以特別會計的形式支付資金。

儘管經過政府的兩次資金注入,銀行的不良資產也沒有得到徹底的處理,日本銀行的不良資產還在繼續增加。這就說明:只要經濟不景氣還在持續,僅憑注資是解決不了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其後日本又多次爲銀行注資,2003年理索納銀行還接受了日本政府的注資。

日本政府在解決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中動用了多少財政資金呢?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個謎。金融機構的人說:“我們接受的政府注資總額約爲250000億日元。”在國會質詢會上,也有人說:“政府投入了468000億日元。”(例如2004年10月26日大出彰議員的《提問筆記》)而據會計檢察院2001年度會計決算報告統計,“爲穩定金融體系而投入的財政資金”總額爲338730億日元。

日本爲解決金融危機到底注資了多少錢,回答可謂因人而異。假設日本處理金融危機的經驗美國可以借鑑,那麼,當美國問“日本財政投入了多少資金”時,你該如何回答是好呢?在自己都沒弄明白的情況下,恐怕你的回答只能說:“花了多少了呢?不太清楚。”

對於大出議員的提問,政府的回答是“你不能單純地計算總賬,因各項業務的性質不同,不應該簡單地合計加總”。那麼,對“到底花多少”這個問題並沒有做明確的回答。

國民負擔了多少?又是怎樣負擔的呢

在政府的資金投入中,因金融機構不能返還而轉爲國民負擔的金額約爲100000億日元,其中大部分投給了破產的長銀和日債銀兩家銀行。

那麼,國民是怎樣負擔了這100000億日元的呢?再有,既然國民負擔了100000億日元,也應該有100000億日元的受益人,受益人到底是誰呢?能夠馬上回答出這個問題的人不太多(日本政府通過償還儲蓄保險機構的補貼國債,而使國民負擔了這100000億日元)。

也就是說,日本國民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被強加上了這100000億日元的鉅額負擔。在處理住專事件時,因政府注資6850億日元而引起了軒然大波,相反對這100000億日元的問題卻鮮有人問津。對此即便美國人說“日本的國民就像朝三暮四故事中的猴子”(假設他們知道朝三暮四這個故事),我們拿什麼反駁。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也可以認爲是國民負擔。如把銀行的不良資產償還視爲法人稅上的虧空等。據作者的推算由此造成的國民負擔約爲390000億日元(詳見《戰後日本經濟史》第8章的標題6),不過除他本人之外還沒有人將此視爲國民負擔。

因6850億日元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日本國民,在100000億日元面前卻被巧妙地矇騙了,這就是日本國民政策批判能力低下的佐證,所謂的“日本之恥”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