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治理“不合理低價遊”,旅遊城市應作表率
來源:環球時報
暑期旅遊熱度不減,一些旅遊亂象卻影響了部分遊客的遊玩體驗。近期,海南一家已被吊銷旅行社業務許可證的旅行社與桂林地接社組織“40元低價遊”被曝光後,讓著名旅遊城市桂林“背了鍋”。好在事情迅速查清,相關旅行社及地接人員都已被文旅行政部門立案調查,正在依法嚴肅處理。
長期以來,個別旅遊行業從業者的不規範、亂作爲和有些遊客羣體的“貪便宜”心理,導致“不合理低價遊”長期存在。但是,熱門旅遊城市能夠“地接”這樣的“不合理低價團”,應當被判定爲低價遊頑疾化中最致命的環節。因此,旅遊城市應率先做好根治“不合理低價遊”頑疾的表率,讓明顯不合理、不合規的旅遊形態沒有生存的土壤,防止旅遊市場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當然,這很考驗熱門旅遊城市旅遊市場的治理水平。
我們應當意識到,“不合理低價遊”的地接社能夠存在,證明了旅遊城市的行業監管存在一些“死角”,這些“死角”總是被打掃,卻總是打掃不乾淨,說明在管理過程中應加強整治力度。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多次出臺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的通知、指導意見,全面強調各地要進一步加強旅遊市場執法,依法查處“不合理低價遊”、指定具體購物場所、導遊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購物等各類旅遊市場違法違規行爲,及時發佈指導案例,震懾違法違規經營行爲,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秩序。並要求“緊盯網絡輿情,提高問題發現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依法查處”。2023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的通知》,直指“不合理低價遊”是影響旅遊市場秩序的頑疾和毒瘤,嚴重製約行業高質量發展。各地各級文旅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出臺的制度文件、行業規範,也不可謂少,但“不合理低價遊”頑疾之治,確實也不是一時一地、一朝一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
一般而言,“不合理低價遊”的出現,都是因爲低團價背後的購物回扣安排。其商業邏輯閉環是:組團時用低價團費甚至零團費“引流”,地接後即全程安排各種購物甚至強迫消費,在此過程中形成旅行社和相關導遊的回扣。出現這種商業閉環的深層次原因,則是長期未妥善解決的“導遊沒有基本工資保障,旅行社要有收入,工資和收入就只能從遊客購物利潤裡拿”。因時有“低團費旅行團導遊辱罵遊客”的輿情出現,這些一錘子買賣,確實會對相關旅遊城市的整體形象構成打擊。但同時,正規純玩團“一般老百姓見到團費大幾千,很難真正下決心購買”,遊客量又是旅遊城市永恆的追求,購物團在這種觀念下被看作拉動城市經濟的一種手段。以上種種,造成了“不合理低價遊”的市場空間真實存在。在這個空間中,監管界定有時難以劃清,管理力量分佈也確實難以處處到位,導致很多情況下只能“事後監管”。
多年來,在根治“不合理低價遊”頑疾的過程中,旅遊城市也在不斷積累經驗,一些之前出現過問題的城市通過及時補救和不斷完善全流程管理,有效壓縮了本地“不合理低價遊”的空間。實際上,在人民羣衆文旅需求多樣化的今天,旅遊城市文旅市場的供給側正在不斷髮生深刻變化,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支持,絕大部分遊客已不會輕易選擇明顯的“不合理低價遊”。而且,旅行體驗和旅行消費的平衡,在當下的文旅市場上變得越來越重要,旅遊城市根治“不合理低價遊”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在這一過程中,一些“頂流”旅遊城市致力於改善本地基礎設施,以景區的免費開放引流,大大方方地將自己的5A級景區公園化,反而繁榮了本地旅遊市場;一些旅遊城市則加大力度治理明顯是“不合理低價遊”的配套設施——孤立的旅遊購物點,想方設法讓遊客購物不再被強迫。而且,對於旅行大巴全程監控、語音取證,在技術上也並不困難,但確實需要各方配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多樣化的旅遊需求會越來越得到響應,即使是低價團,也能夠進入到“團費不太高,購物不強迫”的良性循環。我們期待更多的旅遊城市勇敢站出來,以更多實際行動,將關口前移,在根治“不合理低價遊”頑疾上爭當表率。(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