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爲何進口豪車大增 年終獎金卻縮水?
受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跌入百年穀底,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全球經濟將衰退超過4%,但臺灣表現亮麗,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望達2.54%,較先前預測上調近1個百分點,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與資金潮帶動下,股市與房地產持續上漲。日前,臺中港一艘滿載3000輛進口車的汽車船,卸下總價約99億元的豪車,創下臺中港開港4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展望明年,在新冠疫苗上市、全球經濟復甦加持下,臺灣經濟可望延續今年的表現再進一步成長,官方預估明年GDP成長率爲3.83%,主要智庫預測值也大致在3.5%到4%之間,中研院4.2%的預測最樂觀,甚至不排除可到5%;除非疫情再度嚴重惡化,明年在全球經濟反彈、臺幣升值、臺商迴流以及大陸經濟表現佳等因素下,GDP可望有不錯的表現。
更值得驕傲的是,依照官方預測,明年我國平均國民所得爲30038美元,將突破3萬美元關卡,以最嚴格的標準,臺灣都算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而民間投資成長率已連續3年正成長。看起來一切都非常美好。不過,在表現不錯的經濟數據下,卻有着深層的隱憂與問題,政府與經濟學家不能假裝看不見。
在所有隱憂中,最嚴重與最棘手的,莫過於嚴重的不平衡問題。所謂的「不平衡」,一個是產業的不平衡發展,臺灣雖然以科技產業的發展爲傲,但是過分傾斜向科技產業,畸形的產業結構將成爲國家健康發展的風險。以民間投資而言,雖然是正成長,但高度集中在科技產業,特別是投資龐大、資本密集的半導體,而臺積電則扮演最大咖的投資主力。
產業高度集中會有幾個後遺症,一個是風險過度集中,今年因疫情讓科技產品更夯,臺灣受惠多多,一旦碰上經濟趨勢反轉、科技產業低潮,則將承受重大沖擊;相較之下,南韓的產業分佈就比臺灣平衡。二是科技產業爲資本密集,能創造的就業崗位不如傳統產業與服務業,將造成臺灣就業環境惡化,低薪困境的問題。第三個後遺症是,這種不平衡一定程度上惡化了另外一種不平衡:所得差距的不平衡。這就是今年進口豪車大增,年終獎金與尾牙縮水的原因。
「低薪困境」臺灣人耳熟能詳,那句「薪資倒退N年」(指實質經濟性收入)至今仍適用,原本今年有望正式突破已近20年的低薪困境,但因疫情恐怕難竟其功,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很可能還是無法超越2003年的數字,即使每年調高基本工資,但月薪不到3萬元的勞工人數還是近300萬人。
這些困在低薪魔咒中的勞工,以年齡層來看是以年輕人爲大宗,以產業來看則是服務業爲主。發展平衡的情況下,民間投資增加代表勞動市場需求增加,所以薪資有望上調;但不平衡的產業發展下,表面上投資增加,但增加的幾乎都是科技、半導體等產業,其他領域難以受惠。即使半導體產業投資增10倍,大部分勞工不可能變成工程師而受惠。即使有所謂的「外溢效果」也有限。因此,政府不能陶醉在投資增加的表象而自滿,該注意產業平衡與所得差距拉大的問題,特別是房價再次飆升後,這些「被遺棄」的勞工將面臨更大壓力,其引發的經濟與社會後遺症更值得重視。
另一個隱憂是臺灣的整體風險問題。今年由於大陸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經濟成長,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上升到超過45%,即使明年全球經濟正常化,這個數字可望稍微下降,但必然在4成以上。蔡政府一直無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甚至因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等因素,更鮮明反中,而使關係進一步惡化。對臺灣經濟而言,這將是一個難以處理的不定時炸彈。在國際經貿關係上,RCEP即將上路,加入CPTPP難有進展,加上美國拜登上臺後,對外經貿政策必然不同於川普,這些都會讓臺灣經濟面臨風險與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