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伊朗這個國家有點特別,比如他們的民衆公衆場合保守,私下場合卻又很開放,既有民主選舉和議會,但神權又高於一切。

咱們就聊聊伊朗這個神秘的國家。

伊朗,過去都稱呼它爲波斯,祖上闊過;那現在爲什麼叫伊朗了?

其實兩個名字在歷史上波斯人一直共用,對內以“伊朗”明自身;對外以“波斯”顯國威。

另外,之所以說他祖上闊,是在公元前559年,古波斯人出了個牛人………

古代伊朗

居魯士二世。

這個哥們統一了波斯許多部落,還幹掉了米底王國,把伊朗高原上的兩大雅利安部落合併在了一起。

接下來跟開了掛一樣,從西邊的希臘殺到東邊的印度河流域,成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國家,波斯帝國威震天下。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最大疆域)

然而花無百日紅。

在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橫空出世,他帶着馬其頓兵團吃掉希臘城邦後開始了遠征。而曾經很牛逼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因爲多年征戰,嚴重損耗國力,最終被亞歷山大給滅了。

不過馬其頓王國是個短命鬼,亞歷山大死後也就完了。接着依次是塞琉古王朝、帕提亞王朝。

其中親帕提亞王朝很有意思,兩邊都挨着很厲害的主---東方的貴霜王朝和西邊的羅馬帝國,自己成了一個夾心麪包。

但帕提亞的王儲帕科魯斯是個狠人,他率兵親征去打西邊的羅馬帝國。結果被羅馬軍團的投石火力打爆,他本人因爲鎧甲太華麗被認了出來,當場砍了腦袋。

真正牛逼的是代替帕提亞的薩珊王朝。

經常去幹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千年老妖,拜占庭帝國(東羅馬) 。

打東羅馬前,薩珊國土面積大約430萬平方公里,後來吃掉東羅馬的部分領土,面積擴張到540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700萬。

就在薩珊準備重現祖上榮耀時,阿拉伯半島那邊衝來一撥人,他們不僅打架厲害,還發明瞭一種傳播很快的東西---伊斯蘭教。

可想而知,波斯人也沒能倖免。

但這時候阿拉伯人自己出了岔子,從第四代哈里發時伊斯蘭教分爲兩派,什葉派和遜尼派。

什葉派的人數少,經常受遜尼派打壓。

對波斯人來說他們也處在被壓迫的位置,但爲了生存和不被同化,就改信了人數佔少數的什葉派,而不是主流派別遜尼派。

誰也沒想到當時的這個決定,造就了後來伊朗在什葉派盟主大哥的地位。

不過這些頭頂白布的人,在伊朗高原的統治也沒長久,到公元9世紀開始就碎了一地。後來這地方先後被突厥化了的蒙古人和土庫曼人統治,連同宗同源的阿富汗人也來湊熱鬧。

你唱罷我登臺,直到愷加王朝時到了近代,西方強盜開始出現了。

近代伊朗

當很多封建國家還在窩裡鬥時,以英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已經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科技水平把他們甩出了十條街。

在19世紀,首先殺進伊朗的是近在樓臺先得月的沙俄,靠着兩次俄伊戰爭幾乎割走了整個高加索地區,大體包括現在的達吉斯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一帶。

由此可見,俄國曆來都有視土如命的尿性,誰挨着它不是被生吞就是活扒。

伊朗見形勢不妙,就採用“以夷制夷”的辦法,引進另一個更厲害的主---大英帝國。

但英國人吃相更難看,進場白嫖的同時逼伊朗承認阿富汗獨立。一個強盜變成了兩個強盜。

實際上俄英爲了爭奪中亞早就幹得頭破血流,較量了大半個世紀,不過後來形勢發生了變化。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失敗,開始向作爲日本盟友的英國示弱;加上德國勢力進入奧斯曼帝國逼近伊朗,俄英兩國關係開始緩和,最終在1907年雙方坐下來喝茶,簽訂了《英俄條約》。

條約其中一部分,就是劃分在伊朗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間是緩衝區。

接着發生了一戰,伊朗耍了個小聰明,宣佈中立。但沒卵用,同盟國與協約國直接在伊朗領土上幹架。

是不是很眼熟?

你沒猜錯,就跟日俄在中國東北打仗大清保持中立一個道理!

好消息是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蘇聯爲了擺脫外交孤立,宣佈放棄沙俄在伊朗的全部特權,終於少了一個強盜。

也別高興,俄國人走了英國人開始吃獨食,全面控制了伊朗的政府、軍隊、道路、關稅。

不過英國人還不過癮,直接改朝換代,扶持建立了伊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巴列維王朝。

但英國做夢也沒想到,最終自己爲自己培養了一個仇人。

玩砸了的改革

被扶持上臺的君主叫禮薩汗,這哥們很有想法。爲了實現波斯的偉大復興,他幹了兩件大事。

第一個,世俗化改革。

當時波斯國內大部分人信仰傳統保守的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人入侵後所帶來的外來文化,這顯然不利於世俗化改革。

禮薩·汗開始主推古代波斯文化,發展民族工商業,削減教士階層的權力;推廣世俗教育,提高婦女地位。

比如,女人出門不用戴面紗了。

第二個,恢復國家的獨立自主。

實際上,禮薩汗從英國人手裡已經奪回了不少國家權益。

不過單憑自己把英國人趕出伊朗很難,禮薩汗想起了前輩用過的騷操作,“驅虎吞狼”之計。

他向二戰前的德國拋棄去了眉眼。

其實從當時來看,德伊合作具有先天性的優勢。比如兩國主體民族都是雅利安人種,政治上都有共同的敵人英國,經濟上伊朗有石油,德國有科技技術。

於是,兩國一拍即合。

但協約國也不傻,爲了保障二戰期間盟軍的補給線安全,英蘇兩國先下手爲強,從南北兩個方向配合直接佔領了伊朗。

禮薩汗也因爲勾結納粹被迫下臺,兒子小巴列維繼承王位。

二戰後,英國人傷得不輕,撤出了伊朗。

但蘇聯人充分發揮了祖上的優秀基因賴着不走了,還搞了兩分裂政權想獨霸伊朗。英美當然不幹了,一起出面施壓,蘇聯纔不甘心地從伊朗撤軍。

小巴列維一看蘇聯的人品不行,果斷地倒向了英美一方。

這時候的伊朗已經獲得了獨立,但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石油行業還掌握在英國人手中。爲了奪回石油行業控制權,伊朗人推舉民默罕默德·摩薩臺當總理。

這個老兄是個狠人,爲了把石油產業國有化,除了死磕英國石油公司外,他解散了由保皇黨人佔主體的參議院和最高法院,還軟禁了反對石油國有化的國王小巴列維!

英國人不高興了,你怎麼內鬥撕B我不管,但動了我的利益那可不行。

不高興的還有美國人:伊朗實行國有化後倒向蘇聯怎麼辦?

於是美國中央情報局聯合英國軍情六處出手,直接推翻摩薩臺政權,順便釋放了國王巴列維。

重獲自由和權利的國王巴列維對英美感激不盡,很識時務地把伊朗的石油產業重新向外國資本開放。

因爲美國在這場復辟行動中出力多,巴列維縮小了英國資本的持股比例,把大頭留給美國的九家石油巨頭。

這樣,因爲蘇聯的貪婪直接把伊朗推進了美國人的懷抱,巴列維也成爲了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夥伴。比如大量購買美式武器、在越戰中堅定地站在美國一方。

有了美國這個靠山,按說巴列維王朝能長命百歲,但實際上跟東方古代的秦、隋一樣是個短命鬼,就傳了兩代。

改朝換代

短命主要有內外兩個原因。

內部:

當時伊朗55%的土地歸地主、教士、王室和政府,只有17%的土地歸700萬自耕農。這還是算好的,剩下的七八百萬佃農直接沒土地。

巴列維準備像他爹一樣玩大的,不過他搞的是土改,把王室、教士、地主的地分給農民。

國王連自己都下手,看起來是好事,但幹砸了。

巴列維做事太優柔寡斷,不敢讓那些大爺們直接讓出土地,而是叫農民們花錢買地,問題是農民們都是赤貧沒錢。結果土改沒成功,國王還得罪了權貴也得罪了農民。

很多沒地沒錢的農民只好跑到城裡謀生。

進城後他們發現了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國家資源都在英美人手裡,高高在上,加上城裡搞世俗化改革,女性可以露大腿不戴頭巾。

現代時尚的城裡人也瞧不起這些土裡土氣的農民,雙方矛盾越積越深。

再加上土改失敗後伊朗物價飛漲,巴列維認爲是商人在哄擡物價,連抓帶罰處置了一萬多人。這下好了,地主、教士階層、商人、農民國內各階層全得罪了。

再就是外部原因。

1970年代世界兩次石油危機引起通貨膨脹,美國總統好幾次親自出面,請巴列維幫忙壓一壓油價。

巴列維捨不得石油帶來的真金白銀直接拒絕了,美國人十分不爽。

特別是和巴列維關係很鐵的尼克松因爲水門事件下臺,卡特上了來。

要說的是,卡特是個好人總統,他有個愛好,就是真關心各國人權。他一上臺就發現伊朗的問題。

因爲巴列維怕有人推翻自己的政權,在國內實行高壓政策,卡特就撇嘴了,說你巴列維是有悖人權的。

特別是在1978年因爲伊朗政府詆譭宗教領袖,引發全國性衝突成爲伊斯蘭革命的導火索,優柔寡斷的巴列維爲了等候美國的旨意,軍隊沒有去鎮壓,錯失了最後翻盤的機會。

這時候霍梅尼登場了。

因爲他罵巴列維罵得最兇,加上各路宗教大佬死的差不多了,在1978年革命發生時被推爲反對派領袖。

美國也不失時機地和霍梅尼接觸,認爲霍梅尼會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他本人可以充當甘地式的精神領袖,這樣美國就不必再“繼續支持落後的君主制”,而和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合作。

所以,美國幾乎是看着巴列維政權被推翻而沒采取任何行動。

1979年1月6日,巴列維搭乘飛機逃離伊朗,大獲全勝的霍梅尼回國建立了如今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就在美國人等着新生的伊朗,按照美式民主建設現代化文明國家時,老霍接下來的操作讓美國看的目瞪口呆。

霍梅尼先通過一系列政治手段清洗了其他階層政治精英,暗殺塔萊加尼、馬蘇德被禁選、拘禁沙里亞特馬達裡,人民聖戰者、圖德黨成員等大量被處決。

不想重回保守世界的市民和學生站出來反對,但馬上被革命衛隊暴力鎮壓了。

這個伊斯蘭革命衛隊效忠宗教領袖,不但能抓人、打仗,還掌控着伊朗的石油收益。另外,伊斯蘭革命衛隊可以經商,有幾千家企業,每年有幾百億美元的收入。

目前伊朗國內有30多萬教士,加上親屬幾百萬人,成立了120個基金會控制着伊朗主要的行業和企業,佔到了全國80%的GDP。

而伊朗再次出現宗教警察、女性戴頭巾、電影審查等返古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爲了避免和世俗世界鬧得過於緊張,霍梅尼做了有限的妥協,主張“伊斯蘭化但不阿拉伯化”、“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

他還放開了音樂、棋牌、電影等,所以伊朗這個國家怎麼看都像個怪胎。

眼看隊友變成坑友,那麼----

惱羞成怒的美國

雖然霍梅尼的操作讓美國人大失所望,不過這時美伊兩國關係還不算太差,仍存在繼續合作的可能。

但後來卡特政府允許身患癌症的巴列維到美治病,實實在在地激怒了霍梅尼,你這是想抄我後路啊!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500多名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把大使館內的66名美國人扣爲人質。

這個事件後來稱爲“伊朗人質危機”。

美國徹底惱了,當初是我給你機會上臺,你卻恩將仇報綁票我的人!

在人質危機事件後,美伊兩國的關係徹底惡化到了難以爲繼的程度,以後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再也沒停過。

伊朗也因此遭了不少罪。

2021年伊朗通脹率達到43.4%,22年也超過了40%。因爲長期被制裁和疫情影響,2021年失業率爲11.5%,2022年也超過了10%。

2023年GDP只有3597億美元,人均也就是中國的三分之一。

不過有意思的是,對伊朗這樣一個喜歡打美國臉的“邪惡”國家,美國從來沒對它動過武。哪怕伊朗人抓美國船,逼美國大兵下跪,導彈砸美軍事基地,美國還是對伊朗保持“唾面自乾”的態度,由此可見伊朗軍事上真有點東西。

2006年伊朗搞了一場海陸空三軍的演習,其實在那時候伊朗就擁有了中東幾乎最強的武裝力量,他們不但有自己的彈道導彈,無人機更是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再就是面對世界第一強國的打壓,伊朗爲了自保開始發展核武器。2006年開啓了伊朗的核工業研究,但沒那麼順利,走走停停。這也是伊核問題的由來。

美伊關係轉折發生在2013年,魯哈尼當選伊朗總統。

和那幫只知道唸經的宗教狂熱分子不同,魯哈尼通過分析發現,美國在經歷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後,用武力是無法徹底解決中東問題的,而且得不償失耗費太多精力。

美國要想戰略東移繼續掌控中東,就必須拉攏伊朗,起碼不能讓伊朗四處攪局。時機來了,突破口就是伊核協議。

在他的努力下,伊美兩國在2015年就達成了伊核協議。簡單說就是伊朗大幅減少鈾濃縮活動,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美國將部分放鬆對伊朗的制裁。

因爲聯合國和歐盟停止了大量制裁,大約有1000億-2000億美元的投資紅利進入伊朗;另外伊朗還回收了1000億美元被凍結的海外資產,大大刺激了經濟。第二年,伊朗gdp增長高達8.8%,前景一片光明。

可惜這個奧巴馬的政治遺產,被特朗普一上臺就廢掉了。後來拜登上臺態度有所緩和,但加了一個霸王條款:伊朗全面落實核協議條款後纔會考慮解除制裁。

伊朗一看幹談無望,就繼續走上了以打促談的道路。比如繼續搞“抵抗之弧”大業。

在伊核協議達成那一年,因爲制裁短暫結束,伊朗兜裡有了錢不知道姓啥了,開始向中東其他什葉派政權和抗以反美武裝輸送資金、武器,提供培訓,然後打造了“抵抗之弧”這個東西。

通過“革命輸出”,伊朗整合了包括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政府、也門胡賽武裝、伊拉克什葉派在內的各方勢力,這樣伊朗的勢力同時達到了裡海、波斯灣,還直接到了地中海。

除了美國,伊朗的另一大宿敵就是以色列。

一開始兩國關係不是太差。後來教士集團推翻巴列維王朝後,伊朗就從一個世俗國家重新變爲政教合一的國家,開始仇視佔據耶路撒冷的以色列。

不過當時還不是太糟,是因爲一個哥們冒出來和稀泥,他就是薩達姆。伊朗和伊拉克幹了8年,因爲以色列和伊拉克是敵人, 這裡敵人的敵人雖然不是朋友,起碼還不是死敵。但到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伊朗和以色列徹底鬧掰,兩國關係惡化。

因爲霍梅尼政權是一個宗教政權,用宗教標榜自己執政的合法性,伊朗不可避免地會敵視以色列。

其次,作爲什葉派國家,伊朗與周邊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不好,因此伊朗急需一個敵人以便樹立自己伊斯蘭世界捍衛者的形象,很明顯以色列就是一個完美的敵人。

現在美國、伊朗、以色列三個國家關係很微妙,即使美國與伊朗想改善關係,比如重啓伊朗核問題談判,以色列也會視爲對自己的威脅,認爲美國背叛以色列,所以會單獨行動, 破壞美伊間的接觸和關係改善。

所以這兩年以色列不斷地搞暗殺斬首行動,挑起衝突,就是不讓美伊走到一塊。這裡可以參考文章:以色列、真主黨、伊朗、美國間的博弈大戲!就不展開了。

除了美國、以色列外,對伊朗影響至關重要的還有兩個國家-----

中俄

歷史上伊朗對俄羅斯可沒什麼好印象,領土被割的舊傷還在疼。但現在又需要俄羅斯的存在來制衡美國勢力,所以伊朗看老毛子的心態十分複雜。

其實霍梅尼提出的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的外交政策,意思就是同樣提防俄羅斯。但近幾年俄伊在都遭遇美西方嚴厲制裁和圍堵的情況下,只能“抱團取暖”了。

在俄烏開戰前,剛剛被送走的前總統萊希,上任第一個出訪國家就是俄羅斯。後來伊朗也多次在外交上支持俄羅斯,甚至還對俄羅斯轟炸烏克蘭提供了6000架自殺式無人機以及導彈。

再比如在敘利亞戰爭中,美國希望推翻阿薩德政權,把俄羅斯的勢力趕出中東進一步孤立伊朗,這顯然是俄伊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伊朗要藉助俄羅斯之手打破美國封鎖,俄羅斯則要通過伊朗深度介入中東,伊朗和俄羅斯形成背靠背的互贏關係。

剩下的就是中伊關係。

伊朗需要打破封鎖,發展經濟,還要對外賣石油。

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石油需求和消費的不斷攀升,海灣油氣成爲中國的重供應來源;另外伊朗有近8000萬人口,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一環。

所以中伊經濟高度互補。目前中國是伊朗最大的原油出口國,而伊朗是中國第三大原油進口來源地。

兩國還簽署意義重大的《伊中25年全面合作協議》。

但一開始中國比較謹慎,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和美國公開唱反調。

再就是伊朗信用不大好,伊核協議簽了後伊歐貿易額開始翻倍增長,伊朗以爲找到新靠山,對昔日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態度變冷,連一帶一路談好的項目也停了下來。

後來懂王上臺後撕毀伊朗核協議,加大對伊朗制裁,歐盟害怕美國也跟着中斷伊朗石油採購。伊朗才徹底放棄了對西方幻想再次向中國伸出橄欖枝。

換句話說,伊朗實在走投無路了,纔想起中國來!

不過《伊中25年全面合作協議》對中國意義非常大。

協議主要內容就是石油換投資,在未來25年中國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伊朗用低於市場價12%—20%的石油支付中國的投資。

包括中方幫助伊朗建設機場、高鐵、地鐵等近100項基建項目;在阿巴丹島北岸及霍爾木茲海峽建造自貿區等;中方幫助伊朗建設5G通信網絡設施等。

另外《協議》還有三個重點:

特別是第三條,有了伊朗這個板塊,中國在中東的陸上輸油管道佈局全部拼完,相當於整個中東到中亞所有產油國家和中國形成完整的陸上輸油管道網。

一旦建成不但降低能源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國能源安全有了保障,大大緩解了馬六甲之困!

從這個角度看,不得不感謝美方的配合,讓伊朗如此重要的國家倒向中國!對此美國可能更加惱羞成怒,美伊關係的死結更不好解了。

最後要說的是,伊朗這個國家不論從面積、位置、人口、資源等方面來說,都是中東不可小視的地區大國。但因爲各種因素,手裡的這副好牌打得有點爛。

近些年來,伊朗不斷遊走在美、俄、中等大國及周邊敵對國家間,各方面並沒有大的起色,看着都累。

最後祝福伊朗人民吧!

(全文結束)

首發公衆號:點評校尉

喜歡寫有深度的精品文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