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陷嚴重內卷 虧損上市企業10年增3.5倍

中國上市企業虧損家數在近10年來增加了3.5倍,官方支持的幾個產業內卷嚴重,結果製造業產能愈來愈大,虧損卻愈來愈嚴重。(圖/Shutterstock )

西方企業受到中國廉價商品攻勢衝擊之際,類似情況也在中國上演,因爲提高工業產能的同時沒有刺激需求,產能過剩現象非常普遍,企業在激烈競爭下造成大面積虧損。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公司中約有1/4(即25%)陷入虧損,而10年前這一比例只有7%。

《華爾街日報》指出,大陸官方持續提高工業產能,但不刺激國內需求,讓許多製造業舉步維艱。以江蘇龍蟠科技(Jiangsu Lopal Tech)爲例,該公司供應用於製造動力電池的磷酸鐵鋰。據其最新年報顯示,2023年虧損1.69億美元,讓近3年的利潤化爲烏有。該公司將虧損歸咎於中國磷酸鐵鋰市場產能過剩以及大陸電池製造商需求放緩。

中國企業界普遍瀰漫着這種悲觀氛圍。產能過剩現象十分普遍,再加上消費者需求疲軟,許多中國企業被逼到了絕境,它們只能大幅降價,壓縮利潤。隨着多年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房地產泡沫破裂,中國政府一直在向製造業投入資金,但幾乎沒有採取任何重大措施來刺激消費,消化由此產生的供應量。

產能過剩意味着生產者出廠價格近2年來持續大跌,經濟被拖累至徹底的通貨緊縮,並侵蝕企業利潤。根據大陸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分析,目前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公司中約有1/4虧損,而10年前這一比例只有7%。

爲了彌補國內銷售疲軟,中國企業轉向了出口。數據顯示,中國6月份出口同比增長8.6%。但這些出口產品給其他國家的就業和行業帶來壓力,讓人想起大約25年前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當時中國加入全球貿易體系,擠壓了美國等國的玩具、服裝、傢俱和其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商,這也導致許多國家建立起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報導說,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已明白提出要對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歐盟也表示將提高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關稅,印度、巴西和土耳其則正通過限制措施和反傾銷調查來抵制中國進口商品。

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夥人、中國市場研究負責人Logan Wright表示,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只能走這麼遠,因爲最終還是得有需求。他說,中國國內遲早會有算總帳的那一天。

許多經濟學家認爲,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體系的必然結果,中國政府經常通過補貼、稅收減免、國有銀行和投資基金將資本引導至受青睞的行業。而與美國一樣,中國的產能過剩最終會導致企業違約和破產。目前還有許多企業仍在苦苦掙扎,依靠着國有銀行的信貸或政府支持的投資基金提供的資金茍延殘喘。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表示,歸根結底,通過以高於需求的速度增加供應,中國正在以犧牲未來增長爲代價換取今天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