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精障兒26年 女兒半夜「着魔一刻」讓戰士媽心碎了
「家中有精障兒,媽媽只能化身戰士。」63歲的退休教師李換緩緩道出心聲。32年前她與丈夫喜迎兒子出生,但也發現他的怪,嬰兒的七坐八爬全省略,到了2歲半隻說4個單詞。她與丈夫如無頭蒼蠅般,輾轉帶往各大醫學中心求診,終於確診輕度智能不足與自閉症。家住中壢的她,選擇桃園療養院就診,至今已過了26年頭。對她而言,桃療醫護與社工就像家人,不只安定兒子的心,也成了全家的依靠。
兒童正直學習成長的黃金期,罹患精神或情緒障礙的孩子,一方面要適應疾病症狀,一方面要面對課業壓力,還要面對社會污名化的考驗,此時若有專業團隊介入,提供支持性與整體心理社會學習環境,有望幫助因疾病脫軌的兒童與青少年,順利銜接回歸校園、社會。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長年來提供該服務,每年門診量超過2萬人,高居全國之首,至今已幫700名精神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重返成長軌道。兒童精神科主任李國平醫師表示,青少年是思覺失調症的好發期,若有自傷傷人之虞,經詳細評估後,會安排入住急性病房,待症狀穩定後再排漸進式重返校園,症狀輕微者,也有「小太陽學園」與」與「健康學園」等日間病房輔以支持性協助。
李換提到,兒子生病後,陸續到臺大、長庚、臺中中山醫院檢查,最後在桃園療養院安定下來,一開始親友質疑她的選擇,但後來證明她是對的,「因爲兒子難帶,舟車勞頓很辛苦,選擇續離近的,才能持續。」而固定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介入,也讓她重新認識孩子特質,並在家人因照顧壓力大,出現焦慮症狀時,逐一收案治療。
「我兒子情緒不穩定,經常發脾氣,在念小學的時候,只要跟他說『寫功課了!』他就會把書包從2樓丟下來。」李換回憶,照顧兒子幾乎佔她所有重心,也間接忽略了小女兒,「她在7、8歲時,晚上開始出現做噩夢、尿牀症狀,有時還會發出淒厲的叫聲。」而每次她與先生聽到尖叫聲衝到房間門口,女兒常會露出着魔一樣的表情,大吼「不要過來!」,讓她十分心碎,後來是經心理諮商,才逐漸打開心房。
「媽媽要好,孩子纔會好。」李換說,家中有生病的孩子很辛苦,但她很幸運,在兒子罹病前幾年就找到固定治療院所,主治醫師雖在多年前退休,每週二仍持續回院做義工,持續照顧老病患。兒子前年從新竹仁愛啓智中心結案,現在每週都要去八德天使發展中心「上班」,她在退休後也經常到桃療當志工,分享自身經歷,不只幫助因青少年精神疾病困擾的家屬,也一併安定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