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向“新”而行 彰顯高質量發展堅實底氣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0%;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1%,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3.3個百分點。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爲49.8%,比8月上升0.7個百分點,經濟景氣水平總體有所回升。

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動能強勁。從C919國產大飛機加快商用、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揚帆起航,到重型燃氣輪機、汽車智能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相繼突破,再到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全球佔比超七成、家電出口連續17個月同比正增長……

近日,相關部門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記者瞭解到,今年1—8月,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超1.8萬億元。

製造業不斷向“新”而行、向“上”攀升。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文韜分析指出,“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擴需求政策效果持續顯現,製造業市場需求整體趨穩運行。

船舶行業作爲大規模設備更新的重點領域,智能技術的應用對於提升產業能力和推動航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規模已居世界首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在內河航道運行監測、梯級船閘聯合調度等方面不斷加快,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船“智飛”號已正式交付運營,標誌着我國在智能航運發展應用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穩步增長,三大指標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55.1%、74.7%和61.4%。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的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充分展示了我國船舶製造業的強大實力。

“智造”不僅推動了船舶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引領着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安徽合肥,一家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的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從收到訂單到整車下線僅需14天,大大縮短了生產週期。在江蘇無錫,一家洗衣機工廠則通過工業互聯網製造執行系統,自動完成不同型號產品的排產和組裝,實現了生產流程的智能化管理。

隨着中國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加速推進,中國企業在全球“燈塔工廠”中的佔比再創新高。據瞭解,自2018年首次評選至今,全球“燈塔工廠”已累計達到172座,位於中國的工廠數量達到74家,佔比43%,位居全球第一。

業內專家表示,衆多企業在工業數字化、生產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等方面不斷探索新模式,車間的“智能變革”不斷加速。企業應繼續探索創新,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讓智能製造迸發的“硬核”實力成爲助力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從中國“製造”到“智造”,離不開創新技術的突破。在我國,某鋼鐵公司在全球首次實現了1250毫米寬幅0.1毫米超薄無取向電工鋼的全流程生產,這種“手撕鋼”廣泛應用於高效電機、高端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高技術產品領域,標誌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製造水平已達到世界領先;國內首臺自主可控F級重型燃機(G50)項目的成功實施,實現了2000小時滿負荷商業運行,並順利通過產品鑑定,填補了我國自主燃氣輪機產業的空白。

中國製造正加速邁向“智造”新高度,爲高質量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面對未來,我國製造業將繼續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梳理“卡脖子”短板,以技術創新爲突破口,持續推進“強鏈”“補鏈”。

“同時,要做好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圍繞增強資源技術保障、暢通循環等方面,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與競爭力。引導企業攻關核心技術,加快工程化產業化進程,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上述負責人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