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拇指一動就痛!她下班家事全扛 33歲就患「媽媽手」

肌腱滑膜囊炎好發於50幾歲的健康婦女。(圖非當事人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臺中一名33歲王小姐速食店工作,因上班需處理食材和打包食物,反覆使用大拇指手腕,回到家除了做家事外,還得哄抱10個月的寶寶,漸漸感到右手腕腫脹,大拇指一動就痛,睡覺時更常被痛醒,就醫確診爲「媽媽手」,經超音波導引下局部施打類固醇,並配合復健後,才大幅緩解症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鬱佩表示,「肌腱滑膜囊炎」(俗稱「媽媽手」)專指大拇指近手腕側的伸拇短肌腱,和拇指外展長肌腱之肌腱滑膜發炎,好發於50幾歲的健康婦女,或生產過後的新手媽媽,因手腕不正確使力,和常需反覆性手部動作而引起,會造成大拇指近手腕處疼痛腫脹、無法使力,若發生沾黏,會有緊繃感和拇指活動受限等情形

簡鬱佩指出,大拇指活動受限及疼痛,並非媽媽手的專利,有時容易和手腕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羣頸部神經壓迫等疾病混淆,手腕關節炎是因關節退化磨損,使拇指基部產生疼痛;腕隧道症候羣是因正中神經通過手腕部位受到壓迫,使手指掌部、甚至上臂處產生酸、麻、刺、痛神經壓迫症狀。

▲掃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媽媽手。(圖非當事人)

簡鬱佩補充,頸部神經壓迫可能因退化性疾病外傷造成,使肩頸手臂手掌產生酸、麻、痛等症狀,故出現拇指和手腕疼痛的症狀時,民衆可透過簡易方式測試握拳將拇指包在四指內,拳頭小指方向偏移,若產生明顯疼痛,則可能罹患媽媽手,不過症狀仍需進一步評估,才能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

醫師指出,媽媽手的治療方式除了立即休息外,也可透過局部熱敷、蠟療電療、超音波、配戴護腕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發炎反應,而王小姐先接受上述治療方式,卻沒有達到明顯效果,故選擇透過超音波導引下局部施打類固醇,一週內症狀即明顯改善

簡鬱佩提醒,若出現媽媽手的症狀,應好好休息、減少使用手部的力量,才能避免傷害,也可輔以副木、護具固定,疼痛便會減緩或消失,若症狀仍未好轉,則建議患者就醫進一步評估,接受復健治療或局部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