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反腐風波再起,50億虛開發票大案背後浮現衆生藥業產品
藍鯨新聞6月24日訊(記者 徐曉春)在“兩票制”改革推行後,醫藥行業“帶金銷售”對資金的需求仍然難以遏制,藥品銷售由傳統的“低開層層加碼”模式,轉變爲較爲隱蔽的生產環節“虛高成本加價”模式,上游藥企則頻頻以虛開發票的方式虛增費用或套取資金。
醫藥行業資深從業人士對藍鯨新聞記者提到,在藥品產銷的產業鏈中,往往存在“帶金銷售”的情況,因此部分醫藥行業企業有時需要通過與空殼公司虛構業務,套取額外資金用以推進銷售。
衆生藥業疑捲入50億元虛開發票案
近日,烏蘭浩特警方再破獲醫藥領域特大虛開發票案,呼和浩特市委政法委與呼和浩特廣播電臺主辦的公衆號“平安首府”的文章中公開部分案件細節。
烏蘭浩特市警方發現,有三十多家公司,在沒有業務往來的情況下,頻繁給藥品生產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以此爲線索,警方最終查明實際涉案空殼公司共計1171家,價稅合計高達50億元。
在公開的現場圖片中,涉及了衆生藥業的多款產品,包括來瑞特韋片、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頭孢克肟分散片、非諾貝特膠囊等。
那麼,空殼公司向藥品生產企業虛開發票的背後存在怎樣的利益需求呢?
2018年,我國醫藥行業“兩票制”改革推行,目的是避免之前藥品銷售過程中通過多次開具發票來“層層加價”的弊端,但藥廠採取“高開模式”,藥價虛高由傳統流通過程中的“低開層層加碼”模式,轉變爲較爲隱蔽的生產環節“虛高成本加價”模式。
醫藥行業資深從業人士對藍鯨新聞記者提到,在藥品產銷的產業鏈中,往往存在“帶金銷售”的情況,因此部分醫藥行業企業有時需要通過與空殼公司虛構業務,套取額外資金用以推進銷售。
早在2022年,同樣是烏蘭浩特市公安局,就曾成功破獲了“7.22”醫療領域特大虛開發票案,這起案件也被推薦爲內蒙古當年“十大法治案件”之一。該起案件涉及虛開發票數量高達1.6萬張,涉案價稅合計達到了60億餘元。烏蘭浩特警方調查結果顯示,藥企通過虛開發票的手段來獲取資金,以回扣、贊助費、活動經費等名義向醫療機構及相關人員行以賄賂。
某在職註冊會計師也向藍鯨新聞記者解釋,空殼公司向藥品生產企業虛開發票的案件,主要是費用的問題,最終會形成藥品生產企業虛增費用、少交企業所得稅等情況,查實後需補繳稅款。
上述醫藥行業人士也提到,藥企往往通過召開研討會等方式進行產品推廣,在此過程中,部分醫藥行業企業存在向專家等參會人員支付額外的費用的情況,目的自然是達成產品銷售或換取其在臨牀階段更多使用該公司產品。
而由此形成的銷售費用往往是醫藥企業腐敗的高發地。
律師提示相關人員或存刑事風險
藍鯨新聞記者注意到,“平安首府”文章公開的現場圖中,出現多家名稱中存在“商務服務中心”字樣的公司,通常這些公司爲醫藥行業企業包括商務代理代辦、信息諮詢、以及營銷策劃服務等服務。
此類案件在醫藥領域也並不是偶然發生的。4月23日,因涉嫌虛開發票罪,瀋陽市公安局皇姑人民檢察院對新三板上市公司百豐醫藥三名高管提起公訴,包括百豐醫藥總經理,也是實控人之一的姜雪峰、子公司法定代表人林佳怡和子公司監事李桂華。
百豐醫藥的主營業務是醫藥產品的批發配送服務,涉案子公司以推廣服務爲主業,業務範圍即包括營銷策劃、信息收集、拜訪醫療終端、宣傳產品相關知識,對潛在藥品消費者及相關人員進行藥品知識培訓等工作。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間,百豐醫藥涉案子公司開出633組銷售發票,涉及取得進項稅普通發票459組。
在百豐醫藥的案例中,公司上游即爲多家商務服務企業,下游虛開發票接受方則多爲製藥公司等。
2023年3月,上述三名高管曾因涉嫌向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5月解除監視居住後,三人因涉嫌虛開發票罪,被瀋陽市公安局皇姑分局刑事拘留,6月三人正式被逮捕。
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劉安邦律師對藍鯨新聞記者提示到,虛開增值稅發票系犯罪行爲,涉案的藥品生產企業,若實際控制人和財務總監以及相關人員知曉此事,則相應人員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公司需要補繳稅款及繳納罰款。公司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應增強法治意識,嚴格遵循稅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對合同的制定及履行進行覈實,確保交易實際發生,加強公司規範化治理。
或涉身其中的衆生藥業,產品覆蓋眼科、 呼吸、消化、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領域,2023年衆生藥業實現營業收入約爲26.11億元,歸母淨利潤約2.63億元。
自上市以來,衆生藥業的銷售費用率維持在30%以上,2021年衆生藥業銷售費用率增長到39.12%,在A股近300家制藥企業中排名前30%。近幾年,衆生藥業銷售費用有明顯的增長,2015年前後衆生藥業銷售費用穩定在5億元上下,2022年公司銷售費用首次超過10億元,去年回落至8.9億元左右。
對於此次事件,衆生藥業回覆中國網財經稱,“公司始終堅持合法經營,按照相關規定規範企業經營和管理。目前,公司沒有應披露未披露事項,正在瞭解詳情。”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衆生藥業方面通過公關公司迴應稱,“此事件與公司無關,系經銷商行爲”。是否涉及上市公司衆生藥業,藍鯨新聞記者於6月24日多次致電衆生藥業董秘辦,電話無人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