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養成記:“耐心資本”熨熱“慢產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珠海、蘇州報道近年來,企業普遍加大了研發投入,越來越多硬核科技企業也涌現出來。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3萬億元,規模穩居全球第二;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佔GDP比重)爲2.65%,這個比重在穩步提升。
加大研發投入是企業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然路徑。不過,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需要長時間的投入,產出成果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產品還要經受市場的考驗,很多研發團隊等不到公司盈利的那天。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調研了廣東、江蘇的一些企業,這些科技企業經過漫長的研發投入,擁有一些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產品走向了更大的舞臺。回顧企業成長曆程,創始人或高管均提到了“耐心”,得益於耐心地堅持研發攻關,得益於耐心資本的早期支持,得益於園區政策的耐心支持,才讓企業相對幸運地走了出來。
10年熨熱“慢產業”
英諾賽科2015年12月在廣東珠海成立,主要從事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芯片的研發與製造,主要產品是氮化鎵功率芯片,現在珠海和蘇州建有兩座晶圓廠,是全球首家實現量產8英寸硅基氮化鎵晶圓的公司,也是全球產能最大且是唯一能同時量產高、低壓硅基氮化鎵芯片的公司。
氮化鎵功率芯片是電池充電、功率轉換、電機驅動等場景的關鍵元器件,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數據中心服務器等多個領域。
英諾賽科作爲氮化鎵芯片龍頭企業,從2018年引入A輪融資以來,後續經歷了多輪融資,於2024年6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招股書信息顯示,英諾賽科2023年在全球氮化鎵功率半導體公司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佔比爲33.7%。2021年、2022年、2023年英諾賽科實現營收分別爲0.68億元、1.36億元、5.93億元。
珠海高新區發展改革和財政金融局二級調研員李鳳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5年珠海高新區管委會得知在國外有一個做三代半導體的項目團隊,立即由區管委會主要領導率領小分隊前往國外招商,當時項目還在國外一個條件比較簡陋的寫字樓實驗室裡。對於要引入這樣一個全新的項目,珠海高新區管委會邀請了各類專家進行論證,討論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等事宜,並決定由區屬國企高新創投公司管理的天使基金和戰略風投基金給項目投2.1億元,在當時來說確實是承擔着較大的壓力,是幹成了一件很有魄力的事。
“2.1億元對高新區而言不是一筆小錢,其中1億元爲天使投資,其實政府這筆錢可以理解爲耐心資本。風投或者商業資本願意投的項目,主要是中後期相對成熟的項目。作爲政府出資的天使資金,投早投小,並不追求高回報,但在科技型企業起步初期起了重要作用。”李鳳屏表示。
英諾賽科集團首席財務官鐘山表示,2015年氮化鎵半導體還處在產業探索期,商業化程度不高,珠海高新創投2.1億元的早期投入意義重大。此後,珠海基金還給予2億元的可轉債,珠海科創投給子公司一個8000萬元左右的投資——這些總計約5億元資本支持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當然,未來隨着英諾賽科上市,這筆投資也能實現較高的回報。
“作爲半導體設計和製造一體化的公司,創業之路是非常艱辛的。因爲半導體行業是資本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前期設備購買和研發投入很大,過程中還有大量設備維護費用、資產折舊等,加上芯片這樣的關鍵部件,下游客戶採購前還有較長時間的測試,比如手機芯片的測試需要8個月到1年,汽車芯片的測試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芯片設計製造一體化公司的盈利週期相對較長。公司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路程,我們預計很快就能實現盈利。”鐘山表示。
對於硬科技產品如芯片,政策層面若能助推新產品的應用推廣,一定程度上能幫企業更快收回投資。鐘山表示,因爲半導體技術迭代很快,加強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這是企業每天都會做的事情。英諾賽科作爲參與國際競爭的半導體企業,如果政策能鼓勵下游用戶更多地使用氮化鎵芯片,這有助於下游產品性能的提升,能推動氮化鎵芯片成本進一步下降,也有助於企業提升競爭力。
培育投資英諾賽科這樣的硬科技龍頭企業,無疑是地方樂於見到的。近年來,珠海市政府加大了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持。比如,珠海市政府設立了珠海新質生產力基金,市財政首期以增資方式出資10億元,推動快速形成60億元基金羣,未來將攜手社會資本打造總規模800億元的基金羣,用以支持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珠海新質生產力基金相較以往政府投資基金的期限要更長,從原來的10—15年調整爲20年,注重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致力於做創新企業的“長跑搭檔”。
“長跑搭檔”
納微科技是一家從事納米微球研發和生產的企業,納米微球作爲一類新材料,小顆粒的納米材料聚在一起擁有巨大的表面積,通過表面改造可進行選擇性吸附,進而達到分離層析的目的(即爲“色譜”),因此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平板顯示、分析檢測、體外診斷等行業。
納微科技創始人2007年創業,經過十幾年的研發和沉澱,開發出世界領先的微球精準製備技術,在微球粒徑均一性製備、大規模生產這兩方面突破“卡脖子”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下游層析介質的空白,推動了世界層析介質精準製造技術的進步。納微科技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家可以同時規模化製備無機和有機高性能納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爲全球色譜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納微科技2021年登陸科創板。納微科技2023年的年報數據顯示,實現營業收入5.87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0.69億元;2023年公司綜合毛利率爲78%,與上年基本持平;2023年研發費用1.62億元,佔年度營收的27.5%。
該公司創始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納微科技在二氧化硅微球的科研攻關上花了十多年時間,這種科技突破是需要時間的,不是說投入多少資源、投入多少人就能立馬解決的。尤其像納米微球這樣的關鍵材料,它在下游廠商(包括生物製藥、醫療診斷、液晶顯示屏等)的產品成本中佔比很低,但是對下游產品的質量影響很大,下游廠商不會冒險採用低質量的材料,這要求企業把材料做到極致,這也造成這種高端材料容易形成高度壟斷、容易被卡脖子的狀況。
納微科技在持續十多年的攻關中,蹚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無疑是極其幸運的。該創始人直言,納微科技算是比較幸運,總是有一些產品能幫助養活整個公司。比如,疫情期間因爲國外微球廠商需要優先供應其國內疫苗生產,因此國內微球供應存在短缺,這時納微科技的產品頂了上來,推進了國產替代進程,也助推了企業的發展。正因爲總有些產品能養活整個團隊,所以此前並沒有要資本的錢。因爲如果只靠資本輸血,一個研發項目不可能堅持十幾年,資本投資一般不會容忍項目投入十幾年沒有回報。
此外,蘇州工業園區持續穩定的政策支持,也是納微科技成長至此的重要原因。蘇州是個工業重鎮,形成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3個萬億級產業,還擁有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3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2023年蘇州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055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爲4.1%左右,在全國重點城市中居於前列。近年來,蘇州市級財政推出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專項、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獎補、工業企業有效投入獎勵等一系列政策,有力保障蘇州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羣。
納微科技創始人表示,來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幾方面原因。一方面,2007年蘇州工業園區相關領導跑去深圳(該創始人當時在深圳的一所高校任職)好幾次,體現了地方政府對人才的重視,非常讓人感動。另一方面,蘇州2007年就明確要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當時蘇州這兩個產業的基礎很薄弱,經過多年發展現在做到全國領先,還在於有耐心。生物醫藥和新材料都是硬科技,需要長時間研發攻關,需要政策耐心支持。蘇州工業園區的營商環境很好,不需要企業刻意去維護與政府的關係,企業可以安心科研;園區爲納微科技提供了三年場地支持,還給了人才支持政策,這些都有利於企業發展壯大。
有財政學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出臺了系列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的政策,包括優惠稅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虧損彌補、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針對國外競爭企業的打壓(比如國內企業一旦加大研發,國外相關產品立馬降價),國內還有針對需求端的政策,比如鼓勵政府採購、加大財政支出等。要給科技型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安排,包括財稅、金融政策等,還跟地方產業配套、營商環境等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