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篇-陸生納健保 激盪正反面觀點
對「陸生納健保」持保留意見者,認爲醫療保險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權,此外不應只把陸生等同外籍生、僑生,而應全盤檢討僑生或外籍生的納保制度。
陸生該不該享有臺灣健保?本月12日,民進黨籍立委吳秉叡提議將陸生納入健保,立刻引發各界及綠營內部爭論;隔日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緊急喊卡、14日吳秉叡爲「過度魯莽」四度道歉,但黨內論戰及外界討論聲浪仍未絕。本報整理「陸生納健保」的正反面看法及爭議點,期待此議題能理性發展。
部會共識陸生納入健保
陸委會和國民黨都贊成陸生納入健保。陸委會副主委高長表示,陸委會、教育部、衛生署今年已召開4次會議討論陸生來臺相關規定,初步共識是讓陸生比照外籍人士或以「學術科技研究」、「產業科技研究」身分入境的大陸人士,加入健保。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朱俊彰確認這項鬆綁措施,希望順利推動兩岸條例或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法案,讓陸生、僑生和外籍生的權益平等,期待今年九月來臺的大陸新生或已來臺舊生可適用。
國民黨團書記長吳育昇表示,國民黨向來支持陸生等同外籍生,下個會期將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版本,讓陸生身分從「停留」變成「居留」。
健保非人權有條件鬆綁
不過,對「陸生納健保」持保留意見者,不見得全盤反對陸生納入健保,甚至比贊成者提出更全面的觀點。
北市議員樑文傑不贊成吳秉叡以人權角度提議陸生納健保,認爲「健保是財政、納稅公平問題」,像美、澳與加拿大留學生皆須自己買商業保險。他在臉書上表示,民進黨贊同將陸生視爲外籍生,但必須全盤檢討僑生或外籍生的納保制度;僑胞沒有納稅,卻因有雙重國籍,可以享用健保資源,且僑胞、僑生和外籍生目前適用第六類保險(月繳1249元,其中500元由政府補助),並不公平。他贊成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建議的「改成第一類僱主及自營作業身分納保」,負擔全額保費。
改變投保身分全額付費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據民國99年健保資料庫,大陸來臺人士有13類身分可使用臺灣健保,佔用的醫療資源大於其他外籍人士,但陸生不屬於13類身分中任何一類,因此不能納入健保。她認爲陸生納健保不是問題,重點是適法性與身分類別、在第幾類投保;先前讓科技來臺、學術交流來臺、投資來臺、陪同來臺等四類大陸人士適用第六類保險,也應改爲僱主及專門技術人員第一類納保,百分之百自負保費。滕西華表示,健保有社會保險精神,各界可以再討論外籍人士與本國國民是否應有不同的義務或社會連帶責任。
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錶示,醫療保險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權,而是繳費纔有保障。他認爲「陸生納健保」當然可以討論,但是最重要目的是爲了協商談判;臺灣與其單方面倡議「陸生納健保」,不如推動兩岸健保、醫保相互承認,讓目前大陸百萬名臺商、臺幹不需一面在大陸繳醫保費用,在陸就醫還要返臺辦理健保覈銷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