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藝術人物|卡普爾水粉繪虛空,徐冰打造太空電梯

隨着11月上海藝術季開啓,上海各類藝術活動全城開啓,在外灘,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以紙本水粉表現虛空,沈敬東展示平行世界。在位於陸家嘴的浦東美術館,徐冰打造“太空超級電梯”;沈少民在嘉定和浦東張江同期開幕的兩場個展關注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在西岸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揭曉的“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青年藝術家劉毅、儲嘉與夏鎧熙奪魁;楊國新、吳雪、史湧華以翰墨繪春秋。

而在倫敦,電影導演蒂姆·波頓的異想世界呈現出導演的另一面,

倫敦|美國導演蒂姆·波頓

蒂姆·波頓的異想世界

過去四十年來,蒂姆·波頓因電影創意備受讚譽,但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展覽《蒂姆·波頓的世界》邀請觀衆走入他的世界,展示他作爲插畫家、畫家、攝影師和作家的全部創作,並探索他與設計師的合作。作爲一位跨學科藝術家,他的創作超越了媒介和形式的限制。

蒂姆·波頓在倫敦設計博物館

展覽的600件展品來自蒂姆·波頓的個人檔案、曾合作過的電影製片廠的檔案,以及合作者的私人收藏。展示他從童年到現在的創作成果,內容包括繪畫、攝影、素描本、動態影像作品、雕塑裝置、佈景和服裝設計,重點關注他藝術和電影中反覆出現的視覺主題和圖案。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電影前期的設計。

《蒂姆·波頓的世界》在過去十年來一直在布拉格、大阪、聖保羅、首爾等地巡迴展出,此次展出的是最新(據說也是最後一部)版本。該展覽由蒂姆·波頓製作公司發起,倫敦設計博物館經過改編、更新和擴展——“通過設計的視角進行了巧妙的重新構想”和“完全重新構想”。

蒂姆·波頓作品

展覽中呈現了他的靈感來源——埃德加·愛倫·坡的作品、作家兼插畫家愛德華·戈裡的憂鬱維多利亞風格、超現實主義、文森特·普萊斯的電影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低俗科幻小說……各種充滿了怪異,甚至有點傻氣的東西。

展品被放置在伯頓風格的裝置中,讓人聯想到郊區房屋、黑暗的洞穴房間,裡面住着畫中和模型中的人物,以及一排歪歪扭扭的門廊,門廊的地板呈扭曲的棋盤格圖案,末端是一面鏡面牆。正如展覽文字所說,“如果伯頓是一個世界的創造者,那麼你肯定會沉浸在其中的幾個世界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4月21日。(編譯/黃鬆)

上海|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

以紙本水粉繪畫表現虛空

印度裔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 (Anish Kapoor) 以形態大膽又彰顯工學原理的公共雕塑聞名。11月2日,他於裡森畫廊上海空間呈現一系列近期紙本水粉繪畫——從深沉的紫色和藍色,到如火焰般絢爛的黃橙紅三色,未知的力量彷彿從莫名的黑暗之中浮現。

安尼施·卡普爾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裡森畫廊提供,由George Darrell拍攝

此次展出的作品聚焦卡普爾實踐的核心主題虛空,畫面中瀰漫着明與暗、內與外的張力。卡普爾以充滿力量和感染力的筆觸爲每件作品注入鮮活的色調,畫作似乎在否定外在表面概念的同時,轉而邀請觀者思考其內在的深度。

安尼施·卡普爾,《醞釀》,2018,紙本水粉,103.5 x 121 x 3.5 cm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裡森畫廊提供

卡普爾對顏料的運用極富能量和活力,喚醒了一種動態感和未經修飾的原始力量,這正是藝術家在實踐中對光線、深度和情感探索的典型體現。在此次展出中,有的作品中的粗放黑色筆觸穿透了畫面中心的鮮豔紅色,通過鮮明的對比爲構圖奠定了基礎,令人聯想到虛空、陰影或深淵。有的則以漩渦狀的線條和層疊的紋理暗示混沌與能量,映射出卡普爾對自然界四大原力以及光明與黑暗、創造與湮滅二元對立的興趣。

安尼施·卡普爾,《無題》,2023,紙本水粉,103.5 x 138.2 x 3.5 cm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裡森畫廊提供

卡普爾在中國重要展覽包括2019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位於太廟藝術館舉辦大型個展,重點展出了藝術家創作生涯中最爲重要的作品。2021年,藝術家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呈現的個展完整地回顧了他的藝術實踐,展出了他過去35年裡享富盛名的創作,包括標誌性蠟像雕塑、繪畫、鏡面作品,和新舊建築模型。2022年,卡普爾的個展爲裡森畫廊北京空間揭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月。(文/黃鬆)

上海|藝術家徐冰

在浦東美術館打造“太空超級電梯”

11月4日,浦東美術館與電梯品牌奧的斯攜手,邀請藝術家徐冰將浦東美術館內5、6號公衆電梯升級改造,打造“太空超級電梯”。

徐冰

徐冰爲浦東美術館兩部轎廂內顯示屏上展示藝術作品,分別來自2022年受浦東美術館委託創作的中央展廳大型作品《引力劇場》和今年發起的《徐冰太空藝術創作駐留項目》,其內容來自於真實在外太空運轉的SCA-1藝術衛星。這兩件作品都能讓觀衆體會到隨着電梯的運行,作品的內容也在隨之互動。

浦東美術館電梯內部

“太空超級電梯”項目落成發佈會現場,藝術家徐冰表示:“太空超級電梯可以讓我們想象接近外太空。5號電梯中,呈現了一顆全球僅有的共享藝術衛星,可以彙集全球藝術家和普通人共同使用這顆衛星的功能來創作藝術作品。這顆衛星中的畫面既是在浦東美術館的電梯裡呈現,衛星實體也在外太空運行中,相互遙遠相連。”

浦東美術館電梯內部

當天項目落成發佈會後,浦東美術館還攜手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團隊,開展了新媒體工作坊,通過“創造獨屬自己的‘引力文字’”、“AIGC加持引力文字,變身奇妙圖畫”和“漫遊AR世界,體驗不一樣的視界”等互動環節,探索藝術與科技的無界合作。通過此次藝術與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創新融合,期望探索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豐富觀衆的觀展體驗,成爲激發觀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場域。(文/黃鬆)

上海|藝術家沈敬東

簡而化之的童真世界

11月1日,展覽“簡而化之——沈敬東的平行世界”在外灘18號久事藝術空間開幕。展覽呈現藝術家沈敬東自2003年至今的80餘件作品,作品類型涵蓋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

沈敬東

沈敬東,1965年生於江蘇南京,1984年畢業於南京曉莊師範學校美術班,1991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版畫專業,獲劉海粟獎學金。1991-2009年在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從事舞臺美術,現在工作生活於北京和南京。他的作品將複雜的社會現象和沉重的人生議題被轉化爲簡單而富有童趣的畫面,用看似輕鬆的筆觸包裹現實的沉重,通過幽默與詼諧讓觀者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作品背後的深刻意義。

沈敬東作品

展覽展出了包括《英雄系列》《包紮系列》《小王子系列》《國際玩笑系列》《孩童系列》《聚會系列》《百家姓系列》等在內的多個系列作品。其中,《英雄系列》與《包紮系列》兩個系列中,人物呈現出類似陶瓷的視覺效果。而《小王子系列》則以童話故事《小王子》爲藍本,塑造出可愛純真、富有童趣的小王子形象,表達了對純真、美好、善良品質的嚮往與追求。

策展人杜曦雲表示,沈敬東擁有了一個天真可愛的簡化世界,這個無中生有的世界在藝術家的訴求和才華的驅動下,從一無所有趨向應有盡有,從無可奈何趨向心想事成,不斷地慰藉着藝術家和共鳴者們疲憊沉重的心靈。展覽將展至2025年1月5日。(整理/陸林漢)

上海|藝術家沈少民

兩場個展關注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11月3日和4日,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裡的詩歌》(巫鴻策展)、《魚人鳥:三幕劇》(大衛·斯圖亞特·艾略特策展)分別於嘉源海美術館和昊美術館開幕。

沈少民導覽《米:吃進胃裡的詩歌》

嘉源海美術館位於嘉定馬陸鎮大裕村的稻田之中,藝術家在研究嘉源海美術館稻田後,全新創作的一組關於水稻的深刻思考。這些作品以稻田產出的天然材料爲媒介,涵蓋了繪畫、裝置、行爲、影像等多種形式,挖掘中國人與土地及食物之間的深厚關係,引領觀衆重新審視並感受“米”這一日常元素所蘊含的溫暖力量;昊美術館的展覽以“三幕劇”的形式呈現沈少民近年創作的三件大型裝置作品,傳達藝術家對生存環境和人類對自然影響的觀察和思考。

嘉源海美術館展覽現場

沈少民1965年出生於緊鄰哈爾濱的小城阿城,現工作生活於深圳、北京、悉尼。擅長多領域跨媒介創作,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紀錄片、觀念繪畫、詩歌、公共藝術等。他近年來一直投身於藝術與科學融合領域的探索。在《米:吃進胃裡的詩歌》展覽中,沈少民將水稻從萌芽到成熟的壯闊歷程、它所維繫的食物鏈生態,以及世界各地鮮爲人知的稻草文化精髓,通過手繪長卷的形式生動詳實地展現在觀衆眼前。在閱覽室的巨型書架上,藝術家攜手上海市生物基因中心爲公衆帶來了全球上千種稻種與大米樣品,這些稻米以驚人的視覺震撼,啓發公衆對水稻多樣性以及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文/黃鬆)

上海|藝術家楊國新、吳雪

向美而行——楊國新、吳雪書畫作品展

11月2日,“向美而行——楊國新、吳雪書畫作品展”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開幕。來自安徽的兩位藝術家來上海舉行書畫合璧展,呈現了這些年安徽文化的創新與探索,也渴望與海派文化展開充分交流。

“向美而行”展覽現場

楊國新爲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此次展覽,他拿出近40幅力作參展,都是他水墨人物畫的創新之作。

楊國新是畫油畫起家,人到中年之後,由於種種機緣改攻中國畫。近年來,他的筆墨更加自由隨性,隨着從具象走向抽象,從傳統走向現代,其作品中的情感更爲豐富、濃烈。“畫一張好看的畫就是要畫出內心深處的情感。”楊國新說,筆墨當隨時代,藝術家只有站在時代潮流的前端,其作品才能獲得今天觀衆,尤其是青年觀衆的認同。

楊國新,《匠人》,68*68cm

楊國新,《牧馬漢子》,68*68cm

此次參展的近40幅作品代表了楊國新在各種繪畫風格上的探索。既有呈現礦工、農民和百姓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仕女高士等傳統人物畫,還有他近年持續進行筆墨探索創新的那些彩墨結合的作品。

吳雪,《米芾海岳名言摘句》,40*53cm

吳雪現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是安徽省文聯原主席。吳雪幼年時期即酷愛書法,成年後拜在安徽藝校書法名家張翰門下。編著有《書法新論》和《書法新探》等作品。

“我們的書法創新探索不是老瓶裝新酒,而是用傳統藝術形式來表達當代人的審美追求,使傳統藝術激發出新的活力。”吳雪說。

吳雪此次參展的作品分爲“謳歌時代”、“入古出新”、“徽風皖韻”三個部分,呈現了各種字體,書寫內容也各有側重,代表了他在題材領域的全新探索。吳雪很喜歡此次展覽的名字“向美而行”。他說,向美而行就是向人民而行,向生活而行,向創新而行。

吳雪,《陳毅詠青松紅梅詩二首》,136*68cm

吳雪表示,安徽文化雖然底蘊深厚,但後期的創新探索還有待加強。而海派文化素來就是海納百川,汲取一切先進文化的精髓爲己所用,進而形成新的文化,可以說“創新”是海派文化的固有基因。所以他將此次“向美而行”展視爲一次學習之旅和創新之旅,他希望和上海藝術家交流,一同探討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文/徐明徽)

上海|青年藝術家劉毅、儲嘉與夏鎧熙

“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揭曉

11月1日,2024“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以下簡稱“大獎”)結果於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現場揭曉。在校園組中,來自中央美術學院2021級的研究生儲嘉與廣州大學2021級的研究生夏鎧熙,憑藉對藝術的洞察力、對傳統技法的靈活運用和創新的表現手法,聯袂摘得 “年度最具潛力藝術人才” 獎。青年藝術家劉毅因其影像作品《白水郎》所展現出的深邃的藝術內涵和創新的表現形式,獲得“年度新銳藝術家”獎。

展覽現場,儲嘉作品《旃檀海·無上清涼》

其中,儲嘉的畫作《旃檀海·無上清涼》通過三面屏的形式,以實地寫生爲藍本,呈現了杭州靈隱寺對面的飛來峰石窟造像羣的壯麗景觀。作品採用絹本設色技法,畫面中飛來峰周圍的奇石怪樹,與各個朝代的仕女在山水之間的交遊,傳遞出一種幽遠寧靜的意境,展示了她對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深入理解與再現。

展覽現場,夏鎧熙作品《囈語》

夏鎧熙的綜合媒介作品《囈語》將傳統與現代材料進行了大膽的結合。以范寬的兩張名畫爲主題,使用水泥作爲主要表現媒介,並通過鑿刻的手法重現古畫的意境。兩者之間的強烈對比與碰撞,使其內在精神穿越時空,在當代語境中產生了獨特的表現力與張力,也表達了他對當代社會的思考及人生感悟。

展覽現場,劉毅作品《白水郎》

劉毅作品聚焦的白水郎,是中國以船爲家的獨特漁民社羣。他們在歷史上長期生存在社會邊緣,漂泊既是生活所迫的選擇,也是內心世界的寫照。藉此作品,藝術家觀照了現代都市漂泊異鄉的邊緣羣體,呼籲關注城市化與人口流動帶來的文化與社會融入挑戰。

據悉,墨韻新境——2024“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入圍作品先後FutureLab和大華銀行藝術畫廊展出。(文/黃鬆)

上海|藝術家史湧華

墨跡個展“翰墨繪春秋”

11月2日,“翰墨繪春秋——史湧華墨跡展”在上海政協書畫院開幕。展廳內,200餘幅書法展品已經佈置到位,氣象萬千。

藝術家史湧華

史湧華,上海市人,軍人家庭出身。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爲中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2017年,他被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稱號。

史湧華的父親史漢山,曾獲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一等功臣。18歲時,史湧華繼承了父親的軍裝,投身軍營,爲國家的文藝宣傳事業奉獻了近20年的青春。在軍營中,他有幸得到軍旅書法大師舒同、李鐸的悉心指導,書法技藝因此突飛猛進,被譽爲“軍中藝術家”。

轉業到地方後,史湧華有緣成了海派金石書畫大家錢君匋的弟子,又得益於謝稚柳、陳佩秋、高式雄、徐伯清、王偉平、張森、劉小晴等諸位大家的教誨和指點。多年來,他潛心研究藝術,堅持以個性審美爲出發點,善於在臨習各種書體中,汲取營養,化育自我。他的行書,有顏真卿的筆致,又不乏何紹基、劉庸的意趣,用筆渾厚有力,點畫豪放利落,情感飽滿,自成一格。他的隸書,有漢碑的風骨,又有簡牘的恣肆,融會貫通,字法簡潔開張,下筆爽利放達,展現出沉着爽快的個性,讓人回味無窮。

展廳現場

此次展覽展出作品,都是史湧華從幾十年的心血結晶中甄選而出。這些作品囊括了正楷、行書、隸書、篆書等多種書體,內容涵蓋古今詩文經典、勵志箴言等各類題材。它們不僅凝聚了史湧華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創作才華,更是他以書法爲筆,描繪和記錄新中國七十五年來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

“書法不僅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和精神寄託。”在史湧華看來,“寫書法,是一場苦旅,尤其是在那麼多高峰林立的中國書法傳統中,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更難。”

據悉,此次展覽由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致公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蘭亭書法院指導,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老年專業委員會、紅松書院、上海致公書畫院主辦。展覽爲期三天。(文/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