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市值蒸發超百億!信達生物董事長“巧接”國際業務 低價賤賣還是戰略布棋?

財聯社11月1日訊(記者 武超)本週最後一個交易日,港交所創新藥明星股信達生物(01801.HK)終於迎來止跌反彈。而本週前四個交易日,這家有“創新藥二哥”之稱的公司,市值蒸發超170億港元(約合155.7億元人民幣),即使期間發佈了表現不俗的財報,也未能立即挽回市場的頹勢。

造成這一劇烈波動的原因,與公司董事長以有爭議的“低價”購買子公司股權有關。這筆交易引發了市場對信達生物價值管理的質疑,還加劇了對公司治理及未來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擔憂。

“低價”關聯交易,引發市場震動

讓信達生物陷入漩渦的爭議事件,源於在上週末公告的一項收購交易。

10月25日,信達生物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Fortvita與公司董事長兼CEO俞德超旗下Lostrancos簽訂股權認購協議。交易完成後,Lostrancos將以20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元)的代價直接持有Fortvita 20.39%的股份,而信達生物作爲母公司,持股比例將被攤薄至79.61%。

據瞭解,俞德超不僅是信達生物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還是Lostrancos的唯一董事,直接持有該公司82.93%的股權,其餘17.07%的股權由信達生物執行董事、前首席財務官奚浩和另一名獨立第三方投資者共同持有。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市場震動。Fortvita作爲信達生物推動國際業務的平臺,承載着市場對公司業務出海的預期。然而,該交易的估值卻僅採用了淨資產價格,這引發了市場關於“賤賣資產”的擔憂。

據公告顯示,Fortvita的估值採用資產基礎法,截至基準日期,其已估值總資產約爲2.34億美元,已估值總負債約爲1.54億美元,因此整體估值約爲8002.6萬美元。信達生物在公告中解釋稱,由於Fortvita的管線主要集中於早期發現及臨牀前階段,且海外臨牀試驗並無重大里程碑,因此採用資產基礎法是最適合的估值方法。

然而,投資者對此並不買賬。Fortvita本次的估值,基本上就是總資產減去總負債,換言之,沒有基於未來發展預期產生的溢價。

關鍵的是,信達生物幾款被視爲有較大潛力的研發產品如IBI363、IBI343等產品的海外權益,均已歸屬Fortvita。其中,9月4日,IBI363剛剛獲得美國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公司正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同時開展臨牀研究。考慮到出海業務已成爲國內創新藥企創收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投資者認爲管理層此時收購相當於“乘機摘桃”。

另外,從業績層面來看,2022及2023財年Fortvita分別虧損3.31億元及2.71億元,確實對上市公司業績形成拖累。但信達生物此前已爲Fortvita持續輸血兩年多,承擔的虧損換算後達到8400萬美元,甚至超過此次估值。

還需指出的是,本次交易過後,信達生物仍然持有Fortvita79.61%權益。按照會計規則仍能並表記錄到上市公司的業績之中。也就是說,收購本身並無法爲分擔上市公司業績壓力起到明顯作用。

管理層緊急迴應,投資者信心難恢復

財聯社記者觀察,信達生物在10月25日前數個交易日,股價表現相對平穩。或受此消息影響,自10月28日起,公司股價應聲而倒,連續4個交易日走低。儘管公司於30日發佈財報稱,今年Q3共取得總產品收入超過人民幣23億元,同比增長逾40%,也未能立即挽回市場的頹勢。

截至10月31日收盤,公司市值從上週五收盤的723.77億港元降至552.84億港元,蒸發超170億港元。11月1日收盤,公司股價本週內首次實現上漲,市值略微回升至573.29億港元。

在此期間,爲了平息市場的質疑,信達生物於10月29日舉行線上業務更新說明會進行迴應。

俞德超在會上表示,對沒有及早就該關聯交易與投資者進行交流感到抱歉。他強調稱,Fortvita現有的管線資產還處於早期階段,未來是否能夠研發成功還是未知數,並且重申了管理層對信達生物“出海”以及將Fortvita作爲一個獨立運行的國際化載體的決心不會改變。

對於此次由管理層而非上市公司出面增持Fortvita,俞德超給出的理由是,用管理層的自有資金投資,表示信達生物國際化的決心,同時考慮出海風險較大,不希望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持續攤薄上市公司股份。

而信達生物首席財務官由飛解釋,Fortvita目前的估值,源於第三方的獨立的一個評估報告,生物製藥行業中,因爲資產在不同的階段確實對應着不同的風險和不同的估值,目前這個階段的估值對應着Fortvita現在的產品狀態,是目前實際狀態的估值反映。‌

對於投資者所關心的Fortvita管線構成,信達生物方面則表示,由於保密的原因,沒有辦法披露平臺上具體資產的名稱。但可以透露的是,這個平臺上絕大部分產品都是臨牀前的分子,包含個別臨牀早期的分子。Fortvita只擁有海外權益,所有分子中國權益都在信達主體裡。

此外,較爲微妙的是,據港交所10月4日公佈的數據,俞德超在9月30日和10月2日合計減持325萬股,總金額約1.52億港元。前腳剛剛減持,後腳就花費1.46億元人民幣接手公司國際業務,被投資者質疑是一出“空手套白狼”好戲。不過說明會上並未涉及此話題。

“出海”前景誘人,路途依然坎坷

與國內市場相比,發達國家的藥品支付能力更強且支付體系多元化,這使得海外市場日漸成爲醫藥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

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發達市場的藥品支出規模約爲1.3萬億美元,佔全球藥品支出比重的80%左右。品牌藥在發達市場中佔比約爲75.8%,預計到2028年仍將保持6-9%的年均增長率。

面對這樣的龐大市場容量,信達生物面臨着加速“出海”的強烈動力。儘管信達生物的現金儲備相對充足,截至6月末有約101億人民幣。但是,借鑑百濟神州、傳奇生物等公司在國際化上高額投入力度的經驗,信達生物現有儲備能否支撐國內外市場的並行拓展仍存疑問。

而且,信達生物過去幾年的出海之路,也不盡如人意,難以實現重大突破。2022年初,信達生物的PD-1信迪力單抗在美國FDA申報上市,遭到投票反對。首戰折戟至今,信達生物也並未就信迪利單抗對FDA發起二度“闖關挑戰”。

說明會上,俞德超表示:“截至目前,我們在海外仍然沒有一個資產拿到了FDA認可的POC(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公司有2次和禮來關於PD1的合作,最早授權給禮來中國,後來重新授權給信達;海外方面以中國方面數據報FDA以失敗告終。”

此外,信達生物還有一些曾寄予厚望的產品,“比如CD47、TIGIT等產品,我們也及時止損,把這些項目從我們的管線中移除了。”俞德超介紹。

由飛則提出:“Fortvita持有的IBI363或者IBI343,都還相對比較早期。由於都是早期資產,失敗概率遠高於成功概率。”

通過Fortvita實現外部融資,不消耗國內業務資源,轉移出海風險,這無疑是信達生物海外拓展的良好設想。但是,在關聯交易“爭議”和出海挑戰“坎坷”的雙重壓力下,信達生物能否成功探索出一條成功的出海路徑,仍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