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歷史三千年 上海將申遺
筷子是中國人自小熟悉的用餐工具,爲了喚醒人們對筷箸文化的重視,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今年擬將筷箸習俗申請爲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陸媒報導,上海民間民俗藏筷館的館長藍翔表示,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用筷歷史至少三千多年。三千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筷子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並形成一套禮儀和習俗。
原名爲箸 後改爲筷
筷子古時叫箸,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中還描寫商紂王使用象牙箸進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箸從竹聲」點明筷子最常見以竹製成。箸會演變爲筷,與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意即不動,而船家行船也要吃飯,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取意快快行船。加上竹字頭,筷字沿用至今。
別看大家天天用筷子,論起正確用法,也許一半人不懂。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鄭土有教授,曾在課堂上測試。「有80%的學生不會正確使用筷子。」
兩岸忌諱 大致相同
鄭土有表示,把筷子用對了,筷子禮儀、餐桌文明,才能進一步延展。「筷子的形狀暗合華夏文明信奉的天圓地方。筷子的使用是從外部夾取,不同於西方刀叉的侵入式,這又符合我們的中庸觀念。」
兩岸中國人用筷的忌諱大抵相同:不能使用長短不齊的筷子,不能以筷指人,不能用筷子敲擊碗和盤子,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等等。
全球大約有18億人使用筷子,日本、韓國與中國同屬筷子飲食圈。但中國用筷習俗不同於鄰邦,密碼就是背後的文化。
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會長徐華龍說:「日本已在每年8月設立了筷子節,南韓也打算把筷子申請爲他們的發明。若我們仍無動於衷,那未來一代對於筷子使用的習俗,無疑會更不知所措。」
小 靈 通
筷子
人類使用餐具大致分三種類別,大陸、臺灣、日本、南北韓及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使用筷子,合計約18億人口;歐美澳紐等國家用刀叉,印度及非洲等很多國家則徒手抓食物。
筷子首見於中國典籍記載是《禮記》。
相傳正統筷子長度應爲7寸6分,代表人有7情6欲;最早的筷子是圓柱或六棱柱,明朝以後定型爲方頭圓尾,相信是避免筷子滾動的改良。
日本至今使用圓頭尖尾的短筷,一般是木製。南北韓使用扁筷,大部分是金屬製。中國的筷子有木製、竹製、金屬製,也有金、銀、銅、象牙等材質,有烏木鑲銀或筷面刻字的工藝。
筷子的使用禮儀在各國大同小異,均不宜以筷指人、以筷直插飯碗中。韓國人則只用筷子夾菜,吃飯用湯匙,並不用筷撥飯入口。(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