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萌就夠了?說說宅男的選片標準變化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阿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大部分御宅族們對萌物都非常癡迷,而且隨着社會上的御宅族越來越多,這些喜聞樂見的二次元萌物還擴散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有些事物甚至僅靠一個“萌”字就能吸引大量的粉絲,比如著名的二次元萌娘初音未來。

雖說初音醬不僅僅只有萌,也能歌善舞,但是它的影響力之強,是遠超乎很多人想象的。從2009年開始,初音就在全球各地舉辦了多場線下演唱會,場場火爆,衆多阿宅們都前去捧場,爲之瘋狂。

可是,如果回顧宅文化歷史,你會發現今天無處不在的萌物其實在以前並不多見。早期的阿宅們雖然對動漫作品也很迷戀,但迷戀的並非是萌娘,而是另一些東西。在短短几十年裡,人們興趣便天翻地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文化現象變化也引起了學者們的研究興趣,東京大學的哲學博士東浩紀就根據多方資料寫了一本名爲《動物化的後現代》的書,他在書中談到這幾十年間宅文化的歷史發展

不過在那本書裡,作者也提出了一個很聳人聽聞的觀點:他認爲現在那些沉浸於萌文化中的御宅族們正在慢慢退化成動物——像動物一樣,只需要一些簡單的刺激就能獲得滿足。

東浩紀結合日本動畫發展史,把宅文化按時間分成了三個階段,我們能看出,每個階段里人們對動畫內容的偏好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今天筆者就借他的觀點來聊一聊這幾十年間宅文化發生了些什麼樣的變化吧。

一、故事時代

最開始是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人們看一部動漫作品關注的主要是故事本身,那個時候的作品普遍都有着宏大的故事背景

比如當時最受歡迎的動畫系列是《機動戰士高達》。

高達系列的作品從1979年開始推出,到現在各種TV、OVA或劇場版作品加起來已經有近百部了。其中絕大多數作品都處於同一世界觀內,描述了宇宙中多方勢力間的戰爭史,故事裡充滿了政治、歷史、文化、戰爭等相當深刻的內容,內容都偏向真實世界中的國家博弈,透露出一種凌冽的厚重感。

那時候的觀衆對這類世界觀宏大的作品很是受用,他們對這個系列的熱愛並不侷限於某個具體角色或某段情節,而是整個高達世界。“高達”迷最喜歡的是考據和補完高達世界中的戰爭歷史或高達資料,而“高達”的官方書籍爲了迎合觀衆的需求,也在不斷更新相關的資料和年表,並推出各種高達模型。

經常有高達收藏家在網上曬自己的藏品,並聲稱自己已經收藏了高達世界中的百分之多少。

隨着時代發展,人們對動畫的關注重點發生了轉移,開始由故事背景轉移到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二、角色時代

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動畫發展迎來了角色爲王的時代,當時日本最受歡迎的動畫作品由《高達系列》變成了《EVA》。

從表面上看,《EVA》與《高達系列》非常相似,因爲兩者同樣是用機器人去戰鬥的科幻動畫,同樣是以捲入未來戰爭的少年爲主角,並且主角同樣是得到大量觀衆的支持而成爲社會上的話題作。但如果深入瞭解一下就會知道,兩者的創作重心完全不一樣。

《高達系列》主要是在描繪整個高達世界,裡面的人物與情節都只能算是附屬品。而《EVA》裡面的背景雖然宏大,還引用了不少聖經中的內容,但整個故事的重心已經由背景轉移到了三個主要角色的情感糾葛上,很多人都將自己代入到故事之中,與裡面的角色發生情感共鳴。相信大家看完《EVA》,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裡面的陰謀詭計,而是登場人物之間的情感互動,比如那張“綾波麗的微笑”。

兩部作品的後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高達》在1979年大火之後,製作方就以世界觀爲基準推出了一系列的後續故事,像《Z高達》、《高達ZZ》、《V高達》等等。

而《EVA》大火之後,就沒有再推出續作,那幾部新劇場版嚴格來說都不算續作,只是舊作的重啓而已,那製作方放着這麼一個大火的內容就不管了嗎?也沒有,他們去做同人了。

當時市面上出現了一大堆以人物爲基準的同人作品,像同人漫畫、同人遊戲等,其中最火的就是當年一款名爲《凌波麗育成計劃》的遊戲,銷量爆炸,相信很多人都玩過。

從市場反應就能看得出來,在那個時代,故事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角色,只要角色受到歡迎,作品就能火起來。

不過嘛,到了最近,情況又變了,故事中的角色也不再是大衆關注的焦點,焦點變成了另一些東西。

三、屬性時代

現在大家關注的是組成角色的各種屬性,像是蘿莉、呆毛、無口等等各種萌點,一個動漫角色只要具備了某些特定的屬性就會受到歡迎,至於它背後的故事、情節乃至情感共鳴都不再重要。

就如同開頭筆者談到的初音未來,只要人物的萌點夠多,連故事都不需要就能一炮走紅。

或許你會說,初音未來畢竟是一款音樂軟件,有很強的功能性,它能這麼火爆是因爲它的功能,而非其表面上的動漫人物形象。

好,如果你要這麼說的話,那我還能舉出更極端的例子,比如《黑巖射手》。

《黑巖射手》最早是一張插畫,那是V家同人社團supercell的成員Huke於2007年12月26日發表到Pixiv上的一位原創插畫角色,說白了,只是一張圖片而已。但就是這張圖片被當時的阿宅們廣爲流傳,在御宅族中的人氣居高不下,甚至一度逼近初音未來,後來有製作公司看中了它的人氣,買下了版權,在2010年推出了OVA,之後感覺反響不錯,又在2012年推出了8集TV版動畫。

因爲一張插畫而去製作整部動畫,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相當於撿了張鼠標墊而去配臺電腦,這本應是個段子,但它卻實際發生在我們面前,就結果而言,只能說明現在人們對角色的屬性有很強大的需求,而且這需求已經超過其背後的故事性

《黑巖射手》原創動畫作品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有不少作品就算故事、角色毫無意義,只要人設夠萌依然能大賣。像典型的廢萌作品《黃金拼圖》,故事枯燥乏味,看着簡直讓人想睡覺,但偏偏銷量一路走高。

可以看出,到了現在,大部分阿宅們對動漫作品的偏好已經從角色轉移到了屬性。

《黃金拼圖》

四、其背後的思想變化

這幾十年間的宅文化歷經了幾次轉變,大衆對動漫內容的偏好先是從故事轉移到角色,再從角色轉移到屬性,熟知二次元的朋友應該能對這種現象有些許感觸。

有了現象自然也有解釋,作者東浩紀認爲動漫作品是一種精神消費品,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人們也需要一些精神消費品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這些精神消費品的內在變化,其實也預示着整體社會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動。

作者談到,上個世紀的人們普遍都在追求“國家意識”。當時日本在二戰剛剛戰敗,戰後百廢待興,政府向國民灌輸政治思想,號召國民必須要團結在一起才能共度難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民們都有很強的國家意識。由於民衆的團結一心,日本經濟也迅猛發展,在1968年甚至超過西德的GDP成爲世界第2位,大家生活得都比較安穩,所以人們對國家意識也非常認同,甚至是對國家意識有一種崇拜與渴望。

可是,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全球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由此陷入了停滯,民衆的生活也受到較大的衝擊,大家開始對現實中的國家意識產生懷疑,但心中對其還是存在一定的渴望。到了1979年,市場爲了滿足這種精神需求,《高達系列》由此誕生。高達的作品主要就是通過厚重的歷史觀和世界觀來向大家描述國家意識,人們爲了逃避現實便開始在虛構的世界中滿足自己對國家意識的渴望。

在那幾年裡,最受歡迎的都是類似於《高達》這種世界觀龐大、描述戰爭與歷史的作品,比如《超時空要塞》、《太空堡壘》等等,有個日本網站統計了從1983年到如今的歷年人氣男女主角,當年人氣男女主角前五名全都出自於這些作品,而且那些主角的個性都不算很強,性格里普遍帶有忠誠與順從的理念。

1983年人氣前五的男女主角

不過,虛構終有盡頭,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左右,日本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日本經歷了經濟泡沫的破裂,整體經濟崩潰,日本陷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蕭條時期,民衆生活得非常艱難。二是在1995年3月20日,奧姆真理教事件爆發,邪教分子在地鐵投放了沙林毒氣,導致13人死亡,6300餘人受傷,引發了巨大的社會恐慌。在經濟與安全的雙重打擊下,國民們對國家意識徹底失去了信任,轉而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對自己的人生也陷入了迷茫,找不到人生的目標與活着的意義。

而1995年的《EVA》橫空出世,主角迷茫的心態擊中了當時社會上許多人的內心,人們與故事中的人物發生情感共鳴,開始迷戀上故事中的各種角色。

很多人都與EVA的主角發生共鳴

從那個時代開始,很多動漫作品便專注於塑造人物角色,並藉助角色傳達個人價值觀,不少性格獨特、帶有鮮明價值觀的角色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

看看那個時代的人氣男女主角就知道了,那個時候大家選出來的很多角色不再是忠誠,而是那些追隨自己的內心,性格里帶些叛逆味道的人物。

但到了後面,越來越多的御宅族們發現觸動自己內心的不是角色性格,也不是故事情節,而是角色身上的某些屬性或者說是萌點。東浩紀曾在訪談中聊到他與御宅族的交流過程,不少御宅族就帶着真情實感地描述:自從看到某個人物設計與某個幕後配音人員的聲音以後,大腦的線路就像改變了似的持續被相同圖畫與聲音繚繞。

人們漸漸沉迷於心中的萌慾望,他們將動漫人物的屬性進行拆解和歸類,形成了集合所有萌要素數據庫,比如日本的御宅族系搜索引擎“TINAMI”。

以及我們中國的萌娘百科。

這幾個網站上的萌要素不斷在更新,每隔一段都會誕生出一些全新的萌要素,其中有很多新生的萌要素我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理解,比如西尾維新作品《斬首循環》中,女主角有個萌點是不能獨自進行Y軸移動……

縱使有些人無法理解,可這些萌要素就是深受部分御宅族們的喜愛,他們不再追求複雜的思想內涵,只要夠萌、夠搞笑就滿足了。而對於製作者而言,這無疑方便了許多,他們只需要將數據庫中的萌點或笑點不斷地進行排列組合就能形成全新的人物,一大堆毫無故事性的廢萌作品就此應運而生。

所以到了近幾年,人氣男女主角全都集中在或搞笑、或賣萌的作品裡,故事情節與人物內涵都不再向以往那樣被高度重視。

2015年人氣前五男主角

2015年人氣前五女主角

聊到這裡,作者也在書中表達了他自己對御宅族的鄙視,說御宅族在向動物化的方向演進,書名《動物化的後現代》也正源自於此。他表示這些御宅族並非是擁有冷靜判斷力的知性鑑賞者,而是近似於藥物中毒的情況,只需要一些簡單的萌點或笑點就能滿足,這和追求快感的動物有啥分別?

結語

落葉知秋到,白髮知公老。任何社會現象的變化背後都隱藏着其深意,東浩紀的觀點是通過這幾十年來動畫風格的變化來預示整體社會思想的變遷。

這種思想變化幾乎是每一個國家都要經歷的,參考我們國內的電影領域就知道,我們自己的國家也經歷過類似的轉變。最開始的電影作品往往和國家意識形態深度綁定,主題非常鮮明,像以前那些主旋律的抗戰片。

而等到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意識開始隱身幕後,國家鼓勵個人層面崛起,很多電影都轉而塑造人物角色,不少經典的熒幕形象也都從那個時候紛紛出現,還推出了不少以人物爲中心的系列電影,像《黃飛鴻系列》。至於最近嘛,隨着製作者對觀衆的研究更加深入,他們發現討好觀衆根本不需要什麼故事或角色,只要有小鮮肉就夠了,所以現在變成了小鮮肉的天下,觀衆們只要看到有小鮮肉出鏡,片子再爛也會買單。

一代宗師黃飛鴻

至於東浩紀在書中說人們的思想最終會向動物化的方向演進,筆者對此不太同意。因爲這種滿足於簡單刺激的動物性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廢萌或小鮮肉確實能非常高效地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可是啊,刺激越簡單,就越容易審美疲勞,看多了廢萌、小鮮肉的人,終究會表示無感,當人們積累一定的閱歷與品位後,慢慢會對其背後的思想內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像動漫中畫風凌冽的硬派作品《JOJO的奇妙冒險》能被人喜愛,真人影視中拒絕小鮮肉的《人民的名義》能迎來大火一樣。

人們的思想會繼續向前演進,人,並不會退化成動物。

(文/阿政 編輯/pp)

歡迎參加——愛玩網百萬稿費徵稿活動:當金牌作者,開本站專欄,領豐厚稿費,得專屬周邊!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