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抗疫已多事 朝野勿自擾
●趙春山/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陳玉珍3月30日在立法院指稱「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回批陳「沒有資格擔任國會議員」。朝野一來一往,掀起一場國號的「正名之戰」,最後還迫使蔡英文總統出面,重提她的「中華民國臺灣」論。
孔老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因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雖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我想綠營人物對孔子的話沒有興趣,倒是對「正名」一事相當熱衷。
問題是中華民國己過百歲之年,它的名稱究竟有何「不正」之處?而且還離譜到必須爲其改名換姓!如果答䅁是否定的,那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果是政治人物閒着沒事找事,那就真的讓我們這些無辜百姓,頓時感到手足無措了!
放眼當今天下,並不十分太平;尤其中華民國的內外處境更是艱困異常,足可用「內憂外患」四個字來形容。臺灣對抗這場肺炎病毒的侵襲,目前算是表現優異,蔡政府的民意支持水漲船高;但疫情尚未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經濟難題纔將開始。
加上對岸並未因抗疫而鬆懈對我方的「極限施壓」,兩岸正處在「後疫情時期」前的敏感關鍵時刻。蔡政府要因應對岸政治情勢的變化,也必須評估中美競合關係對臺灣的影響。
美國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季辛吉美中關係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日前曾在一場有關新冠病毒將如何影響美中關係的視訊研討會上表示,中美太缺乏互信。明明面臨迫在眉睫的問題,應該共同合作的時候,中美也無法合作。因此戴博認爲,中美兩國部分領導人的口水戰是「幼稚和愚蠢的」,他們將全球如何拯救人民生命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地緣政治上。
如果把戴博的話引用到臺灣今天的場景,那就是說臺灣朝野之間太缺乏互信了。大家本應同舟共濟,爲臺灣的生存合作打拚;但卻「庸人自擾」,把寶貴時間和有限資源,消耗到無謂的國號口水之爭上。
臺灣今天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落實「生存政治」,朝野應該爭辯的應是戰術,而非戰略上的問題。1989年3月6日,李前總統登輝應邀訪問新加坡,並在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情況下,接受星國領導人李光耀對他「來自臺灣的李總統」的稱謂。
李登輝利用返抵國門在記者會上的講話,把務實外交的「目的」,與所使用的外交「手段」,做了相當明確的詮釋。李登輝強調,爲了國家生存,應積極參與國際活動,爭取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權益,這纔是外交活動的最高目的。其他諸如參與的模式、名份、地點、對象等,應視爲次要的手段問題。李認爲技術上應適時、適地、適事、適人而制宜,充分發揮彈性、務實的做法。
從李登輝的觀點看,臺灣能夠參與纔是最重要的,他並不在意用什麼名稱參與;而我則認爲,臺灣若無法生存,則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這個國家」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存在。如果中華民國因形勢所迫,到了非要改名才能「起死回生」的地步,那國人就應先建立修憲共識,再依憲政程序改名;否則,「抗毒」要緊,等肺炎疫情過後,再來討論「疫後重生」的問題。
熱門文章》
► 趙春山/停止政治算計 疫情未歇兩岸仍存在合作空間
►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