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讀書會】以古老的讀書會重塑人與書店關係 詹宏志十月起四場中央書局演講讀書與旅行
爲了回報少年時滋養靈魂的恩情,負責復興臺中中央書局的上善基金會董事長詹宏志希望以古典的讀書會形式,重新連結人與書店的關係,自2021年開辦週三讀書會。
詹宏志年年參與領讀,今年秋天將以讀書與旅行,連續四周帶領愛書人打開異鄉之眼,探究各種旅行的意義。
詹宏志年年都參與週三讀書會領讀,今年秋天以讀書與旅行,連續四周帶領愛書人打開異鄉之眼,探究各種旅行的意義。記者沈昱嘉/攝影
讀書會是讀書活動裡最持久的力量
「辦週三讀書會是無心插柳,我有一點點報恩的意思。」詹宏志中學時代常去中央書局看書,接任上善董事長後,明白時代變化,當前書店、出版業跟讀書活動的種種困難,「我是害怕的,在臺灣要重新把一個書店做到被接受,有一定的讀者羣和經濟上的能量,不是容易的事,不是有『中央書局』四個字的歷史就能做到。」
他指出,小時候的書店與一般人家習習相關,除了書,要買參考書、文具、作業、畫紙,甚至合約、日曆,都要去書店,在對讀書的可支配所得那麼少的時代,人跟書店的關係很緊密,但現在人們或許不缺買書錢,但日常與書店的連結不見了。
「要怎麼建立人跟書店的關係?我有一個小小的念頭就是,要增加主動激起讀書熱情的活動。」詹宏志說,就像很多獨立書店會在假日辦很多社區活動,「我覺得最古老、最簡單、最不花俏的就是讀書會,分享讀書的情感跟所得,是讀書活動裡最原始也最持久的力量。」
詹宏志想,如果有定點、定時的讀書會,就能讓人在生活安排中給書店找到一個記憶的連結,也許想起這個讀書會,就會想到好久沒去書店走走,「所以讀書會是最不費力的形式,不需要奇奇怪怪的準備,只要一個讀書有熱情又願意分享的人。」
讀書會有助臺灣讀書風氣
一個念頭成就了週三讀書會,還有公共電視和500輯共同參與,使得這件事被更多人看見。詹宏志說,此前網路上已有各種演講紀錄的影片,只是觀衆都不多,可是三年的疫情,週三讀書會的模式反而被接受,甚至影響到更多人投入,收費的也不少。
詹宏志說,現在看來,不管是讀書會的形式、或是作爲影片的形式、以網路來溝通並且收費的形式,都因週三讀書會而在社會找到了小小的成長,「雖然讀書影響力不是很大,但是能在社會裡有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發展,已難得可貴,我相信對臺灣讀書活動一定是好處多於壞處。」
週三讀書會將繼續維持這個自柏拉圖、孔子以降的古老分享形式,詹宏志找到好講者、好題材,繼續辦下去,他自己則希望每一次都可以參加一點。
「分享書,這事帶着一點發現性,而不是全部從共鳴的前提來,否則就變得多餘。」詹宏志說:「讀書本來就有更新自己、更新自己跟世界關係的一面。」但他不找大衆共鳴多的書,使得他現在講的書常常是絕版。
這一次的四本書,「康提基號海上飄流記」和「沼地阿拉伯人」已絕版。但詹宏志笑說這比例已經不錯了,他第一年講12本,其中80%絕版,可是經過讀書會,每一本都重新出版,「所以有人分享、有人讀,就是書的機會。」
旅行文學的四面八方
詹宏志今年的主題是「旅行文學的四面八方」,《智慧七柱》、《康提基號海上飄流記》、《愛情的險岸》和《沼地阿拉伯人》都是他當年擔任出版社編輯時引進臺灣的,這次入選,代表着不同的旅行理由。
詹宏志說:「關鍵就是異地之眼,就是旅行的各種理由。」因爲「旅」字有戰爭之意,畢竟農業民族不需要動,動就是爲了爭,所以戰爭跟旅行有關,那是第一本書;而其次依序是求知、追愛,以及想要理解世界。
四本書裡,不同的旅行者帶着不同的理由出發,回來都變成另一個人,或者已裝盛了不同的靈魂,而讀者一方面認識書中所描繪的世界,也在閱讀中,與旅行者共同經驗內在的改造與種種體悟。
四本書
第一週 10/4|戰爭的行動:智慧七柱
(Seven Pillars of Wisdom, 1926)/T. E.Lawrence, 1888-1935
因爲「阿拉伯的勞倫斯」,使得此書成爲四本書中最有名的一本,其旅行的原因是戰爭。
詹宏志以邱吉爾年輕時的傳記名《戰爭與冒險》形容阿拉伯的勞倫斯,熟習阿拉伯文、在牛津大學研讀考古,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軍,被派到開羅做情報分析員,也因此提出率各部落穿越沙漠,從大後方遊擊奧圖曼帝國控制的阿克巴港。
因爲率隊通過29天無水的沙漠,戰爭的題目就變成旅行的題目,這位身材瘦小的書呆子也成爲游擊戰理論裡的名將。詹宏志說:「勞倫斯還是詩人、是文學家,旅行文學、戰爭文學都沒有看過這麼優美的書。」
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 1926)/T. E.Lawrence, 1888-1935。記者袁世珮/攝影
第二週 10/11|知識的驗證:康提基號海上飄流記
(Kon Tiki, 1948)/ Thor Heyerdahl,1914-2002
作者是北歐的人類學家,在研究南太平洋衆多海島上的民族時,提出南島民族可能來自印加的疑問,並尋求資金驗證「大海是公路,海相通,所以人可移動」的理論。
作者復刻印加古法,不加一釘一鐵絲地製作木筏「康提基號」,從秘魯卡亞俄港出發,不靠動力,就順着洋流,最終到達南太平洋的圖阿莫圖羣島,航程8千公里、耗時百日。詹宏志說:「這是用生命寫的文,旅行的目就是求知。」
康提基號海上飄流記(Kon Tiki, 1948)/ Thor Heyerdahl,1914-2002。記者袁世珮/攝影
第三週 10/18|愛情的緣故:愛情的險岸
(Wilder Shores of Love,1954)/Lesley Blanch, 1904-2007
這是一本傳記書,書中四名女性旅行者都去了她們所謂的東方,從土耳其到北非這一帶的近東,踏上當時連男性都很難去的蠻荒之地,遭遇也各不相同。
詹宏志說:「驅使這四位女性走這麼奇怪的旅行,就是因爲愛情,這是一本既是旅行也是愛情的故事書。」
愛情的險岸(Wilder Shores of Love,1954)/Lesley Blanch, 1904-2007。記者袁世珮/攝影
第四周 10/25|異鄉的眼睛:沼地阿拉伯人
(The Marsh Arab, 1964)/Wilfred Thesiger,1910-2003
這是60年代書寫50年代旅行的書,作者是拒絕文明的英國人,只因童年跟着擔任外交武官的父親派駐過非洲,他一直想回到那裡,那纔是他能安身立命之所。
一般人想到阿拉伯,多半與沙漠連結,但此書寫的是阿拉伯環境下的大沼澤,在兩河流域交會處的沖積平原,水鄉澤國,人們住在船上,以蘆葦建屋,到處都是花草與鳥獸。詹宏志說,看到這樣的環境,就能明白爲何幾大宗教皆起源於阿拉伯半島附近,「如果只有沙漠,人們很難想像伊甸園的景象。」
雖非無人之境,那麼多旅行者經過,卻少有人寫過,因位於伊拉克境內,海珊當政期間曾試圖抽乾溼地,雖未成功,但當地文化可能已破壞,因此本書成爲重要的紀錄。
沼地阿拉伯人(The Marsh Arab, 1964)/Wilfred Thesiger,1910-2003。記者袁世珮/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