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計劃了18年、協商了18年、臺灣也等了18年

文/王美珍

如果,航空城與自貿區計劃成功。

航空城並不是新的概念,卻是目前政府突破「悶經濟」的世紀經濟策略;再加上正在積極規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雙管齊下,一場改變臺灣的「經濟維新」正在積極展開。

歷經18年、兩次政黨輪替,航空城的規畫也屢經更迭,但究竟能不能成功,至少還必須等上八年、待3316公頃的土地徵收完成後,纔算建置完成。至於自由經濟示範區,早有自貿港例子在前,法規的鬆綁與政府執行力,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如果航空城和自由經濟示範區成功了,臺灣經濟會發生什麼改變?目前這二個計劃又面臨什麼挑戰?應該如何突破?

臺灣人,的確悶很久了。曾經,我們以「奇蹟」形容臺灣經濟。然而,如今我們用的形容詞,卻是:「悶」。

近年來在各項國際競爭力排名中,總是隻拿「退步獎」。今年出爐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全球競爭力報告,從去年總排名第7名落至第11名,經濟表現也從原本的13名掉到16名。

缺少外商直接投資,是一項重要警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表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臺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是負19.6億美元,還輸給北韓,在211個國家中只贏非洲安哥拉。

洛桑管理學院院長杜道明今年4月來臺就建議,臺灣應鬆綁法規,加強吸引外資與外來優秀人才。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數字,是象徵景氣指標之一的貨運量。根據世界貨櫃港排名,臺灣第一港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從2000年排名世界第3,跌落至2012年的第13名。

悶經濟,與臺灣產業外移、卻又沒有新增投資案有關。迎接挑戰,近年來政府兩項經濟大菜正要端出。

分別是「愛臺十二項建設」的桃園航空城與「黃金十年」計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然而,航空城計劃土地尚未徵收,自由經濟示範區尚在規劃階段,一切還有變數。只是,雙管齊下,一場改變臺灣觀念的「經濟維新」運動正要開始。規劃長達18年桃園航空城能救悶經濟?

臺灣的優勢,在於先天條件。環顧地理位置,東隔太平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隔着臺灣海峽就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北邊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南邊則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東協10國。

桃園航空城計劃,就是希望利用這樣的優勢位置,發展成爲東亞的樞紐機場,並於機場附近劃設產業專用區,同時在機場捷運周邊全面開發,打造新的國際化城市。

總統馬英九曾說:「桃園航空城如果不好好發展,就是暴殄天物。」因此,桃園航空城計劃,不僅政府預計投入4700億元,是近幾十年來少見的大筆公共投資,總面積4970公頃,土地徵收面積達3316公頃,也創下臺灣史上最大土地徵收記錄,堪稱世紀大案。不過,航空城這個名詞,早在1990年代政府提倡「亞太營運中心」時就曾提出來。

然而,因爲當時李登輝總統實施「戒急用忍」,接任的民進黨政府也對大陸政策保守,使得計劃胎死腹中。「要做營運中心,必須和大家做朋友,不可能全世界都能去,中國不能去,」

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主任左珩說。走入經建會法協大樓的一樓,迎面一面牆,懸掛着六個花盆。其實,這六個花盆下面,原來是亞太營運中心的六大中心宣傳板。

如今,這個計劃消聲匿跡,只好用花盆擋着,以免尷尬。

同時起跑仁川早已超越桃園如今的法協大樓在10幾年前其實是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總部。

法協中心不同的會議室,門牌上依舊掛着「AMERICASROOM」「EUROPAROOM」,提供不同國家代表前來開會的專屬場所,如今看來,顯得諷刺。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教授馮正民曾在1995年接受省政府住都局委託,進行過航空城研究。他從書櫃中拿出一本紙邊已泛黃的計劃書,第一圈是機場依存產業區區,第二圈機場相關產業區,類似今日航空城計劃中的蛋黃蛋白概念。

「當時還找了國外的學者專家來開研討會,可惜最後皆未付諸實行,」馮正民說。18年過去了,桃園航空城仍在規劃中。對比之下,幾乎就在同時間,1991年韓國仁川機場開始興建,成立自由貿易區和發展航空城,立志成爲亞太的航運中心。

如今,從服務面來說,仁川機場在國際機場協會(ACI)2012年度機場服務評估(ASQ)中,連續八年排名第一。國際空運貨運量也從2003年的184萬3000公噸,成長至2012年的239萬7000公噸。

反觀桃園機場近幾年國際排名卻一直不理想,2007年是第14名,之後一路下滑,以2011年第29名最差,貨櫃量10年來也停滯在150萬公噸左右,幾乎零成長。

「如果當初做出來,我們的競爭力比仁川更強,黃金時間喪失了,只能急起直追,」馮正民說。國防部不肯撤中央地方無共識2005年,時任桃園縣長的朱立倫重新倡議桃園航空城,馬英九總統2008年上任後,很快將計劃列入「愛臺十二項建設」。

2009年1月很快通過「桃園國際機場條例」。只是,法條雖然通過了,仍重重阻礙,直到2012年,行政院才正式宣佈啓動「桃園航空城計劃」。

一拖又是三年。原來,要發展桃園航空城,就必須撤遷區內原有海軍桃園基地,引起軍方不同意見。桃園立委陳根德表示,當時軍方動員軍系立委杯葛,使得綱要計劃遲遲無法通過,延宕兩、三年。

一直到2011年國防部才同意撤離。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一開始立場也不同。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長吳啓民表示,交通部的任務乃在「交通」,只重視擴建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

然而,桃園縣政府卻希望除此以外,還能搭配機場捷運的興建,設置產業專區,藉由打造新興產業的航空城,帶動桃園整體發展,也促進國家與世界接軌。因此,中央與地方,對於航空城計劃到底要多大也沒有共識。

「中央一開始只管蛋黃,不要蛋白,但是,如果只有第三航廈和跑道,沒有產業,哪叫什麼航空城?」陳根德痛批。

桃園縣工商發展局長陳淑容表示,交通部負責機場捷運,如果只負責站體與軌道,卻不負責站體周邊土地開發,就會形成「有站無路」的荒謬景象。

當捷運站周圍都是一片農田,連道路也沒有,誰要在此上下車?桃園縣長吳志揚說:「我和交通部說,你不要看你的蛋黃,若果沒有蛋白區的人口,要怎麼帶動機場捷運的運量?」就這樣協商許久,直到2012年9月18日,行政院才正式啓動桃園航空城計劃,之前各部會多頭馬車,才終於有了總指揮。

「我們都稱918事變!只是這是好的改變!」桃園縣政府地政局長林學堅笑稱。自從行政院拍板定案後,今年3月27號又覈定爲國家級重大建設,因此可徵收特定農業區。

而關於原本審查程序繁複的用水計劃、政策環評、區域計劃審查,也幾乎均在今年3月至6月間完成了,皆是史上最快速度

「現在航空城不是沒有動,反而速度像搭火箭一樣,各行政部門都動起來了!」陳根德說。只是,土地徵收都還沒開始,距離真正能招商啓動,還有許多年要等。

自由經濟示範區如何做到「真自由」?除了桃園航空城,另一項馬政府端出的經濟成長動能政策,就是由經建會主導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這項政策雖然還在策劃中,但根據遠見民調中心調查、《遠見雜誌》6月號報導,臺灣上市櫃公司對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期待(54.6%)還超過ECFA(30.1%)。

所謂自由經濟示範區,目標是大幅鬆綁對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與知識流的各項限制,以打造便利的經商環境。

依照規畫,第一階段以現有五港一空的自由貿易港的「境內關外」爲基礎,透過前店後廠的委外加工模式,帶動整體產業鏈的發展。

亦即在自貿港區接單研發,但以港外園區爲腹地,進行生產製造。臺灣港務公司董事長蕭丁貴就指出,會先在高雄港試辦,並且可把高雄「港」自由貿易區的「港」拿掉,就能把港外腹地的概念納進來。

目前桃園機場內現有的自由貿易空港,也將在自由經濟示範區範圍內,預計由目前的45公頃,擴大爲175公頃。

經建會第一階段規劃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與產業合作爲發展重點,以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爲主。

但桃園縣長吳志揚希望,桃園有29個工業區,都能成爲「後廠」供應鏈,應該把整個航空城4000多公頃,都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當中。

管制過嚴自由貿易港不自由自由經濟區的法規,預計會鬆綁的部分,包括放寬白領人士來臺進出限制,區內公司邀請大陸人士來臺一個月內短期商務活動,免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外籍商務人士來臺短期停留免簽證等。

爲了商品進出自由化,也提供農工原料及貨品輸入稅賦優惠,免徵關稅、營業稅及貨物稅相關稅費外,外銷100%、內銷10%免徵營業所得稅。除外,還有租稅優惠,例如臺商及區內事業海外股利或盈餘匯回示範區進行實質投資免稅、外(陸)籍專業人士免申報海外來源所得等。

然而,這些洋洋灑灑條列出的優惠,都仍只是「規畫」階段,能否能落實?業界仍打一個問號。現有的桃園機場內自由貿易港區,就是一個「自由化」失敗的前車之鑑。

以BOT方式取得經營權的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爲此吐苦水多年。例如根據「自由貿易港區設置條例」,明定可聘用外勞比例達40%,但條文中未限定行業別,之後卻被勞委會否決爲僅限制造業。如此,港區內的聘用條件並無比港外優惠。

此外,許多業者也表示,當初政府允諾爲了讓貨物流通自由化的自主管理,也都被業者認爲沒有落實,因爲海關仍擔心走私,查覈十分嚴格。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教授馮正民說,當他去國外開會時,國外的學者聽到臺灣有「自由貿易港」(FreeTradeZone)時總會問他:「Howfreeitis?」

他總是試圖回答很自由,但所接觸到的業者全部都告訴他:「臺灣的自由貿易港一點也不自由。」左珩舉出一個雖不在自貿港區,但足證臺灣管制嚴格的例子。

曾經有一段時間,法國進口酒,臺灣必須要開瓶驗有沒有毒,因爲擔心是中國假冒酒,法國人氣到抗議,表示不賣酒到臺灣,甚至要到WTO去抗議,臺灣才讓步。

除此以外,臺灣是否已經提供外商友善便利的環境?曾有一個澳門人在臺灣歐商企業上班,當孩子要上美國學校的幼稚園,教育部不同意。理由是:「因爲澳門是中華民國領土。」

擔心萬一開放,臺灣會有家長把小孩送去香港或澳門居住六年取得港澳籍,回來就可以讀美國學校。

爲此,教育部甚至拿出憲法辯論,然而歐洲商會已經近乎翻臉,幾經協調才通過,「這是我們反外商的例證,」左珩說。

能否成功?答案在政府的執行力臺灣在2002年加入WTO後,和世界接軌的腳步就變得停滯。「航空城與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促使重新開放,思考我們到底要什麼?」

左珩表示,新加坡,或許值得此刻臺灣參考。爲了發展航運,新加坡成立海洋法庭、也積極爭取世界大海運公司都到新加坡,幾乎土地是用送的、給予一切可能的優惠。一開始看來似乎失去很多利益,但後來,變成只要設海運公司,不能不到新加坡,因爲已經是世界的海運中心。

「就像一個派對,大家都要和穿得珠光寶氣的人握手,沒有人會和漁夫握手。今天的新加坡,是大家搶着和她握手,」左珩表示,這就是車票效應,你必須先買到車票,才能上車。「新加坡要的是舞臺,舞臺就可創造本土人才。

臺灣太多法規把舞臺排開了,沒有舞臺,人才就沒了,」左珩繼續補充。在1965年獨立時,李光耀曾說:「我領導一個國家,這個國傢什麼都沒有,只有漁船。」

李光耀的幕僚曾如此告訴經建會的官員:「我們新加坡有陽光和地理位置。」「早300多年前,荷蘭爲什麼要來臺灣?人家就已經把你當成亞太營運中心的位置,人家都已經幫你定義好了嘛!人才、地理位置都具備,沒有道理不能做這個生意,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執行力!」桃園航空城前總經理劉志明說。

全球化競爭臺灣不能再等18年。只是,未來祭出的優惠,必然會引起種種討論,例如,是否對本國勞工權益損失?是否導致稅收減少?吳志揚表示,「最怕畫了區域,不放優惠進來。

政府不要怕不公平,要做就是要它成功。」左珩則以一個童話故事中的「石頭湯」故事譬喻:有一個人在森林裡又餓又渴,拿了一塊石頭,把身上的空鍋子拿來敲打,集合大家說這塊石頭能煮出美味的湯。結果,有人加了菜、加了蛋,等到煮完了,大家都喝了一碗很神奇的石頭湯。

「全世界都在開自由經濟區,我們不只加石頭,還要加牛肉。怎麼說服人很重要。政府不能不敢放肉,這樣大家怎麼看都還是一鍋清水,」左珩說,重要的還是政府的說服力與執行力,讓這鍋湯,敲鑼打鼓後讓人想要加料,最後共享一鍋豐盛。

政府的跨部會協商與立法速度,如果再缺乏效率綁手綁腳,桃園航空城與自由經濟區的落實,可能就要再等另一個18年!

那時,也許不只新加坡、韓國、大陸超越臺灣,恐怕東南亞的幾個國家,都可能會超越臺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www.gvm.com.tw】【免費參加7/1219:30遠見編輯會客室,記者與您一起深入探討在地經濟:http://www.gvm.com.tw/event/conf/20130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