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青花明代早期創燒 首次揭示紅河流域制瓷技術體系

新華社昆明12月16日電(記者嚴勇)記者從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對建水遺址開展首次考古發掘,研究者初步判斷雲南青花創燒時間爲明代早期。這一發現將系統揭示紅河流域制瓷技術體系整體面貌,併爲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建水窯遺址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臨安鎮碗窯村,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現保護面積爲130.58畝,在雲南已知古窯址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保存豐富且較完整,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戴宗品介紹,今年7月至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紅河州文物管理所等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建水窯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地點集中在碗窯村下窯區,以湖廣窯、洪家窯兩處地點爲主,並對大新窯、高家窯進行了調查試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共揭露明清窯爐3座,清理灰坑7處、灰溝4條、匣鉢牆2條,共出土瓷片窯具標本30多萬片,可復原瓷器3000餘件。

“我們推測窯場整體生產時代集中在明代早中期,創燒時間大體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此外,發現的淡青釉瓷器、仿龍泉青瓷等出土於相同層位,說明幾類產品同時燒造。”他說。

戴宗品介紹,建水窯業呈現出一種總體分工、分散生產的商品生產模式,與同期中原地區景德鎮等地生產模式有較大差別。此外,出土遺物在某些生產技術上與紅河流域下游的越南地區制瓷業有一定聯繫,共同構成紅河流域制瓷業較爲獨特的技術體系,併爲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