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最新專訪:不要迷信主流經濟學,不要誤解企業家精神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北大國發院

編輯|嶽佳彤 主編|楊澤宇

《中國經濟新動能》是本站財經智庫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出品的高端財經訪談節目,抖音作爲特別支持平臺。針對財經焦點及社會熱點,我們與北大國發院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探尋在當前形勢與不同研究視角下國家、企業和個人如何尋找發展的新動能。

NO.06 專訪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如何正確理解企業家精神?

【完整版視頻】

專訪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如何正確理解企業家精神?(來源:C位觀察)

【本期介紹】

企業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應該如何激發企業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次我們走進北大國發院,邀請到了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先生。他將從企業家精神的內核切入,剖析市場經濟與企業家精神的關係,探尋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理解企業家精神。

60S要點速讀:

1、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政策的誤導非常強。我們現有的有關政府幹預經濟的基本理論,都是建立在錯誤的經濟原理的基礎上。而且尤其要看到,主流經濟學總結的規律大多是統計學的線性迴歸(linear regression),就是那一條線上的東西,是平均數。但是真正改變社會的不只是線上的東西,線外的東西也改變社會,甚至更重要人類的進步不是平均數決定的,是超越平均數的事物決定的。

2、中國的市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它是把人類身上蘊藏的一種創造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而不是把已有的資源得到最優的配製。已有的資源是很重要,但是人類之所以進步,主要是因爲創造出了新的資源。

以下爲內容精編:

企業家精神本身是企業家人格化最爲突出、傑出東西的概括。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爲企業家?

最重要是第一點,企業家首先要有做事的衝動。不是別人讓他做事才做,而是自己想做事。沒有做事衝動的人,只是聽命於別人,那肯定不是企業家。

第二點,企業家說了算。他爲什麼有做事的衝動?就是因爲他說了算,想做什麼就能起步做。有一些人說了不算,空有想法但沒辦法啓動,這樣也不能稱爲企業家。

第三點,企業家要承擔責任,要對做事的後果負責。這個後果可能涉及金錢、名譽、事業等,所以如果做企業沒有企業家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有企業家精神也不一定能保證成功。

另一方面,企業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我把它歸納爲是一種人類身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人類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未來的世界是很不確定的,未來的世界有待我們去創造,所以我現在特別喜歡用一個詞,不是不確定性,而是未定性。未來是未定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有賴於我們的選擇。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他們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而且他要做別人認爲不可能的事情。

在所有的領域,無論是做學術還是工商業等等,一開始做的時候好多人不看好、不認同,因爲大部分的人是循規蹈矩的,是按部就班的,日子一天一天就這樣過。所以在我看來,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非常寶貴。

當我們講不確定性的時候,經常提起“被動”這種狀態。這個客觀的世界是給定的,比如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下雨,但是下不下雨與大家自身沒關係,它完全是外生的。我講的未定性,好多的變化是內生的,它不是完全外生的,這個時候人的主動性非常重要。

做企業家的人,不僅僅是考慮如何適應不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更要有一種雄心壯志,去創造未來。其實未來有無窮多的可能性,不同的人想的可能性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我的《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這本書裡有舉例過,比如兩百多年前工業革命的時候尚未有鐵橋,但英國的企業家約翰·威爾金森就想象出了鐵橋並且把它做成實物。如果沒有這位企業家,可能至少鐵橋的出現是會晚幾年的,甚至可能都不會存在,所以未定性更多的是主動性,它是內生的。

我現在特別喜歡講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並非註定如此,它之所以如此,是我們努力的結果,不是自然的。”對好多企業家來講,他們可能只是預測未來,但是最偉大的企業家一定是創造未來,不是簡單地預測未來。

張維迎談馬雲 馬化騰:最偉大的企業家一定能做到這點(來源:C位觀察)

大部分人一直都循規蹈矩,而且儘量避免出格。如果一個人做出了別人認爲不可能的事,或者不是按照別人的方式做事,在過去這會被千夫所指。這也是企業家的風險—— 不僅僅是金錢的風險,更多是聲譽、名聲的風險。成功了,人家說你很厲害,是個大英雄;失敗了別人會說:“你看,我早就知道他是個騙子,他根本就不着邊際,滿嘴跑火車。”

富有創造性的企業家就不是簡單地發現機會,而是創造機會。所以英文有兩個詞,一個是discover,一個是creation。套利性的企業家很大程度上是發現一個機會,利用這個機會。創造性的企業家是這個機會本來不存在的,他完全靠自己硬生生地把它創造出來。套利不是個貶義詞,它仍然是企業家的一個職能。套利性的企業家是在應對我們剛纔講的不確定性,他們在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機會,但是這種機會一般是客觀已經給定的,然後盡力去利用機會做事。

這二者是不一樣的,它對個人素質的要求也不一樣。但每一個企業家都需要一定的創造力,只是套利性的企業家的創造力不像創造性的企業家那麼高。

我最近在強調,企業家精神本身需要一個過程。一開始的時候看不出兩個人之間有多大的區別,但是一個人在通往成功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加速的過程。

第一個方面是,某人有企業家精神,有內在的素質,我認爲從事很多職業都需要先天的因素,但是先天的因素需要開發,比如,一個人有藝術天賦,不見得就能變成一位藝術家,天賦開發的過程非常重要。

張維迎:企業家在成功之前,常被看作“瘋子”(來源:C位觀察)

另一方面,沒有一個人嚴格意義上永遠是企業家,因爲企業家精神一般來講會隨着年齡衰退。企業家就是打破常規,一定不會完全按照過去的經驗觀測未來、看待未來。但是當一個人成功以後,就特別容易往回看,容易把過去的成功當作未來的指引,這個時候也就意味着他的企業家精神衰退了。

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實人類所有的創造力都是這樣,後來者永遠會超越前人,我們基因裡可能有這樣一種因素,隨着一個人的成功,這個人就會越來越變得保守,所以很多企業家最後可能會走向反面。

我們整個主流的經濟學,稱爲新古典經濟學,缺乏針對企業家的研究,因爲他們刻畫的這個世界和真實世界不一樣。主流經濟學所刻畫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給定的,特別是資源是給定的,消費者的偏好也是給定的,技術也是給定的。所以最後就把經濟問題變成一個怎麼分配資源的問題,所以叫最優配製的問題。而真實世界其實都不是給定的,都是創造的。

所以我在不斷強調,中國的市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它是把人類身上蘊藏的一種創造力得到最大的發揮,而不是把已有的資源得到最優的配製。已有的資源是很重要,但是人類之所以進步,主要是因爲創造出了新的資源。

比如,古代的能源和現在的能源就很不一樣。石油,在150年前基本還是一種無用的東西,因爲人類沒法開採和使用。但是因爲後來人類創造了分離石油的提煉技術,它才變成了資源,這就需要企業家精神。

我們的主流經濟學侷限於一個完美的、既定的世界,不去考慮未來。即使考慮未來,他們也會認爲未來有多少可能性都一清二楚,而且所有人的認知都一樣。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個世界就不需要企業家了,因爲所有的問題都變成了計算問題。計算的問題現在人工智能都可以替代了,不需要人類。

但是真實世界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未來有多少種可能性,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不是像經濟學描述的那樣。我們現在經濟學描述的就是工業革命時期基本的真實情況,當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都在重複,根據給定的資源進行配置,那個時候市場規模也很小。真正的市場經濟是兩百多年以前從英國開始,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它最大的變化就是發現原來沒有的東西有了,原來想象不到的東西,現在可以實際上使用它了。

主流經濟學認爲,按照資源最優配置的原則,社會最有效的價格一定是邊際成本定價。價格一旦高於邊際成本,就會損失效率,所以實行了反壟斷法。壟斷賺的錢,它的價格高於邊際成本。比如,微軟的軟件拷貝一下,成本幾乎是零,他們卻賣幾百美元。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微軟的這個軟件是哪兒來的?它是創造出來的。他們創造這個軟件花了好多成本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創造的。

如果要真正按照邊際成本定價,我們今天享受的所有東西,幾乎都不會被創造出來,我們沒有電,沒有汽車,連沙發都不會有。但是我們經濟學假定它存在,實際上它真的不存在,它是人創造出來的。

張維迎最新發言:主流經濟學長期誤導現行經濟政策(來源:C位觀察)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政策的誤導非常強。我們現有的有關政府幹預經濟的基本理論,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錯誤的經濟原理的基礎上。所以不是說一個人把經濟學學通了,就會擁護市場經濟,好多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濟學家是反市場的,因爲他們腦子裡都有個計算,就按照他們的標準,存在太多不合理之處,所以只能由政府來解決它,這完全是錯的。

爲什麼強調企業家精神?如果靠給定資源配置,那完全不需要企業家。但問題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企業家就是這種創造的力量。現在經濟學分析的場景是基於一個靜態的世界,不考慮它的歷史,不考慮它的來源,以爲世界原本就是這樣。明明企業生產成本那麼低,卻定那麼高的價格,大衆肯定認爲不合理。如果大家再看一下歷史,就會意識到之前的認知錯了,之所以現在有這個東西,是因爲一件物品被髮明出來之後,它可以高於成本定價。比如,瓦特在發明蒸汽機的時候,如果這個蒸汽機發明成功以後只能按照成本定價,那就沒有蒸汽機了。

大數據是市場創造的出來的,如果搞計劃經濟,就沒有大數據了,搞計劃經濟你去問每一個人,他們也不會說實話的,市場纔是一個及時披露信息的過程。有人說現在有大數據了,可以實行計劃經濟,這是悖論,執行計劃經濟就不會有大數據,之所以有大數據,是因爲執行了市場經濟。

這就是我們經濟學的一個悖論。經濟學家老是總結出一些規律來,然後用這些規律指導社會,其實這是錯的。我在書裡也講到這一點,任何從市場經濟中總結的規律,都不能人爲地應用於操縱市場。因爲一操縱,事實情況就與想象的完全不同了。

而且尤其要看到,我們總結的規律都是統計學的線性迴歸(linear regression),就是那一條線上的東西,是平均數。但是真正改變社會的不只是線上的東西,線外的東西才改變社會,有時更重要。

人類的進步不是平均數決定的,是超越平均數的事物決定的。而且平均數是有人不斷超越前人才平均出來的,不是由於平均纔有超越,而是有超越纔得到了平均。但是我們好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以爲按照平均值去做的就是最好的,這就完全錯誤了。

就像所有的生物進化一樣,如果僅僅有遺傳,生物不會演進。所謂的演進就是指變異,我們大部分人循規蹈矩就叫遺傳,企業家就是社會變異的那股力量,所以才帶動了社會的進步。

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市場,理解市場經濟是怎麼回事。現在的經濟學它提供了一個模板,然後按照這個模板來對照,我認爲這是錯誤的。我原來打過一個比方,如果你把一個猴子的相貌,當作是人類漂亮、美的標準,那你看每個人都不順眼,就要不斷給人做手術,直到最後把他的相貌變成一個猴子,這樣就把這個人傷害了。

我們每個人的視線都是被某一種框架,或者範式支配。這種範式形式上越漂亮,它就越吸引人,要突破它就越難。這個就像我剛纔說的遺傳一樣,本身這種學術標準變成了遺傳,所以你看學術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都是超越這個標準的。

在學術領域,如果希望得到突破和做企業是一樣的,就得有冒險精神,不守常規,要打破過去的規則。但是隻有很少的人願意去嘗試並堅持下去,因爲按部就班是大部分人生存的最好的方式。在學術界按部就班,按照已有的規則去寫,發表文章就比較容易,如果想打破常規,文章發表就比較難,單是在評審這關通過的難度就很高。

徐匡迪院士(原中國工程學院院長、原上海市市長)講過,我們好多的創新都被專家給評審掉了。在專家評審環節,需要得到大部分專家的認可。因此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大部分專家認可的東西幾乎都不是新的,因爲創新就意味着沒有共識,但專家評審本身是要求共識的。

科學家是發現,發明家是創造。雖然他們同等重要,但是科學家發現的那些現象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大衆先前並不知曉。比如哥白尼發現了地球繞着太陽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等。

發明家是創造出沒有的東西,比如原來沒有燈,愛迪生把它創造出來了。企業家負責把發明家的發明變成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變成大部分人可以消費、可以享受的一部分。所以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不是一個簡單的發明,它是要把發明變成一種商業化、商品化的東西。沒有企業家,發明家的東西就束之高閣了。

所以未來的中國,如果我們說到創新,技術專家、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合作就變得非常重要。歷史上也有非常好的典範,比如瓦特就是個發明家,但是他很幸運,有兩個企業家認準他,約翰·羅巴克和馬修·博爾頓,他們當時投資瓦特,我們現在叫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把瓦特的發明量產成可供人類生活的消費品。也有一些人既是發明家又是企業家,比如愛迪生,他具備非常發達的商業頭腦,創辦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

還有一些發明家,他們遇到了企業家,他們的發明成果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他們始終是發明家,最後可能貧困潦倒,最典型的比如特斯拉。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發電機,把電能轉變成機械能,我們今天所有的家電幾乎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但是他最後貧困潦倒。儘管資助他的企業家給了他一些資助,但是特斯拉本身的命運非常悲慘。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跟過去不一樣,企業家和科學家合作的機會變得更多了。但是傳統意義上我們比較敬重科學家、技術專家或者學者院士,對企業家好像不是那麼地敬重。

張維迎:應該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來源:C位觀察)

我們現在科學的進步,新的發現不斷出現,科學家得感謝企業家,因爲大部分科研對儀器的依賴度非常高,如果沒有企業家產出的商業化的設備,做科研的難度將會大大提高。所以科學家僅僅從科學發現的角度,也得感謝企業家。期待着未來中國有更多的企業家,能夠看到發明家在技術方面的價值,同時發明家也能夠更有企業家精神,至少能夠找到幫助他的企業家一塊做起來。

我特別不贊成經濟學家動不動就說市場失靈,我們現在講的好多所謂的市場失靈,不是真的市場失靈,而是市場理論的失靈。市場理論錯了,我們推導出市場失靈。就像是你本身長得並不醜,但是一個畫家給你畫了一幅很醜的畫,大家按照畫來評價你,說這個人太醜陋了,其實真實的你不是這樣的。現在大家就是用這個圖畫來理解市場,這是我們必須摒棄的。

如果人們真正理解了企業家精神,對市場的看法才更真實。並且很多人原先相信的一整套干預的理論,都毫無“用武之地”。我舉一個例子,大家按照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一有外部性,市場就失靈了。技術的外部性很強,人們發明了一個新的技術,享受的好處是九牛一毛。美國一個經濟學家算了一下,企業家創新真正的好處,他們享受的1%都不到。

按照現有的主流經濟學理論,這個市場肯定失靈了,大家享受1%的好處,一定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只有百分之百才能夠激勵大家做事。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現實中,爲什麼享受1%好處的人做出那麼多的事?就是因爲企業家不僅僅是爲了賺錢,他們有一種追求。真正的企業家的目標是超越利潤的,他們就想改變這個世界,爭強好勝,證明自己——我行你不行、我能做出來別人做不出來,這就是企業家。

企業家貪婪得只在乎錢?張維迎:企業家享受的好處,連1%都不到(來源:C位觀察)

但是我們漫畫式的企業家,就是一個貪婪的只在乎錢的人。我們假定企業家就是一幫唯利是圖的人,壞事一定做,好事一定不做,這完全是錯的。實際上爲環保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企業家羣體,不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宣傳環保的人。如果三百年前要給人類評一個環保英雄,應該是亞伯拉罕·達比(Abraham Darby),因爲他發明了焦炭鍊鐵,挽救了森林。原來用木材鍊鐵,對森林資源破壞很大。他用焦炭鍊鐵以後,大自然的生態得到保護,他纔是大英雄。

張維迎:馬斯克如果從政,很有可能是人類的災難(來源:C位觀察)

現在如果要評一個環保英雄,也應該是企業家,馬斯克就是一個環保英雄。如果我們真相信電動汽車是環保的,那馬斯克是第一大英雄。因爲他把電動汽車真正變成一個大產業。但是現在企業家在大衆眼中好像變成了一個環境的破壞者,彷彿只有那些高談闊論的人,成天在五星級酒店開論壇的,用PPT演講的,這纔是搞環保的人,其實很多環保主義者是環保的最大破壞者,因爲一旦變成主義,他們宣傳的東西就是破壞商業規則,讓經營環境變得更糟糕,創新的力量就小了。

創新的力量小了,消耗資源的同時又想提升生活品質,沒有先進的技術,那麼最後的結果就不盡如人意。人類最愚蠢的就是致命的自負,沒有人聰明得什麼都知道。人類都有可能犯錯,但是我相信一點,只要有企業家精神,人類存在創造力,我們的錯誤就會不斷地得到糾正,人類就是一步一步這樣走過來的。

最具創造力的人,在市場當中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因爲市場本身在不斷地糾錯。做企業家,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承擔責任,所以我認爲越聰明的人越應該做企業,這纔是社會的福音。

企業家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如果企業家不自由,有想法沒辦法執行,那會直接導致企業家創造力的夭折。但是現實當中有各種因素在不斷地約束、限制人的創造力的發揮,就需要法制來幫助企業家排除這些干擾。

法制就是相對比較簡單、明確的規則。我們有一個權利(right)的界定。權利是平等的,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可以盡情發揮創造力去做企業。但比如同樣做一個賽道的生意,如果因爲競爭對手生意好就隨意打擊,甚至通過某些“權力”來限制對方的生意,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滋生尋租腐敗的現象。

人類長期以來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當中,這讓我們養成一種大衆經濟學的思維。大衆理解這個世界的財富就像一個蛋糕一樣,它是固定的,所以大家普遍關注的是分配的問題,你多我少所以爭來爭去。但其實市場經濟財富是創造出來的,但是大衆的思維沒改變,因此人們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懷疑企業家賺了自己的錢。但如果沒有企業家,勞動者不會有收入,實際上人們從企業家那得到的好處更大。

市場本來就是合作,消費者購買商品一定是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更大。但是我們一般不這樣想,所以我們就形成了一些不好的文化氣氛。我特別強調人類的妒忌心。妒忌心不是想着自己如何進步,而是盼着別人倒黴,全世界的人類都有這種心態。所以企業家是最容易招人妒忌的一羣人。所以在任何國家,大家罵企業家都是很安全的,現在流行的各種小說、電影,企業家基本都是負面形象。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認識不到知識的本質。我們一般指的知識,是指接受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從書本上學的那些原理叫知識,但其實人類更大的一部分知識不在書本里,而是在實踐當中,我把它叫做軟知識。比如靈感、嗅覺、想象力、判斷力。

張維迎:企業家成功秘訣,不在讀多少書(來源:C位觀察)

有的時候讀書越多,想象力越差。所有企業家的成功不是因爲他讀了書,而是由於他超越了讀書,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層。所以,很多人看到企業家賺錢,心裡會特別氣憤——我這麼有學問,結果他賺那麼多錢,我怎麼只賺這麼少?

過去大家總說“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大家換個角度思考,爲什麼造導彈的一定比賣茶葉蛋的賺得多呢?在這裡不是貶低造導彈的工作人員,而是要探討爲何賣茶葉蛋的能賺錢——因爲他們直接服務的人多得多。所以我反覆強調,企業家就是“伺候人的”,你“伺候”的人越多,賺的錢越多。

所以在正常的市場情況下,賺錢多的企業家就是把廣大消費者服務得好。這證明這些企業家創造力強,擁有特殊的才能。但當大衆不承認這一點的時候,就會對企業家有好多的偏見。如果這種偏見多了,嫉妒心強了,對知識的誤解多了,在這個社會做企業就難。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