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重大突破 國際大行加持 半導體行情來了?

半導體沸騰了!

今天A股終於有所回穩,而半導體成了做多的主力。從盤面來看,第三代半導體板塊午後持續拉昇,臺基股份、露笑科技漲停,聚燦光電漲超13%,揚傑科技、華微電子、幹照光電、華潤微、新潔能等集體漲超8%。千億賽道智能物聯(AIoT)趨勢啓動士蘭微等股票漲幅較大。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半導體緣何突然發力

今日午間,外媒突然傳出消息中國將加強對美國芯片競爭,中國將支持芯片研發和製造項目包括擬定一系列相關金融政策扶持措施,幫助國內芯片製造商克服美國製裁的影響。與此同時,芯研所6月17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日在官方宣佈郭光燦院士團隊光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高盛也突然發佈研究報告稱,基於成熟節點的需求強勁、價格趨勢良好,以及本地設計公司客戶的需求不斷增長,重申中芯國際(00981)“買入”評級目標價33.3港元。

那麼,半導體行情是否已經啓動?

半導體沸騰

從盤面來看,半導體板塊午後持續拉昇,臺基股份、聚燦光電、全志科技漲停,整個板塊漲幅超10%的個股接近30只。

這一走勢也帶動了科創板中微公司、華潤微、晶晨股份等全線大漲,科創50指數午後一度漲幅超過5%。

今天上午,某頭部研究所發佈研報稱,AIoT趨勢啓動,重點關注千億級大賽道標的。AIoT全球市場規模3700億美元,半導體價值佔比10%,共2500億人民幣大空間,有望誕生千億市值SoC頭部企業。在疫情教育消費者的催化下,下游應用需求快速放量,以小米AIoT平臺連接數量爲例,21年Q1一季度同比增長40%。他們表示,看好在AIoT大賽道、需求快速起量,重點受益的主控芯片公司。

此外,MCU缺貨超預期,國產替代加速。中國MCU市場規模500億人民幣,長期被海外壟斷;在缺貨的背景下,主要受益國內MCU企業補位份額快速提升,國產替代不可逆,具備量價齊升的強邏輯。MCU供需缺口大,逐步傳導至工控、消費領域,年初至今MCU價格漲幅約30%~50%;此外多家企業發佈Q3漲價函;綜合判斷缺口預計要到2023年纔會緩解。

高盛也發佈研究報告表示看好中芯國際。他們認爲,基於成熟節點的需求強勁、價格趨勢良好,以及本地設計公司客戶的需求不斷增長,重申中芯國際(00981)“買入”評級,目標價33.3港元。

高盛表示,40納米晶圓將成爲公司2021-22年的主要增長動力,其2021年及2022年收入同比增長32%及27%,主要由客戶需求增長帶動,當中包括CMOS圖像傳感器(CIS)、WiFi、藍芽微控制器(MCU)及無線射頻(RF)。此外,該行預計在2021及2022年,40納米晶圓業務佔公司總收入比例爲16%及18%,佔整體純利19%及21%。

一個重磅利好或是導火索

今天午後,外媒突然傳出,中國將派專人領導重點扶持和發展半導體行業,以應對外部制裁壓力。

據悉,這一龐大的投資組合涵蓋貿易、金融和技術,以及帶頭髮展所謂的第三代芯片開發和能力,並正在領導制定一系列對該技術的金融和政策支持據知情人士透露。

外媒報道稱,這是一個新興領域,依賴於傳統硅以外的更新材料和設備,目前是一個沒有任何公司或國家佔據主導地位的領域,是避開美國及其盟友對其芯片製造行業設置的障礙的最佳機會之一。

美國前特朗普總統任期內出現的制裁,已經扼殺了華爲技術公司的智能手機業務,並將阻礙從華爲的海思到中芯國際的芯片製造商,向更先進的晶圓製造技術遷移的長期努力,威脅中國的技術能力。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用戶,因此供應鏈安全是重中之重。”研究公司ICwise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而隨着美國、日本和韓國等競爭對手爭相支持自己的產業,中國扶持半導體的倡議變得越來越緊迫。

今年5月14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劉鶴主持會議並講話。科技部就“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編制工作作了彙報,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了討論。會議還專題討論了面向後摩爾時代的集成電路潛在顛覆性技術。

據芯研所6月17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日在官方宣佈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光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在拓撲保護光子晶體芯片中實現量子干涉,讓我們在實現光量子芯片的量產道路上更近一步。這可能是一次技術上的重要突破

半導體行情再度來臨?

從近期的券商研報來看,業內對科創板的普遍預期比較高,而科創板中的權重股大多數是半導體行業,比如中芯國際、中微公司等。因此,看好科創板,在很大程度上實際上也是對這些核心科技股的期待。那麼,半導體行情是否再度來臨?

從行業基本面來看,全球半導體設備行業規模持續升溫,先進製程爲主要推動力。北美半導體設備製造商2021年3月出貨金額創歷史新高,一季度出貨額加速增長。全球前8家半導體設備企業一季度收入環比增長11.5%,同比增長45.1%。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進程進一步明朗。中銀證券表示,目前國產設備技術逐漸實現“零”的突破,例如i-line光刻機的中標、離子注入機獲得批量訂單、膜厚量測設備、形貌檢測設備獲得重複訂單等。在全球半導體設備行業的新一輪高景氣階段,繼續看好PVD、刻蝕、清洗、CMP、熱處理等設備的國產品牌,而光刻、塗膠顯影、量測、CVD、ALD等有望獲得培養的機遇。在外部環境持續干擾和內部政策扶持的雙重因素推動下,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數據進行統計,本土主要晶圓產線設備國產化率達13%,其中去膠、CMP、刻蝕、清洗、熱處理和PVD國產化率分別達66%、24%、23%、22%、22%和14%,一線龍頭中微和盛美有望加速國際化滲透。測試設備方面,國產品牌開始邁向SOC和Memory測試市場,而晶盛與晶能在硅片生長與加工設備方面均取得突破。

現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科技股可能只有一個變數,那就是資金面。從歷次行情來看,科技股的估值受國債收益率影響較大。在2019年底發動的那波半導體行情中,國債收益率趨勢下行,並一度跌至2.5%附近。這直接催生了一波科技股大行情。但目前,國債走勢方向並不確定,收益率近期從3.1%下方回升至3.15%上方。另外,由於美債收益率的走向也存不確定性。這會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芯片股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