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間藝人江於冬癡“木屑之美” 盼後繼有人
中新網台州3月3日電 (範宇斌 江文輝)長凳上,一把刨刀貼木,或左右推滑,或上下滾皮;與鑿刀、銼刀、卷刀及量具、砂紙、手工鋸一道,先成型爲胚,再鐫鑿圓弧,打磨滾絲,嫁接木屑,終清漆於上……在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箬橫鎮的“50後”民間藝人江於冬手中,木屑剪雕工藝品《雙龍搶珠》呼之欲出。
作爲木雕工藝的衍生技藝,木屑剪雕在溫嶺箬橫當地曾一度盛行,是民間民俗活動中的必需品,也是居家裝飾、圖吉納祥的典雅之物。
江於冬生於木雕世家,他介紹道,木屑剪雕一改傳統木雕工藝品靜態之貌,以木屑添骨、浮面,並在光電力學的作用下,可達到觸之既能動、遇風亦能動的效果。
江於冬創作的木屑剪雕工藝品。 江文輝 攝
初識木屑剪雕,讓江於冬記憶猶新。“我爺爺曾經在大戶人家幫工時,看着滿地剩下的木屑廢料,有點心疼,就偷偷把一些木料廢角和木屑帶了回來,開始琢磨怎樣製成可賣的工藝品。”他說,在祖父江再能接連數月的努力下,第一件作品出爐了。“當時擺在街麪攤位上,風一吹,那隻動物就動了起來。”
奇物惹人愛,奇事遍地傳,江再能開始了木雕工藝品製作之路。此後,江於冬的父親江志生子承父業,並置辦起木雕小店鋪。
江於冬說,父親的想法比較多,並運用到傢俱上面。“普通的木雕家具都以靜態圖案爲主,父親的木雕工藝還能拆卸,按季配套各式花草。如家裡的四方桌,春季換上杜鵑花,夏季換上荷花……花體用木屑精加工,觸之能動,非常形象。”
從小看着父親的技藝,江於冬很是歡喜,也主動跟着學了起來。到十來歲時,他就基本掌握了雕刻人物、花草、鳥蟲等木雕工藝。
江於冬進行木屑剪雕創作。 江文輝 攝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木雕工藝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江於冬也不例外,當時,他作爲個體從業者,備受供銷社等機構的青睞,所製作的木屑剪雕與普通木雕製品放在一處,總被優先搶購一空。
1984年,32歲的江於冬漸漸發現市面上的機械式木雕產品。爲此,他決定跟隨鎮裡的工程隊到杭州進修發展。因工作需要,他要常常深入一線,監督木匠工人,並跟着老師傅學習機械木雕技藝。
這時,江於冬遇到了與祖父江再能同樣的現象:建築裝潢時木匠工人粗放進行木製加工,導致大量的木料被浪費,所產生的木屑更是不計其數。
在杭州的那段經歷,讓他堅定了木屑剪雕的從業信心。其妻子張自行說,“那時,他每天蒐羅工藝美術的書籍,又遍地奔波於各個建築裝潢施工場地,那些在別人眼中是廢料的木屑、木角,他都悉數拿回家,這些東西疊起來跟小山差不多。”
1986年,學成歸來的江於冬在老家開辦了箬橫工藝美術製品廠,並開始招工、收徒,生意蒸蒸日上。翌年,浙江省個體名特優新產品展評會開展在即,他的木屑剪雕以別於普通木雕成爲列選對象。
江於冬創作的木屑剪雕工藝品。 江文輝 攝
爲了完成這項任務,江於冬選擇了“雙龍搶珠”這一主題。他認爲,要想把這件作品做好,必須在外部上優於普通木雕,在細節上體現動感,再配套上新興的電動機,讓整件作品的“搶”字發揮到淋漓極致。
1987年11月,江於冬成功了。他的木屑剪雕工藝品《雙龍搶珠》一登臺,先是給人一嚇,兩條龍的頭部略微忸怩起來,龍鬚上下襬動,極具形象;再是給人一驚,兩張龍嘴緩緩張開,在電動機的幫助下,吞雲吐霧,令龍珠轉動,極富動感。這一作品最終獲省級大獎。
江於冬深信,讓作品真正活起來了,其功勞應來自於木屑。在此後數十年間,他開始不斷鑽研木屑與木雕的美學關係,並大量收集楠木、樟木等各種樹型資料,對其木屑進行科學分析,逐漸實現木製品從整體靜態雕刻向局部動態銜接的轉變。
以其近年創作的《龍鳳呈祥》木屑剪雕工藝品爲例,該作品描述了7只河蝦嬉戲的場景。“別看作品不大,但花費了足足有半個月的工時。蝦身用楠木進行雕刻的,蝦足用紅木木屑進行拼接的,蝦鬚用樟木木屑進行嵌接的。特別是蝦鬚,每一根都細如髮絲,稍一觸摸,整隻蝦就會略動起來。”他說。
走進江於冬的創作室,隨處可見人物、花草、鳥蟲的木屑剪雕,但他卻存有憂慮。“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這門技藝,木屑剪雕也到了瀕臨消失的地步。”他表示,如有人想學,他都能免費傳授。“我只希望這門活的木雕技藝不要在我這一代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