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美元革命性癌症防復發藥”引發廣泛關注,到底是希望還是炒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近日,“印度研發出只要1美元的革命性癌症防復發藥片”消息在國內癌症患者中廣泛流傳。
據媒體報道稱,孟買塔塔研究所(Tata Institute)經過十多年的廣泛研究和測試,研製出一款含有白藜蘆醇和銅(R+Cu)的促氧化劑藥片,有望將放療和化療等癌症治療的副作用降低約50%,並在預防癌症復發方面顯示出30%的療效。
報道顯示,該藥片的副作用已在老鼠和人體上進行測試,但預防測試只在老鼠身上進行,“人體試驗預計需要不少於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Badve博士表示。而這款售價僅爲100盧比(約爲1.2美元)的藥片,正在等待印度食品安全與標準局(FSSAL)的批准,可能在2024年6月至 7 月間上市。
癌症作爲人類共敵,2024年2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數達到2000萬例,死亡病例970萬例,預計2050年的新增癌症病例數將超過3500萬例,死亡率可能翻一倍。
近十幾年來,癌症治療和疾病管理在改善患者預後和生存質量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然而,癌症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致死因素之一。日益加重的全球癌症負擔,值得全世界高度重視。
對於印度這款“革命性”藥物,前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副教授、現杭州賽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洪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白藜蘆醇是一個保健品,是天然植物中或藥材中的成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和批文顯示它可以作爲一款藥物來治療任何疾病,不管是腫瘤還是阿爾茨海默病。”
希望還是炒作?
據報道,R+Cu的促氧化劑藥片預計對胰腺癌、肺癌和口腔癌有效。
Badve 博士向印度媒體解釋,“人類癌細胞被植入老鼠體內進行研究,並在老鼠體內形成腫瘤。然後對老鼠進行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研究發現,當這些癌細胞死亡時,它們會碎裂成稱爲染色質顆粒的小塊。這些微粒可以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其他部位,當它們進入健康細胞時,就會使它們變成癌細胞。”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給大鼠服用了含有R+Cu的促氧化劑藥片。R+Cu藥片能產生氧自由基,有效破壞染色質顆粒。口服時,這些藥片會在胃中釋放氧自由基,並迅速進入血液。這一過程可防止無細胞染色質顆粒在血液循環中釋放,並抑制癌細胞的移動,這一過程被稱爲轉移。研究人員還聲稱,R+Cu片劑可減輕化療帶來的毒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在多家印度媒體發佈上述消息後不久,ICMR的榮譽科學家、工作於印度欽奈的馬德拉斯糖尿病研究基金會 (MDRF) 的M Balasubramanyam 博士發表“R+Cu的癌症治療前景:希望還是炒作?”文章指出,“孟買塔塔研究所開發出的新的、經濟實惠的癌症治療方法,可以防止癌症復發,堪稱醫學上的一大突破。但癌症治療新聞既有希望也有炒作。”
據他介紹,這種藥片針對的是癌症復發的潛在原因:癌細胞死亡時釋放出的細胞碎片——細胞遊離染色質顆粒(cfChPs),這些碎片會誘發健康細胞癌變。R+Cu含有白藜蘆醇和銅,能在胃中產生氧自由基,進入血液並破壞這些cfChPs。
M Balasubramanyam博士強調,雖然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稱爲“R+Cu的魔力”,但其中也有噱頭,“癌症及其復發的根本機制更爲複雜。以氧化還原平衡和銅平衡爲靶點的R+Cu療法就像一把‘雙刃劍’。任何實驗室研究結果都試圖找到一種解決方案,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和疑問。”
針對R+Cu在人體中的療效和安全性,M Balasubramanyam博士羅列關鍵問題,包括在癌症復發方面,大鼠的研究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應用於人類;在進行R+Cu治療之前,是否需要進行任何測試來評估患者體內的氧化還原平衡和氧化劑負擔;在使用R+Cu之前,是否需要檢測患者是否缺銅或銅毒性;固定劑量的R+Cu組合治療是否理想;是否存在對該療法無反應者。
對此,張洪濤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進一步表示,“針對癌細胞死亡時釋放出的細胞碎片,到底是DNA、RNA,或者是其他的,必須要用實驗證明這些‘碎片’確實能夠使正常細胞癌變。”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注意到,2024年6月至7月作爲關鍵節點,不同於媒體顯示的藥物上市節點,M Balasubramanyam博士表示該節點藥物將進入人體臨牀試驗。
張洪濤認爲,“如果是作爲一款保健品,在產品做好後上市銷售沒有問題,但不能按照藥品銷售。若要聲稱具備抗癌功能,必須要有臨牀試驗進行證明,尤其是預防癌症,臨牀可能10年8年都做不完。但這其中也涉及到印度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
白藜蘆醇是否有抗癌作用?
對於孟買塔塔研究所的R+Cu新藥,業內存在不同觀點。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對印度新藥的上市批准流程不是很清楚,但一般要上臨牀才能上市。白藜蘆醇雖然是保健品成分,但如果劑量大的純品也不排除作爲治療藥物的可能性,且對於白藜蘆醇和銅之間的配比或合成關係尚不清楚,這需要更多的細節支持。”
一篇刊發於《新鄉醫學院學報》的《白藜蘆醇的臨牀應用研究進展》顯示,白藜蘆醇是一種天然多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花生、紅葡萄、虎杖、桑葚等植物。白藜蘆醇可作爲心血管系統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預防藥物,在心血管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癌症等方面均有積極治療作用。
2021年刊發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的文章顯示,白藜蘆醇能夠調節幾種與癌症相關的分子機制,這表明它可能作爲癌症管理的佐劑應用。儘管在體外研究中觀察到不同癌症類型的有希望的效果,但由於白藜蘆醇的生物利用度低,臨牀轉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侷限性。
21世紀經濟報道以“白藜蘆醇”爲關鍵詞,在智慧芽新藥情報庫中搜索到兩款小分子化藥,靶點均爲SIRT1。其中一款是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Naked Biome研發,適應症爲尋常痤瘡,目前處於臨牀1期。另一款由Protheragen研發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目前處於臨牀前。
基於上述數據,白藜蘆醇對於癌症的相關療效尚未有上市藥物的臨牀數據進行背書。但隨着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快速增長,疊加相關風險因素不斷變化,癌症仍是橫亙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座大山,不少藥企和社會力量也在着力攻克。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近期在癌症治療領域的合作與突破不斷。3月13日,Pearl Bio宣佈與默沙東(MSD)簽訂一項高達10億美元的許可、合作和選擇協議,將通過其專有的GRO(Genomically Recoded Organisms)平臺,以共同發現與開發針對癌症、包含非標準氨基酸的生物製品療法。
此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3名複發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在接受名爲CARv3-TEAM-E的CAR-T細胞療法治療後,大腦腫瘤在1-5天快速縮小,其中一名患者的腫瘤在第5天時幾乎完全消失。
Asgard Therapeutics公司宣佈完成3000萬歐元交易,用於支持其主打項目AT-108在2026年前達到遞交IND申請的狀態等。基於多篇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論文,AT-108在患者衍生的體外模型以及齧齒動物體內模型中實現了臨牀前概念驗證。這一療法已經將接近100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轉變爲免疫細胞。即使作爲單一療法,在動物中也激發了強力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和遠端效應(abscop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