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延長役期淪口水 國防只爲大內宣
中時社論
俄烏戰爭後,國防部拋出「延長役期」,暗示了今日烏克蘭,很可能真是明日臺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則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尊重國防部專業」表達民進黨的立場,也保留決策的彈性。
國軍問題不在役期
延長役期是否有助於防衛力量的強化,民進黨籍的退撫會副主委李文忠說了實話:「高科技作戰的基本要求是,軍人要接受複雜、專精、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發揮戰力,龐大、低技術的義務役士兵已不符作戰需求」。「全民皆兵」最大的威脅,在於軍隊可以隱身在平民設施,但這樣「軍民不分」的結果,也讓平民居住地區,很可能成爲敵軍合法攻擊的標的。
面對戰爭,烏克蘭將動員範圍擴及到18至60歲,甚至連女性也包括在內,「全民皆兵」的確成功延緩俄軍的進攻速度,但我們也看到烏克蘭的許多城鎮,幾乎淪爲廢墟,這是執政者想要臺灣付出的代價嗎?民進黨若想仿效烏克蘭,必須先清楚交代,是否要把臺灣人民的家園當作「抗中保臺」的戰場,讓忠孝復興站成爲敵軍火炮的目標,讓烏克蘭的今天,成爲臺灣的未來?
延長役期的另一個可能理由,是美方希望臺灣「展現自我防衛決心」,蘇貞昌在會見拜登代表團時公開表示「臺灣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同樣堅守自由價值的國家纔會幫忙我們」,言下之意可想見知。只是烏克蘭都已經打到家毀人亡,美軍還是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就算滿足了美方的期待,究竟又有何意義?
國軍問題的癥結,一直不在徵兵制、募兵制與役期的長短,而在執政者把國防當作「大內宣」的心態。例如有特戰士兵踢爆,教召用的裝備是全新的,志願役新裝備卻要自購,抱怨「有怎樣的三軍統帥就有怎樣的國軍」;陸軍被迫承認「(特戰)新進人員是使用離退人員所繳回的堪品」。
裝備不足,爲什麼教召人員用全新品,特戰士兵卻只能用堪品,難道教召人員比現役特戰士兵更有戰力?這是外界必然產生的疑問。答案很簡單,教召人員回到社會有「大內宣」功能,而志願役沒有;所以教召人員用全新裝備,特戰士兵只能用二手「堪品」,若堪品不堪用就只好自掏腰包購買。
面對這樣把國軍當實境秀的執政者,徵再多的兵,服再長的役期,能夠發揮作用嗎?或者又淪爲許多退伍軍人的無奈回憶,當兵就是「掃地、割草、做假資料」?
要解讀民進黨「延長役期」的目的,還是必須從選舉的角度出發。面對九合一選舉以及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既然民調顯示7成6民衆同意兵役延長爲1年,民進黨當然會拋出這個風向,來刺激選情。
避戰是兩岸公約數
但延長役期民調的偏誤在於,已服過兵役或者不需要當兵的大多數人會傾向支持;而需要當兵又尚未入伍的年輕選民,比例只佔少數。因此任何時候做延長役期民調,多是支持大於反對。「整體民調」雖然支持延長役期,但真正受影響的大學生、首投族,卻是一片哀嚎,甚至還有人「關說搶當兵」,擔心晚當就要多當8個月。國防部長邱國正爲此道歉,表示就算延長役期,也絕對不會有「一刀切」,早1天入伍是4個月,晚1天就變成1年的情形。
這也就是說,年輕選民雖然大多支持民進黨的「抗中保臺」,但並不想要延長自己的役期,增加「保家衛國」的時間,中間的矛盾值得深思;今天台灣部分民意對於兩岸對抗的支持,是出於理性的抉擇嗎?或是出於政治正確?是否忽略了背後的代價?
民進黨爲避免延長役期影響今年九合一及2024大選,很聰明地準備將施行日期設定在2024大選之後,「刺激選情在選前,引起反彈在選後」,政治精算讓人不能不佩服。
可以預見,2024選後若還是民進黨執政,也不會真的延長役期,因爲永遠都有下一次選舉,「延長役期」作爲選舉議題的功能已經達到,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只是理應監督執政者的國民黨與民衆黨,似乎沒有膽量去指出執政者對國防的大內宣心態,也實在讓人感慨。
兩岸戰雲密佈大多是被渲染出來的。北京若有意武統臺灣,趁着現在俄烏戰爭吸引全球目光,是很好的時機;反過來說臺海至今平靜無波,也就表示對岸的確是把「和平統一」放在第一順位。
北京真心追求「和平統一」,這纔是兩岸能夠維持和平的根本原因。蘇貞昌說「戰爭開打受苦的將是人民,整個國家幾乎都被毀掉」,這才應該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執政者應該要爲「避免戰爭開打」,付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