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業加速優化 年內10張牌照被註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

過去的一年,支付機構繼續加速優化。

2024年12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更新“支付業務許可信息公示 > 已註銷許可機構”,新增廣東銀結通電子支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銀結通支付)。央行備註,於2024年12月9日註銷。截至今年12月16日,已確定註銷的支付牌照累計達95張,今年內支付牌照註銷數量爲10張。

年內10家支付機構被註銷

銀結通支付最早於2011年12月22日獲得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業務範圍覆蓋廣東省的銀行卡收單。今年8月1日換證後,業務類型變爲“支付交易處理Ⅰ類”,有效期至2026年12月21日。也就是說,銀結通支付所持有的支付牌照還有兩年有效期。

對於“離場”原因,銀結通支付表示,由於公司業務調整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經充分評估,公司決定終止收單支付業務。同時,銀結通支付已根據《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要求向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申請業務終止並獲批准。

銀結通支付宣佈,自2024年11月1日起,公司將不再受理新的收單支付業務。對於現有交易,銀結通承諾將在15個工作日內妥善完成所有清算工作,確保客戶利益不受損害。

博通諮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分析表示,銀結通支付退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發佈後,銀行卡收單業務特別是特殊場景業務門檻提高,整體交易規模呈現下降趨勢;第二,掃碼交易規模增速下降,業務競爭激烈且客戶黏性較高,導致部分收單機構轉型困難;第三,出於機構自身運營考量的因素。

就在廣東銀結通電子支付結算有限公司被註銷的一週前,開店寶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店寶支付”)發佈《支付業務暫停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稱,將對現有存量業務有序退出和清理。

開店寶支付公告稱,由於經營狀況的變化,爲了最大限度保護商戶及合作伙伴的利益,該公司決定暫停支付業務,即日起對現有存量業務進行有序退出和清理:對經評估存在風險隱患的業務,將在2024年12月20日前完成清理;2024年12月31日之後將暫停所有存量支付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開店寶支付牌照有效期至2026年12月21日,也就是說該公司支付牌照尚未到期,卻選擇了“退出”。

臨近年末,支付牌照加速出清。今年11月11日,北京銀聯商務有限公司持有的支付牌照被正式註銷。根據央行官網,北京銀聯商務有限公司最早於2011年5月3日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業務類型爲銀行卡收單(北京市)、預付卡受理(北京市)、互聯網支付(全國),已經於2021年5月2日到期。

除了上述3家支付公司之外,今年還有7家支付機構註銷支付牌照或退出支付市場,其中包括銀視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銀聯網絡支付有限公司、北京數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等。

被註銷的10家公司,除因自行註銷外,還包括因合併整合而註銷的機構。比如,央行同意平安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合併平安付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合併後,平安付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終止支付業務並註銷《支付業務許可證》。

近年來,支付牌照進入重新佈局洗牌階段,每年都有牌照被註銷。比如2023年,也有15家支付機構被註銷牌照,退出市場。

王蓬博認爲,牌照減少其實屬於行業內自然優勝劣汰的過程,一方面預付卡牌照由於已經跟不上市場發展的步伐,所以大批量的在淘汰,另一方面一些銀行卡收單和互聯網支付牌照也由於自身合規等方面的原因被淘汰出行業。

王蓬博判斷,未來支付行業的馬太效應會愈發明顯,兩三家巨頭佔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排名十位之後,幾乎空間不大。他認爲,雖然支付利率不斷走低,但行業利潤仍然很高,而且支付是商業數字化的入口和基礎工具,巨頭和收單機構實際上不構成競爭關係,而是同一條產業鏈上下游的關係。

多家支付機構收“黃牌”

除了“紅牌罰下”的情況之外, 接受“黃牌”處罰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行政處罰信息顯示,浙江商盟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盟支付”)因存在五項違法行爲被警告,沒收違法所得114.3萬元,並處罰款425.3萬元。合計罰沒約539.6萬元。違法行爲類型包括,違反備付金管理規定;違反賬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違反機構管理規定;違反預付卡業務管理規定。同時,時任商盟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現爲浙江商盟支付有限公司)合規部經理、風控合規中心臨時負責人以及風控合規中心負責人諸某加對違反賬戶管理規定和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負有責任,被警告並處20萬元罰款。

此外,浙江甬易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因違反收單業務管理規定被處3萬元罰款。

在此之前,11月14日,匯潮支付因違反商戶管理規定;違反賬戶管理規定;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被警告並被處以128萬元罰款。在此次罰單之前,匯潮支付曾被中止牌照續展。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支付機構已經收到超60張罰單,罰沒金額超2.3億元,且違規機構與相關責任人被雙罰的情形較多,其中,罰沒金額超千萬元的罰單也不在少數。

例如,今年9月,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發佈行政處罰信息,多家支付機構被罰,被罰沒金額共計3661萬元。其中千萬級罰單爲北京高匯通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因違規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未及時發現處置可能存在的特約商戶支付接口轉接情況,未嚴格落實開戶實名制審覈要求,違反賬戶管理規定,超地域經營預付卡業務,違規進行非同名劃轉操作,被警告並罰沒共計2787.35萬元。

9月13日,海聯金匯發佈公告稱,子公司聯動優勢收到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市分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京匯罰〔2024〕60號)。因聯動優勢於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期間爲3家跨境商戶辦理購匯及跨境付匯業務過程中,對交易信息的審查不符合相關管理要求,被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市分局罰沒合計8470.8萬元。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支付行業大額罰單頻現,反映出當前支付行業監管仍處於高壓態勢,合規治理與交易安全不容忽視。從年內罰單來看,特約商戶管理、收單賬戶結算等爲支付機構受罰的重災區,背後關聯到反洗錢等相關重點工作。而除了人民銀行之外,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次出手大額罰單,表明支付合規正受到多部門聯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