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 smart
smart 品牌歷經全面煥新後推出的首款電動車型「smart 精靈(參數丨圖片)#1」在德國柏林完成了全球首秀。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我最後一次駕駛 smart 車型,那還是 2017 年在奔馳分時租賃平臺 car2go 上租賃的 smart 燃油版了。時間一晃而過,這已經是 5 年前的事情了。
2019 年,吉利和奔馳共同出資約 54 億人民幣成立了 smart 品牌的全球合資公司。誕生於這家合資公司的首款車型,便是 smart 精靈#1。對於研發這款車型的分工,奔馳主要負責設計,而吉利主要負責工程研發。
那接下來,我們先從車聊起,再和大家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smart 電動化的前世今生」。
吉利:
讓 smart「成爲」智能電動品牌
我們先來看一下 smart 精靈#1 的基本信息:
基於吉利 SEA 浩瀚架構打造,定位爲緊湊型 SUV;
車身尺寸爲 4270mm*1822mm*1636mm,軸距 2750 mm;
採用後置單電機佈局,最大功率 200kW,最大扭矩 343N·m,零百加速 6.7 秒;
搭載 66kWh 的三元鋰電池組,在 CLTC 工況下續航里程 560km;
支持 150kW 超高速快充、100kW 快充以及 7.2kW 慢充。
smart 精靈#1 的出現對於奔馳品牌自有車型來說,其實有些「尷尬」。因爲奔馳品牌就有一輛與 smart 精靈#1 同級別的純電車型 EQA,並且由北京奔馳進行國產。
奔馳 EQA 車身尺寸爲 :
4463mm*1834mm*1624mm;
軸距 2729mm。
smart 精靈#1 車身尺寸爲:
4270mm*1822mm*1636mm;
軸距 2750 mm。
吉利的 SEA 浩瀚架構並不僅僅侷限於一個純電造車平臺而已,而是一個基於硬件層、系統層和生態層的全生態架構。也正因此,smart 精靈#1 將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等方面有着先天優勢。
作爲一款誕生於純電平臺的車型,即便 smart 精靈#1 的車長比奔馳 EQA 短了 193mm,但軸距卻長了約 21mm。加上純電平臺車型短前懸、短後懸的優勢,smart 精靈#1 的座艙空間理論上至少不輸奔馳 EQA,甚至可能還會略有優勢。
不過,也正因車長短了近 200mm,smart 精靈#1 的後備箱載物能力可能會略低於奔馳 EQA。
對此,在官圖中我也發現了兩點:
一是由於採用了後驅佈局,smart 精靈#1 在前艙佈置了前備箱,容積爲 15L。存放家充電纜或是一個小揹包、手提包的問題不大。
二是 smart 精靈#1 的後排座椅可以 4/6 分、可以前後滑動也可以放倒,以拓充部分後備箱的載物空間。但後排座向前滑動後,對乘坐表現會有多大的影響,我們還是要看後續的實車體驗了。
目前奔馳 EQA 僅有一款 300 4MATIC 首發版車型,採用了前後雙電機四驅的動力佈局,但系統最大功率也僅有 168kW,零百加速能力 7.7 秒。在動力水平上與採用後置單電機的 smart 精靈#1 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後續 smart 精靈#1 推出前後雙電機四驅版本的話,這一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與此同時,奔馳 EQA 搭載了 73.5kWh 三元鋰電池組,在 CLTC 工況下的續航里程爲 537km。續航能力雖然與 smart 精靈#1 的 560km 差異不大,但 smart 精靈#1 僅搭載了 66 kWh 三元鋰電池組。由此可見,基於吉利 SEA 浩瀚平臺的 smart 精靈#1 的能耗控制要強於奔馳 EQA。
所以,爲什麼說 smart 精靈#1 的出現讓奔馳 EQA 會略顯「尷尬」?因爲 smart 精靈#1 有着更強的動力表現以及更好的續航能力,對不少電動車消費者而言,這些是「硬指標」。
除了電動化之外,在智能化方面 smart 精靈#1 的表現如何?
首先先說一下智能駕駛,從目前的信息來看,smart 精靈#1 的智能駕駛可能處於 L2 的水平。smart 精靈#1 所搭載的 smart Pliot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支持了 ACC 自適應巡航、LKA 車道保持輔助、BSD 盲區監測、TJA 交通擁堵輔助、APA 自動泊車輔助等等。
smart 精靈#1 支持了撥杆變道功能:
說完智能駕駛,我們再來看一下智能座艙。
smart 精靈#1 的座艙搭載了一塊 9.2 英寸全液晶儀表、一塊 12.8 英寸觸控中控屏(分辨率 1920*1080)以及一塊 HUD。車機搭載了 128 內存及 128G 存儲空間,同時有消息稱 smart 精靈#1 的座艙 SoC 將採用高通驍龍 8155。
根據這兩年出現的量產車/準量產車的座艙交互設計,很明顯「弱化儀表,強調駕駛信息獲取」是如今的一大交互趨勢,smart 精靈#1 的設計也是如此。
對於這套 smart 精靈#1 的座艙 OS,被 smart 稱爲「smart 靈感星球」。那就根據官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套座艙 OS 的「推測」:
首先,不出意外的話中間的「靈感星球」應該是地圖應用在主頁的快捷入口,並且可以旋轉,以顯示不同的功能。
點擊「星球」上的建築可以快速開啓導航路線引導,比如一鍵回家。同時在「星球」上還設計了周邊興趣點快速搜索的浮窗,比如充電站、餐廳……
右下角車載語音助手「Avatar」的可視化顯示。不過,這裡插一嘴:這不和 ARCFOX 極狐的語音助手「小狐狸」衝突了嗎……
Dock 欄佈置於車機左上角,包括主頁、應用、音樂、導航、系統設置等等。
底部爲空調調節以及座椅和方向盤的加熱功能,右上角爲時間、網絡、鏈接、用戶、無線充電等信息及狀態的顯示,以及留給副駕的音量調節。
從「星球」上週邊興趣點快速搜索的浮窗、左側音樂播放的浮窗卡片來看,這套座艙 OS 針對駕駛場景中的常用功能進行了 0 層級交互的設計。
通過對這套座艙 OS 的推測,它應該會設計很多動畫效果,中間的「星球」也極可能是一個 3D 渲染,如此多的圖形/動畫渲染,那座艙 SoC 確實至少得是高通驍龍 8155 了。
(動圖來自新出行)
目前看到的座艙 OS 雖然整體呈現出一種「俏皮」、「年輕化」的氛圍,但我個人覺得稍微有一些亂。元素較多、較爲複雜,各個細節的 UI 設計未保持統一,對於駕駛場景中的交互來說很有可能會造成困擾。
不過,這也是我看到官圖的第一印象,還是那句話:等實車上手再看看……
奔馳:
我負責「美」就夠了
量產版的 smart 精靈#1 在設計上,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飾,都幾乎還原了概念車的設計或是保留了典型的設計元素。
(smart 概念車)
作爲同是出自奔馳設計團隊的手筆,在這輛車上我甚至還看出了一些騰勢 X 的影子。
(smart 精靈#1)
(騰勢 X)
甚至 smart 精靈#1 的尾燈造型也帶着奔馳的設計風格。
爲了彰顯身份,smart 精靈#1 在車身上還留有「STYLED BY BENZ」的銘牌。
從去年開始,汽車設計中營造高級感的顏色,由以往多數豪華車型普遍使用的鍍鉻飾條「銀色」,變爲了「金色」。比如:
(保時捷 Taycan 選裝內飾)
(寶馬 iX)
(全新路虎攬勝)
(理想 L9)
當然也包括了今天的 smart 精靈#1,在官圖中出現的兩種配色中,就有一輛採用了金色撞色車頂、金色車身飾件。
我認爲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金色相比銀色更加搶眼,也更加難以運用。運用恰當可以體現足夠強的高級感,但運用不好的話可能會很「土」,比如:
在內飾設計上,目前官圖展示了 3 種內飾配色。
其中有兩種配色,採用大面積的金色色系的飾件。同時,空調出風口的造型也有着濃濃的「奔馳味」。
最能體現奔馳內飾設計特點的就是對「光」的運用,smart 精靈#1 的氛圍燈有着奔馳深厚的設計功底,對內飾光影氛圍的拿捏很到位。
除了分佈於中控臺和空調出風口的氛圍燈之外,音響揚聲器單元也佈置了氛圍燈的效果。
如果說幾個在 smart 精靈#1 上我比較喜歡的設計細節的話:
一個是懸浮式車頂上鑽石切割的效果的 LOGO,看起來比較精緻,並且聽說它在夜間可以點亮。
一個是方向盤上的檔杆、座椅頭枕、座椅側翼、空調出風口、車門拉手,這些內飾設計元素都採用了圓角設計,讓內飾整體看起來更加協調。
還有就是 Beats 音響系統的揚聲器單元,雖然造型設計突出於門板,但結合整個內飾設計來說,這樣的「故意爲之」卻是一個「點睛之筆」。
沿襲了 smart 品牌的歷史基因,smart 精靈#1 整體的特點依然是「圓潤」、「靈動」。至於每個人的審美差異,我不敢說這款車「很美」,但它絕對足夠「精緻」。
smart 電動化的前世今生
我們先來聊一聊 smart 是如何創立的,這裡繞不開兩家公司:一個是奔馳,另一個就是瑞士鐘錶品牌 Swatch。
1994 年,奔馳與 Swatch 成立了合資公司 MCC,合作開發了 smart 車型的雛形。
不久之後,Swatch 選擇了退出,奔馳收購了 Swatch 在 MCC 佔有的 19%股份,並在 1998 年的歐洲市場正式投入了第一代 smart 車型。
這是 smart 品牌的誕生……
那看到如今 smart 精靈#1 的出現,有多少人會認爲這是 smart 第一次接觸電動化?
其實並不然。
在 2019 年,吉利收購了 smart 50%的股權,前戴姆勒董事長兼 CEO 蔡澈和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在杭州簽訂合約,並確認了戴姆勒和吉利將組建合資公司,也就是如今 smart 品牌的全球合資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
隨後蔡澈便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篇文章《More smart than ever before: Joint venture of Geely and Daimler》。
文章裡提到:
My conviction is that smart has always been a brand for people who question the status-quo. That applies to our customers and also to our colleagues. The big idea of the little smart still has so much more potential. That’s why we want to strike out in new directions together with Geely. Radical rethinking has been part of this unique brand’s DNA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t still is. And that’s how it should be.
我堅信,smart 品牌的客戶和同事是一羣「敢於質疑現狀的人」。smart 雖小,卻包含着偉大的品牌理念。也正因此,smart 如今仍有極大的潛力。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和吉利一起開拓新的方向。從一開始,「徹底思考」就是 smart 這個獨特品牌 DNA 中的一部分,現在依舊如此。這是屬於它的方向!
這是全新 smart 品牌的開始,但絕不是 smart 邁入電動化的起點。
其實早在 2007 年,smart 就已經開始了電動化探索,當時在進行測試的 smart 電動版搭載了 13.2kWh 的電池組。隨後在 2009 年,smart 電動版正式進入市場,升級優化後的車型搭載了 16.5kWh 電池組,雖然電池容量獲得了提升,但續航里程也僅有 135km。
既然聊到 2009 年的 smart 電動版,這裡就不得不聊一段故事:特斯拉。
沒錯,就是你想的那個「Tesla」。
這款正式面市的 smart 電動版,就搭載了由特斯拉提供的動力系統。
那時的馬斯克還不到 40 歲,隨着金融危機的到來、 SpaceX 的火箭三次發射失敗、Tesla 也瀕臨破產,此時戴姆勒花了 5000 萬美元收購了特斯拉 9%的股份。
既解決了 Tesla 的燃眉之急,也讓 smart 電動版在短時間內換上了一套新的動力系統。
隨後的幾年裡,smart 電動版又經歷了幾次改款/換代。在 2013 年的廣州車展,smart 電動版正式在中國上市。但 23.5 萬元的高昂售價、較短的續航能力、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當時還不會爲電動車買賬的國內消費者,很快 smart 電動版便在中國市場銷聲匿跡了。
(GeeKCar 曾在 2014 年試駕過 smart 電動版)
於是,隨後換代的 smart 電動版便沒有再進入中國市場。
想想幾年前,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補貼熱潮的時候,一輛北汽新能源 EV200 的「補貼前售價」賣到了 24.69 萬元,如果 smart 電動版依然堅守在中國市場,或許今天的格局會發生一些改變……怎麼說呢,算是「生不逢時」吧......
曾經駕駛 smart 燃油車型的時候,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算友好,像「加速擡頭、制動點頭」的駕駛感受我現在還依稀能夠想起。
尤其是 smart fortwo 車型,由於採用了後置後驅佈局,車內的發動機噪音比較明顯。再加上較短的軸距,我現在也忘不了在北京的大雪天,我駕駛 smart fortwo 橫在路上的場景……
如今由吉利與奔馳共同持有的 smart 不再是曾經的 smart 了,或者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即便如今這個全新的品牌依舊會有着以往的基因,但我們依舊不能再將兩者相提並論。
全新的平臺、全新的驅動形式、全新的智能化水平…… 與以往的車型相比,smart 精靈#1 是 smart「成爲」智能電動品牌的全新開始。
最後
如今,歷經煥新的 smart 稱自己爲「新奢純電汽車科技品牌」。「新奢」是一個以中產階級爲主的消費羣體,他們願意爲自己所喜愛的產品支付較高的價格,這裡有兩點與「奢侈」不同:
新奢人羣更注重產品的使用體驗,而不是面子;
新奢產品的價格不會像奢侈品那樣高昂。
換句話說,smart 精靈#1 並不是一款面向「大衆電動車消費者」的產品,它的售價雖不會過分高昂,但也不會低,它的受衆羣體更像是追求生活品味的「小資人羣」。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動車產品都開始具備了自己的「個性」,就像燃油車逐步發展的時代一樣。比如顧家的理想 L9、忠於駕駛的路特斯 Eletre、詮釋新豪華的寶馬 iX、爲全家出行的嵐圖夢想家、跨界獵裝的極氪 001……
還有,如今精緻小資的 smart 精靈#1。
除此之外,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看到細分市場中因需求分層而出現的「更細分市場」中的空白,或者說是「藍海」。
所以,對於這樣一款電動車,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本文作者:小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