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創經濟》簡文政/談電影產業衝擊與契機
從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在短短數月,已蔓延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5/30)超過1.7億人染疫,累計3百5十多萬人死亡,各國紛紛採取撤僑、禁航、關閉邊界等措施,可見疫情傳播速度讓世界各國或地區不得不採取一項全球大隔離的行動,進而造成全球經濟嚴重衝擊,各產業的經濟損失難以估計,各國或地區積極提出刺激經濟或是紓困方案,以減緩經濟惡化的速度。
全球電影產業衝擊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AA)所發佈的《2020年主題報告 (2020 THEME Report)》資料顯示,在COVID-19大流行下,2020年全球戲院和家庭娛樂市場的總規模爲808億美元,其中,數位發行市場的收入爲618億美元,佔比高達 76%,在電影院市場收入爲120億美元,佔比僅有15%,顯示了疫情對人羣的隔離效應在電影產業所發揮的效應。
▲臺南市電影片映演場所停止營業,以共同防疫。(圖/示意圖,記者林悅攝)
若進一步將電影院市場收入作疫情前後的跨年比較,2020年(120億美元)相較於2019年(423億美元)減少72%;而數位發行市場收入,2020年(618億美元)與2019年(472億美元)相比則增加了31%,突顯了在全球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市場的發展支撐下,「虛擬接觸增加」與「實體接觸減少」的商業思維的重要。
臺灣電影產業衝擊
臺灣在2020年全球COVID-19流行下,政府於該年3月25日宣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隨後疫情升溫下,4月1日針對電影院實施梅花座來應對,並將單一影廳的觀影人數控制在100人以下。隨後,因臺灣疫情控制得宜,6月7日起影城梅花座解除但仍須配戴口罩,電影院才免於長期關閉的窘境。
隔(2021)年5月,國內疫情爆發,5月11日再度實施梅花座,疫情持續惡化下最終於5月15日宣佈電影院全面停業。在疫情期間,許多國外大片都延後上映,電影院開始以重映經典舊片來填補以維持營運。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所發佈的《2020電影動態統計年報》顯示,2020年的重映佔比爲16.42%,相較於2019年的5.38%明顯增加3倍有餘;而在2020年疫情陰影的壟罩下,總票房從2019年的101.91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51.59億元,而觀影人次從4,320萬人減少到2,183萬人,明顯減少將近一半的票房收益。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京站威秀電影院暫停營業。(圖/記者林敬旻攝)
另一方面,電影產業除了戲院(映演,exhibitor)端在票房受疫情衝擊外,還有中游的發行(distributor)與上游的製造(producer)端亦受到的巨大影響。
由於電影製作的過程相當耗時費力,COVID-19流行迫使各種社交限制的執行,導致製片廠關閉以及大量劇組人員失業,電影發行延遲甚至取消。
發行商事先在各大平臺的廣告支出、高額宣傳費以及製作各式周邊商品幾乎無法回收,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臺灣電影產業機會與未來
「虛擬接觸增加」的發展在疫情下將更加迅速。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最新的《通訊傳播市場報告》,臺灣的OTT(Over-the-top)串流媒體服務增長迅速,OTT串流媒體服務在臺灣市場的份額從2018年的3.4%增長到2019年的10.5%。
隨着OTT平臺的日益普及,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的Global Entertainment & Media Outlook2020-2024報告預估臺灣OTT的總收入將以13.6%的複合年增長率從2019年的5.92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11億美元,屆時臺灣將成爲全球第13大OTT市場。
在學術研究上已指出透過「虛擬接觸」的觀影與「實體接觸」的電影院消費動機之差異。電影院觀影之動機主要在於休閒與放鬆、人際互動、電影欣賞與期待動機、尋求感官刺激動機等(Kessler & Lenk, 2019; Rosengren, 1974)。
因此,兩種消費服務雖未完全同質,但身處同一市場的競爭在所難免,新世代青年的觀影習慣與疫情的出現也加速了兩者消長。疫情衝擊「實體接觸」的電影院的營運後,有許多電影隨即採取在串流平臺上映的方式,例如動畫電影《魔發精靈唱遊世界》,環球影業選擇在4月10日讓電影院與Apple TV同步上映,懸殊的收益使得全球最大的連鎖戲院AMC(American Multi-Cinema)電影院相當不滿;而湯姆漢克主演的怒海戰艦,原本由索尼影視娛樂於2020年6月12日在電影院上映,最後也以7千萬美金,直接賣給Apple TV串流影音平臺。
▲連鎖電影院AMC Entertainment。(圖/路透)
臺灣在防疫政策上從疫情開始至今年4月可謂打了場精彩的防疫戰,堪稱世界防疫的模範生,然而從5月爆發後,原本抗疫「典範」遭受質疑。
隨着局勢的急轉直下,主事人等依舊盡忠職守,但許多諸如疫苗採購等重大作爲並沒有因局勢變化而迅速調整,其中,就國內研發疫苗的等待與外國疫苗的採購決策更顯得機關算盡,緩不濟急。
全球新冠疫苗從去年12月初各國陸續開打,使得歐美與以色列等國的情況得以緩解,顯見目前對付新冠疫情的最佳解方是施打疫苗。
政府除了隔離措施的升級之外,儘速地爭取疫苗是政府現階段政策的重中之重。
▲疫苗接種。(圖/路透)
而危機所帶來的轉機也該看清,電影產業中所面臨的「虛擬接觸增加」與「實體接觸減少」現象的觀察本就是近年的產業趨勢,疫情的出現加速了這個趨勢發展,可以做爲未來思考協助電影產業的主要方向。
電影相關廠商應積極在管理、供應鏈、產品及服務上發展數位轉型及建置軟硬體服務,提供產學技術媒合平臺與資金來發展映演端新型的服務模式,以避免「虛擬接觸」的線上(online)廠商與「實體接觸」的線下(offline)廠商的過度競爭。
同時,在製造端給予適當的補措施讓受疫情影響的相關勞動力可以順利度過難關。
從影片幾乎可以極低成本傳輸與無限複製的特性來看,無須跨國運送成本又可以無限生產將註定它在銷售過程的極大優勢,因此在虛擬接觸消費盛行下,電影產業反倒是一個極富潛力的產業,政府應更加重視。
References
Kessler, F., & Lenk, S. (2019). When the History of Moviegoing is a History of Movie Watching, then what about the Film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new cinema history, 319-340.
Palmgreen, P., Cook, P. L., Harvill, J. G., & Helm, D. M. (1988). “The Motivational Framework of Movie Going: Uses and Avoidances of Theatrical Film.” In B.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Audiences, Economics (Vol. 4).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1-23.
熱門點閱》
► 疫情重創經濟》李沃牆/缺水缺電又缺疫苗 經濟影響能「校正迴歸」嗎?
► 施以諾/疫下人生好鬱卒 三招避免「新冠憂鬱」上身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