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長蘇傑生吹噓:已準備好與中國競爭,不是問題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疫情仍在肆虐,顯然已自顧不暇的印度政府卻還惦記着地緣政治、與中國競爭。當地時間5月20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英媒《金融時報》舉辦的一個論壇上吹噓說,印度已準備好與中國在印太及周邊地區上展開競爭,“這對他來說不是問題”。

此外,他還將去年的中印邊境衝突的責任完全推卸給中國,聲稱“兩國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要朝哪個方向發展取決於中方”。然而根據今年2月央視軍事首次公佈的中印邊境衝突現場畫面,事實是在去年6月印方公然違背與中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邊境衝突中,我國4名官兵英勇犧牲,1名團長身負重傷。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當地時間5月20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英媒《金融時報》舉辦的“印度、中國和美國:新的地緣政治格局”的論壇活動上發表講話。他無視事實,將去年中印邊境衝突的責任都推給中國,妄稱是中國背離雙方共識才導致去年邊境衝突爆發。

裝腔作勢地稱,“如果你擾亂和平與安寧、發生流血事件、出現恐嚇、邊境上繼續出現摩擦,那麼顯然會影響兩國關係”。他還聲稱,“中印關係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將朝着哪個方向發展取決於‘中方是否會堅持共識’”。而倘若邊境緊張局勢持續,印度就沒法與中方在其他領域合作

之後蘇傑生又吹噓說,印度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在印太地區乃至更廣闊的地區展開競爭,他還提到印度既有內在影響力,也有深入印太地區、非洲、歐洲的影響力。

“我已經準備好展開競爭了,這對我來說不是問題。”蘇傑生聲稱,他的問題是“如果有一方破壞了這段關係的基礎,我該如何管理這段關係?”

蘇傑生 圖自外媒

此外,蘇傑生在講話中否認印度將與美國正式結盟以遏制中國,稱“這不是冷戰2.0,不會遇到冷戰時期那種尖銳的軍事對抗”。他還淡化印美日澳“四方安全對話”聯盟是亞洲版北約的說法,稱該聯盟專注於互聯互通、海上安全、抗風險供應鏈疫苗全球問題。

報道指出,中印軍方官員已就撤軍問題舉行了11輪會談,但目前進展緩慢。我駐印度大使孫衛東上月中旬曾明確指出,中印邊界爭議是客觀現實,應該予以足夠重視和認真對待,但邊界問題不是中印關係的全部,應該放在雙邊關係的適當位置上。雙方要堅持平等對話,管控分歧,協商解決,不要讓分歧上升爲爭端。

而就在蘇傑生髮表講話的前一日(19日),曾擔任印度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的穆罕默德·澤山(Mohamed Zeeshan)在香港《南華早報》上發表評論文章,毫不客氣地指出疫情已殘酷地暴露出印度各邦的不足,而莫迪政府在一些吹捧聲音之下,長期以來自詡爲“全球超級大國”,“死要面子”般地抗拒外國援助和思想,只顧着“拍胸脯”、“裝腔作勢”,從而忽視了本國所面臨到的發展挑戰。

澤山表示,印度政府應在外交政策上展現出更爲“謙卑”的態度。在此刻最需要全世界幫助的時候,印度那種不牢靠的、咄咄逼人的姿態,恰恰顯得奇怪而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

印軍高層:中印兩軍脫離接觸 但尚未達成武力降級

據印度主流媒體《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報道,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週三表示,中印兩國都沒有違反在班公湖地區的脫離接觸進程,但尚未達成武力降級。他聲稱,在武力降級情況出現前,印度將在中印邊境地區繼續維持這種已增強的兵力存在態勢。

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

納拉萬透露,印度目前在列城(印方所謂“拉達克地區”)東部仍部署有大約5萬到6萬名士兵。

納拉萬還否認了中印談判陷入僵局的說法,他表示雙方的會談仍在繼續,自2月份兩軍脫離接觸以來,實控線沿線的局勢令人非常滿意,雙方都在關注着脫離接觸的情況,沒有出現任何違規行爲,這表明雙方已經建立信任。他稱:“由於信任的積累,也許我們將能夠在其他尚待解決問題的領域取得進展。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但終會發生。”

印軍資料圖

納拉萬還指出,印軍在實控線沿線的部署,仍然維持在中印兩軍軍事對峙高峰時的水平。他說,在脫離接觸的同時,雙方的武力沒有降級。他說,從列城東部“北方前線”一直到藏南地區(印方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將看到這種已增強的兵力存在,直到“我們繼續會談和武力降級的情況出現爲止。”

此外,納拉萬還否認了聲稱中印兩軍5月初在加勒萬河谷發生了更多衝突的報道。

對於中印都在高海拔地區發展基礎設施的話題,納拉萬表示:“如果你被部署了,你應該不願意未來幾個月內被部署在條件惡劣或不合格的設施中。中國方面也正在改善設施、基建和存儲能力,我們也是如此。”

高原駐訓的解放軍部隊接收新裝備

當被問及中國軍隊在高海拔地區開展演習的問題時,納拉萬指出,那是一項年度訓練而已,中印兩軍都會去高海拔訓練區演習,印軍一直在密切關注這一情況,在實控線沿線部署的部隊可以應對任何情況。週三在給印度ANI新聞一份聲明中,納拉萬說,中印兩軍的部隊都會在特定的時期來到位於高海拔地區的訓練區演習,但這不涉及雙方脫離接觸地區。

印歐抱團抗疫 反抱團“抗中”?

不是美國就是歐洲,儘管國內疫情高漲,但一點也沒耽誤莫迪合縱連橫。

印度總理莫迪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盟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及歐盟27國領導人召開視頻會議,目標強化印歐戰略伙伴關係,並在疫情防控綠色發展、互聯互通及價值觀等諸多議題上有針對性加強合作。

此前,印歐領導人也曾舉行峰會,但往往只涉及印度總理及歐盟委員會主席、歐盟理事會主席,而邀請諸多歐盟成員國領導人以“27+1”的形式集體出席尚屬首次。這可能就是爲什麼歐盟領導人高度評價此次峰會,指出“這是標誌性時刻”,意味雙邊關係翻開“新的、重要篇章。”

印度總理莫迪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盟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及歐盟27國領導人召開視頻會議。圖片來自央視

這次印歐峰會有哪些重要內容?

此次印歐領導人峰會在經貿領域的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印歐雙方啓動“互聯互通夥伴計劃,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從內容上看,該計劃涵蓋“數字互通、能源互通、運輸互通和人員互通”四大方面,涉及數字基建、網絡安全、清潔能源、智能運輸、人員流動等諸多領域。

從實現形式上,“互聯互通夥伴”強調調動“私人部門”積極性,撬動私人部門投資進入基建領域。同時,在印歐合作基礎上,吸納包括非洲、中亞、印太等第三方地區國家參與。

而在價值觀層面,印歐再彈“民主、自由、法治、人權、國際規範、國際承諾”老調,重申大阪G20峰會確認的“高質量基建投資”原則,並強調在各類基建合作中遵循綠色、可持續等發展原則。

此次雙方在經貿領域取得的另一大成果是宣佈恢復雙邊自由貿易談判。印歐自貿談判,全稱爲“印歐廣泛基礎雙邊貿易投資協定”(BTIA),肇始於2007年,然而由於印歐雙方發展差距過大,在關稅減讓、市場準入、數據安全等諸多議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不得不於2013年終止。此次會談,印歐不僅宣佈恢復擱置已久的雙邊自貿談判,還同意將一攬子談判計劃拆分爲貿易、投資、地理標誌三項,分項進行、減少掣肘。

除了經貿合作,在疫情防控上,印歐承諾在“醫療用品供應鏈彈性、疫苗和活性藥物成分供應上展開合作,同時將執行國際製造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此外,雙方在氣候變化、綠色發展、人權保護等領域再度重申合作意向,可謂成果豐碩。

印歐爲何彼此需要?

不過,印歐雙方的聯合聲明、合作內容、合作形式均明顯體現出針對中國的色彩,甚至透露出公然反華的意味。以“互聯互通夥伴”計劃爲例,該計劃事實上與2019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提出的“藍點網絡計劃”有諸多相似之處——都以印太爲重點區域;都強調發揮私人部門投資積極性;都賦予基礎設施建設以“透明、可持續、基於規則”的價值觀意涵。本質上,以上倡議標榜自身與“一帶一路”項目不同,並着力強調“一帶一路”倡議所謂的“不透明、不可持續”屬性。

而從雙方會議的時間選擇來看,“中國”更是繞不開的因素。當前印度、歐盟對華關係均處於相對低谷中。中印關係自去年邊境衝突以來墜入谷底。除在邊境地區挑釁外,印度還在貿易、投資、信息技術諸多領域響應美國,對華脫鉤斷鏈,嚴重損害中國企業的商業利益。近期,中國眼見印度因二次疫情陷入醫療崩潰,出於人道主義主動提出援助,不計前嫌爲印度提供大批醫療物資。然而,印度方面反應寥寥,兩國關係並沒有出現明顯轉圜。

中歐關係則因“涉新問題”大幅倒退。3月22日,歐盟以“侵犯新疆人權”爲由宣佈制裁4名中國官員和1家實體。作爲迴應,中國外交部宣佈對歐方10名個人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其中包括多名歐洲議會議員和歐盟機構。受此影響,中歐投資協定能否順利簽署批准變得撲朔迷離。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聲稱,該協定的批准應置於中歐總體關係之下。有消息稱,歐洲議會計劃通過一項動議,在中國撤銷對歐制裁前,“凍結”中歐投資協定。在此背景下,歐盟轉向印度尋求經貿合作,客觀上也具有對華示威的意味。

印度疫情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圖自路透社

當然,中國顯然不是印歐走近的單一因素。事實上,印歐走近符合彼此戰略利益,深化合作某種程度勢在必行。單以經濟而論,2020年,歐盟是印度第三大貿易伙伴,印歐貨物貿易額佔印度貿易總額11.1%,僅次於中國的12%和美國的11.7%。歐盟是印度出口第二大目的地國,對歐盟出口佔其總出口額的14%,僅次於美國。歐盟對印投資佔其吸引外資的比重從10年前的8%上升至18%,幫助歐盟成爲印度最大投資來源國。此外,歐洲在印企業達6000家,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崗位約670萬個。

對印度而言,其經濟長期依靠國內消費驅動,投資、出口對經濟貢獻相對不足。考慮到單引擎驅動無法支撐長期經濟發展,莫迪在其第一任期內即致力於提振印度出口、吸引外資,希望實現三架馬車平衡發展。疫情期間,由於封鎖管制措施,印度國內消費大幅下滑引發經濟跳水。當前,印度疫情再次爆發,進一步拖累其經濟復甦。在此背景下,若莫迪政府仍想實現其印度“2025年5萬億經濟體”目標,消費、投資、出口三大引擎需同時發力。而作爲整體的歐盟不僅能爲印度提供成熟、繁榮的出口市場,還能爲印度提供寶貴海外投資。

此外,2020年RCEP正式簽署,將鞏固深化域內生產網絡,並客觀上擠壓域外國家出口空間。而印度由於關切自身經濟實力不足,提前退出RCEP。同時,印度也未加入CPTPP。在域內兩大經貿協定之外、經濟上倍感孤立的印度,亟需尋找替代方案、打開局面,這也促成印度更加積極對印靠近。

對歐盟而言,2020年印歐貿易只佔其貿易總量的不足2%,且印度只是其第十大貿易伙伴國,從體量上看,遠不及中國、美國等成熟市場。然而,印度對歐盟的最大價值正是在於其巨大的發展前景。

一方面,印度高額關稅將汽車、葡萄酒等歐盟優勢產品阻擋在外,客觀上影響雙邊經貿進一步做強。面對印度市場,歐盟同樣希望獲得更多市場準入。另一方面,作爲全球除中國外唯一的十億級人口超大規模經濟體,隨着人民衆收入不斷提升,印度對歐盟來說始終是最具潛力的市場。當前印度發展水平與其人口優勢、資源稟賦仍不匹配。因此,提前與尚處低估值期的印度開展經貿合作,能夠打提前量謀劃佈局、搶佔印度市場。

況且,印歐都標榜“民主自由”,意識形態分歧較小,推進合作遭遇的內外阻力更小。因此,長遠來看,投資印度、擴大對印貿易顯然符合歐盟利益。

印度提前退出RCEP談判 圖自印度報業托拉斯

印歐合作將面對哪些挑戰?

前景看似美妙,但印歐“新篇章”不僅需要翻開,更需要譜寫。

印歐合作並非一片坦途,仍有諸多險阻亟待克服。以最爲迫切的抗疫合作爲例,印度是全球“豁免新冠疫苗知識產權”倡議的發起國之一,而歐洲國家對該倡議整體持負面態度。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均認爲豁免疫苗知識產權並不是爲更多人提供疫苗的解決方法,部分國家沒有疫苗生產能力,即使放開疫苗專利也無助其擴大疫苗生產。

而在經貿投資領域,八年前“逼停”雙方談判的分歧至今仍然存在。歐盟希望在貨物貿易領域獲得更大市場準入,而印度爲保護本土汽車製造業,仍對進口汽車及其零部件徵收高昂關稅。印度則希望發揮自身在服務行業優勢,擴大對歐服務貿易,尤其是軟件信息服務出口,然而,與貨物市場不同,歐盟勞動力市場並不完全統一,各國對技術工人的入境許可標準不一,加大印度服務貿易出口難度。

最後,儘管印歐同屬民主陣營,意識形態分歧較小,但考慮到印度在人權保護、婦女權利方面的表現,雙方仍有可能在此項議題上發生齟齬。印度疫情二次爆發以來,莫迪政府援引2000年信息技術法,以保護“主權和完整、維護公共秩序”爲由,要求推特刪除批評印度疫情應對的賬號,引起輿論廣泛批評。儘管印度歐洲恢復人權對話,但若印度政府繼續採取類似措施,雙方分歧將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