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擊經濟越重 暖化威脅就越低 今年全球碳排放降7%
今年全球碳排放量預估較去年下降7%,降幅爲二次大戰後僅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改變許多生活模式,造就不少死別,對經濟打擊也沉重,但對減緩地球氣候變遷卻是正面效應。國際組織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orject,縮寫GCP)統計,2020年全球碳排放較去年下降7%,上次要看到這個數字要回溯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打完。
GCP估計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340億公噸,較2019年少24億公噸。主要碳排放經濟體受疫情創傷多深,與碳排放的減少也成完全反比,疫情最嚴重的美國下降12%,歐盟下降11%,印度下降9%,中國大陸僅下降1.7%。
研究人員稱,僅是1年碳排放下降不會減緩多少全球暖化步伐,但至少是次獨一無二的機會,讓人類可以透過配合應對氣候變遷的經濟復甦方式,來確保長期減排。即使是今年排放量下降,大氣中二氧化碳每年平均年增濃度還是上升百萬分之412,比工業革命前高48%。今年疫情最顛峰時下降幅度曾達17%,但在夏天疫情趨緩時碳排放又快速上升。
英國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大學氣候變遷科學研究教授樂奎蕾(Corinne Le Quéré)說:「只有今年1年不會改變任何事情,而各國刺激經濟復甦的方式可能會帶來很巨大影響。一些支持綠色復甦方式的投資可能要更長時間纔有效果。考慮到今年的下降幾乎完全是因爲疫情造成停產、一些運輸活動停止,明年完全有可能反彈。」
艾克塞特(Exeter)大學氣候系統數學模式建立領域的福利德靈斯坦(Pierre Friedlingstein)教授說:「我們須要在未來20到30年每年持續減少1到2億二氧化碳排放,來限制全球氣溫不要升高超過2度。」
中國大陸碳排放下降完全得益於年初可說是全球最嚴厲的封鎖措施,但由於最快控制疫情,最快復工,碳排放量在斷崖式崩跌後快速反彈,如果不是北京以政策爲工具鼓勵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抵消部分影響,碳排放甚至可能不會是下降。
2019年全球碳排放增量幾乎都來自大陸,因爲扣除大陸以外全球排放量其實是下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因此在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承諾,中國力爭於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目標要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平衡或消除碳排放,使碳足跡歸零)。
除了生產停頓外,運輸的碳減排也相當可觀,佔碳排放量約20%的陸地運輸(鐵路、公路)在疫情巔峰時期,排放量幾乎是腰斬;航空業甚至減少高達75%,不過航空排放原本也只佔整體5%,所以影響沒有停工、陸地運輸量銳減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