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減災配套先做好 再談類共存
中時社論
連假過後,疫情呈現猛爆性發展,7日確診數已飆破500例,且漲勢仍持續,欲小不易。疫情多點爆發、感染源不明的傳播鏈越來越多,連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都承認情況「很亂」。
仍有4成全防護缺口
面對疫情,蔡政府顯然正陷於尷尬、猶豫之中。不少國家爲經濟考慮,早已放棄「清零」,陸續採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民進黨政府更有選情考量,一路尋思如何能讓陳時中早日從疫情指揮第一線脫身,投入選戰,因此從今年春節後就打定主意要鬆綁防疫規範。問題是,如今國內疫情明顯越來越嚴峻,蔡政府也不敢驟然放鬆。
就在「共存」與「清零」間躊躇不已時,行政院長蘇貞昌突然宣佈要走「新臺灣模式」,陳時中說這就是一種「趨近正常生活的積極防疫模式」;總統蔡英文則進一步詮釋這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
從蔡英文、蘇貞昌到陳時中,都沒有明確說臺灣的防疫政策到底會在清零與共存的光譜中靠近哪一端,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倒是勇敢地說出了政策方向,他說其實現在臺灣就是走「類共存」,因此相關防疫規定將陸續放寬。在指揮中心朝向防疫鬆綁方向進行之下,預料臺灣應該很快就會到達陳時中所說的「單日確診個案超過1500例」後,輕症就全面採行居家隔離措施,而未來進一步開放邊境、縮短檢疫和隔離期,將不令人意外。
蔡政府既已決定大幅改變防疫政策,就應該提早做好相關的部署,告訴民衆政府已做了什麼的評估和準備,而民衆又該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此外,防疫需要中央與地方配合,因此指揮中心須及早提出防疫指引,供地方政府遵循。然而,目前看來,指揮中心似乎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
其實,若想做到蔡英文的防疫11字箴言,有一定的條件。首先,重症清零就是透過減災達到減少死亡的目標,這需要提高疫苗的施打率,從香港等地疫情突然爆發的經驗來看,提升高齡者的疫苗接種率更是關鍵。臺灣65歲以上長者的第1劑涵蓋率爲82.8%、第2劑78.5%,追加劑則達63%,比例雖不算低但也已進入瓶頸,按現行施打措施已難見突破,長者仍有近4成的全防護缺口。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爲長者提供到宅施打疫苗的服務,指揮中心除了給予獎金外,也應將到宅施打服務擴大到全國適用,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長者。
抗病毒藥物採買不及
其次,既然臺灣也要走「輕症者自行在家服藥」這一步,政府就必須準備足夠的新冠治療藥品。根據指揮中心的統計,目前庫存的抗病毒藥總數爲2萬3500人份,如以臺灣總人口來計算,等於每1000人才能分到1份抗病毒藥物,這樣的比例實在太低了;指揮中心應做到黃立民醫師所提的標準,也就是至少要準備100萬人份的抗病毒藥物才勉強可以說是朝向減災做了必要的部署。
指揮中心說,抗病毒藥物的採買流程有很多審查程序,言下之意就是沒辦法那麼快。這話實在令人氣結,從去年5月疫情大爆發前後,專家學者就一再提醒指揮中心要趕快採購疫苗、藥物、快篩劑和PCR檢測劑等,立法院也早早通過了金額高達8000億元的防疫預算,爲什麼指揮中心就是沒辦法及時採購到足量的疫苗和藥物呢?而且民衆自費檢測至今仍然超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之前有賴民間捐贈疫苗擋過疫情,難道現在又要靠民間捐贈藥物來度過疫情高峰嗎?
蔡政府想要做到防疫「新臺灣模式」,民衆的心態與社會的集體認知非常重要,而其前提是政府能提供即時、透明的疫情資訊。兩年多來,爲樹立指揮官陳時中的權威,指揮中心總是打出「恐嚇牌」、且嚴格管控防疫資訊,讓民衆對疫情充滿不解和恐懼,以便於政府管制民衆的生活。如今要放鬆防疫,指揮中心恐怕得先進行「病毒除魅工程」,破除社會對新冠疫情的恐慌,否則民衆將很難接受所謂的「類共存」模式。
昨日單日本土染病例已高達382例,短時間內疫情恐將居高不下,蔡政府既然做不到清零,宣稱要以減災爲目標,就請提高疫苗施打率、備好足量藥物、調控好醫療量能、提供正確的疫情資訊、化解民衆的不安,能做到這些,再來談什麼「類共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