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巨大泡沫?

傻子現在都知道應該買半導體。

半導體現在多瘋狂?寒武紀的市值已經突破了1900億,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一句話就是,漲的你頭暈目眩。

今天說說中芯國際。

截至10月21日,中芯國際一度大漲19.55%,兩個月時間漲幅翻倍,市值超過8400億元,目標劍指萬億。

大家覺得,中芯國際會到萬億市值嗎?

給大家說一個數字。

衆所周知,中芯國際是一家“A+H”兩地上市公司,但是大家知道港股中芯國際多少市值嗎? 25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300億元。

也就是說,同一家公司,但是A股的估值是港股的3.5倍,A股溢價率達到了250%。換句話說,A股中芯國際的股價需要“腰斬再腰斬”,才差不多跟港股齊平。

可能有人要說,那是因爲A股存在估值溢價。老實說,確實有這個原因,但是,這估值差是不是也太大了?

不妨看看其他公司的情況。

福耀玻璃,A股估值大概只比港股高14%;前不久上市的美的集團,A股溢價大約8%;即便是比亞迪,跟港股比,A股的溢價也只有16%。

所以,如果中芯國際合理的話,那麼福耀玻璃、美的集團、比亞迪就不合理;反過來,如果福耀玻璃、美的集團、比亞迪合理的話,那麼中芯國際就嚴重不合理。如果真的看好中芯國際,爲何不直接買性價比更高的港股?

當然,咱們要承認,中芯國際的命比較好,因爲沾上了“半導體”這幾個字。

支持中芯國際上漲的投資者會說,作爲僅次於臺積電和三星,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的中芯國際,臺積電的市值可以到1萬億美金,在國產替代邏輯下的中芯國際,難道就不值一萬億人民幣嗎?

老實說,這個觀點不容易反駁。畢竟,作爲全村的唯一希望,在舉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的背景下,質疑和唱空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不過, 我們質疑的不是公司,而是不合理的估值溢價。

所有人都知道,中芯國際是一家好公司。2023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是49.92億元,研發費用率超過了10%,完全配得上“科創”這一頭銜。據說,華爲Mate 60搭載的麒麟9000s芯片,採用的就是中芯國際7納米工藝製造。

另外就是業績。

根據報道,微軟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Blackwell GB200的訂單量已從之前的300-500個機櫃激增至約1400-1500個機櫃,GB200芯片訂單量迎來爆炸性增長。根據分析師郭明錤的預測,預計第四季度出貨量在15-50萬塊之間,並且預計在2025年第一季度進一步增長200%-250%,達到50萬至55萬塊。

也就是說,在人工智能需求的驅動下,這輪需求高景氣度超預期,從而刺激股價的不斷上漲。

但是,估值真的太貴了。

首先,國產替代並不是一個新詞,從2018年尤其是2020年,就已經成爲了市場共識;其次,大家還記得去年的時候,國內晶圓代工廠掀起了降價搶單的熱潮嗎?究其原因,就是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國產廠商,都在成熟製程芯片領域競爭,跟國外巨頭的技術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

目前的芯片訂單量爆炸式增長,但更多隻停留在行業層面,究竟有多少會落在中芯國際身上,還不好說。大家別忘了,過去兩年,中芯國際的淨利潤已經連續兩年大幅下滑。

所以問題來了, 盈利大幅下滑,但股價卻創了新高,鑑於有醫藥和新能源的前車之鑑,面對超200倍市盈率的中芯國際,大家覺得這次會不一樣嗎?

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種說法,就是A股股民爲中國經濟、爲中國產業迭代立下了汗馬功勞。跟早幾年的醫藥和新能源一樣,正是因爲有泡沫,在股價高點的時候,上市公司大股東一方面大額減持,另一方面又鉅額定增,通過從資本市場融來的錢投入到研發和產能擴張,從而實現產業的迭代升級。

所以,這次半導體的投資者,會爲國家半導體事業發展添磚加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