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標準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近日,中小學科學類教材高質量建設研討會議在京召開。會上介紹了《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標準框架》(以下簡稱《框架》),並進一步聽取與會專家意見。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莫景祺介紹,《框架》是在全面總結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教材基礎上,提煉形成的教材質量標準。爲全面掌握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狀況,課程教材研究所開展了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科學類教材質量分析工作。此項工作歷時2年,先後對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學5個學科共57套376冊教材,普通高中數學、地理(含地理圖冊)、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7個學科44套287冊教材進行質量分析。通過全面分析評估,初步摸清了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現狀,教材總體質量較好,但在發展科學思維、培育科學文化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工作團隊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科學教育的重大決策部署,依據課程標準和國際科學教育發展趨勢,制定《框架》,旨在發揮引領作用,引導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不斷提升,並推動中小學各學科教材質量行業標準建設。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科學院院士、陝西師範大學原校長房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等院士和專家學者、教材主編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先後發言。專家認爲,《框架》從“育人導向”“知識體系”“能力培養”“適教宜學”和“興趣提升”五個層面對中小學科學類教材提出質量標準,對於引導教材編寫更加符合科學教育的要求,引領教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專家對加強中小學科學類教材建設,培養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出了意見建議。
作者:林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