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探訪"最大母系社會"
在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母系氏族村莊比比皆是。一個村通常由四五個母系氏族組成,家庭成員,無論男女,均從母姓。 印尼民俗專家優素福說,這些村民是“米南加保人”, 他們組成了當今世界最大的母系氏族社會。
母系氏族婚禮現場
姥姥是一家之主
在每個氏族,姥姥是一家之主,每個家庭則是妻子當家。女人好像漁網,把全家人網到一起。當地婦女梅婭娜說,在她的大家庭中,姥姥具有絕對權威。房子和田地按母系繼承,姥姥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代代相傳。家族下一代中如沒有女性,就無法傳宗接代。因此,這樣的家族通常會過繼女兒,以傳承香火。
母系氏族的男女分工明確。梅婭娜說,自己負責照看孩子、做家務,並製作小工藝品。她也參與農活。男性主要從事水稻種植、捕魚、生產鐵器或經商、從政。儘管是母系氏族社會,村長一職通常還是由男性出任。
住在牛角屋
牛角屋
步入西蘇門答臘村莊,眼前是一排排“牛角屋”。米南加保地區村民住房的最明顯特徵是房頂帶角,建築均呈長方形。遠遠望去,房子屋頂線從中間開始彎曲向上,頂部尖尖,酷似牛角,直刺蒼穹。優素福說,牛角狀屋頂是專門爲紀念當年獲勝水牛而設計的。根據傳說,米南加保人在與外國強權爭奪土地過程中,曾靠一頭小水牛與對方的公水牛決戰。小水牛贏得了決賽,爲米南加保人保住了土地。 “米南”意爲“勝利”,“加保”則是“水牛”。
優素福告訴我,要知道建築內有幾間正房,就看房頂的牛角尖有幾個。一般情況下,家裡女性結婚一個,便加蓋一間房,對稱蓋房,一左一右,宛如一對對牛角。實在住不下了,已婚女性及沒有孩子的單身老年女性也可在附近自家宅基地建房,但規模要小多了。
這裡的房子都是懸空而建,架在一根根木樁之上,距地面至少一米。建築材料均採用木材,不用一根鐵釘,卯榫結構。百葉窗嵌入牆內,上面佈滿淺浮雕造型。高高的外牆及上挑山牆上,有豐富的植物、花卉、動物圖案,最多可達百種。屋頂採用桁架構造,鋪着波紋鐵皮。苫頂材料爲糖棕樹葉片,一捆捆束好碼齊。
牛角屋中心區域,一排木柱十分醒目。優素福告訴我,標準住房一般有5根柱子,房子不斷加長,住的時間越久,柱子越多,最多可達50根。住房後側,掛着一面巨大的簾子,從房頂垂至地面。徵得主人同意,我撩起簾子一角,看到後牆壁上竟是一個個壁龕狀房間,面積不大,有單人牀,放着衣被,僅供一人居住。優素福告訴我,這是供未婚成年女性居住的房間。娶了丈夫的女人,則在主房內加蓋一間。
參觀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不少住房旁邊,都有三間微型高蹺房。一問,原來是當地人的糧倉。其中一間是家族平時用,另一間招待客人或有特殊活動時啓用,還有一間用於災荒時救濟窮人。
我經過清真寺門口,看見不少男孩進進出出。原來,依照風俗,家中男孩到了7歲,就要離開母親,集體住到清真寺,白天學習宗教和文化知識,晚上練習“希拉特”自衛武術,相當於上小學。小學畢業後,多數男孩離開家鄉去外地繼續上學,掌握謀生技藝。長大成人,有些人回到家鄉,成爲村裡“叔叔委員會”成員,爲家族和家鄉做貢獻。值得一提的是,未婚成年兒子或孫子仍住在清真寺。
男女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婚禮由新娘母親出面張羅,新娘父親沒有多少發言權。送新郎的彩禮,由女方準備。彩禮多少和貴重與否,根據新郎的受教育程度、職業及家庭狀況確定。也就是說,新郎受教育程度越高,從事的工作越好,家庭越富裕,那麼獲得的彩禮就會越豐厚。
優素福說,婚後,丈夫白天不在妻子家裡,而是回到自己家,與其父母及兄弟姐妹在一起,到了傍晚纔回到妻子家裡,共享晚餐,晚上同住,早上離開。當然,如果農忙季節或平時妻子家有事,丈夫還是要回去幫忙的。婚後,男女雙方保留原姓,所生子女則隨母姓。如離婚,男性捲鋪蓋走人,也很方便。
重視教育,人才輩出
優素福說,目前米南加保人總人口740餘萬,其中約650萬仍居住在印度尼西亞,420萬在其家鄉西蘇門答臘,其餘人口分別定居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荷蘭等國。米南加保母系氏族社會得以保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信奉“阿達特”。“阿達特”在當地又被稱爲習慣法,源自“萬物有靈論”。以母系爲中心,主張萬物皆有靈,對自然充滿敬畏,後又融入伊斯蘭教。米南加保社會自覺遵循禮儀和宗教法規,體現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秩序中就是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和平共處,少有暴力。
二是重視教育。米南加保文化十分重視教育。男孩小時候,清真寺是主要教育基地。清真寺撥款贊助學校,聘請高素質老師,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西蘇門答臘是印度尼西亞小學生讀寫率最高的地區之一。該地區還擁有多所著名大學,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位於巴東的安達拉斯大學。
三是人才輩出。在印度尼西亞,米南加保人不算很多,但名人的比例卻較大,涌現不少很有影響的人物。上世紀40年代起, 就有米南加保人出任政府要職。其中穆罕默德·哈達,曾先後擔任第一任副總統及內閣總理兼國防部長,是印度尼西亞共 和國締造者之一。印尼著名新聞週刊《時代》2000年千禧年版,評選印尼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個人,其中6人是米南加保人。
此外,米南加保人還善於經商。由於多數男性在家鄉不能繼承土地和住房,他們便紛紛外出經商。16世紀起,米南加保人足跡已遍佈印尼及東南亞地區,主要涉足餐飲行業,後又進軍紡織、旅遊、醫療、娛樂、新聞、出版等行業。值得一提的是,米南加保人還有不少作家和詩人,爲印尼現代文學做出重大貢獻。
隨着現代化腳步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搬入城鎮,鄉村一些“牛角屋”被荒廢。優素福稱,現在已有許多人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留住更多米南加保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