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都中心邀新加坡學者來臺 分享公宅都更推動經驗

住都中心邀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院士餘熙明來臺,分享公共住宅以及都更推動經驗,包括成立建屋發展局,處理貧民區與住宅短缺問題,並透過法規大幅提升國有地比例,纔有充分土地興建組屋。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透過新聞稿表示,住都中心主辦「臺新兩地社宅及都更現況交流」系列講座22日到24日登場,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院士餘熙明來臺,就新加坡公共住宅及都更推動經驗進行分享與交流。

住都中心說明,首場講座由余熙明介紹新加坡公共住宅政策發展,說明新加坡如何在短短60年間,打造出成功的公共住宅體系,興建超過100萬戶「組屋」,提供新加坡80%的人口居住;近年的新供給量也提升到每年2萬5000戶,希望保障更多有居住需求的民衆取得住宅。

餘熙明指出,缺乏可負擔的住宅是各國都在面對的問題,而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仰賴強而有力的政策法規支持,其中一個關鍵,是在1960年就成立的「建屋發展局」(HDB),讓政府有專責單位處理當時的貧民區及住宅短缺問題。

餘熙明解釋,另一關鍵則是透過「土地徵用法」等專門法規,國有土地比例已大幅提升到9成,讓HDB有充分的土地得以全面興建組屋。

新加坡與臺灣同樣面臨出生率下降、高齡人口比率上升的高齡社會挑戰,餘熙明表示,HDB近年推動的各式高齡長者友善居住方案,例如以「EASE住宅改造計劃」補助高齡家戶在組屋內加裝扶手、出入口坡道和地磚防滑處理等設施。

餘熙明提到,又如興建專門提供給長者的「社區照護公寓」,在友善的居住環境中整合照護服務,支持長者在社區中「活躍老化」。

住都中心強調,新加坡發展組屋已有超過60年曆史,臺灣全面推動社宅至今雖只約10年,但正如火如荼發展,盼透過交流交換公共住宅在興辦、管理上經驗,也針對高齡化、氣候變遷及永續使用等關鍵議題進行討論,提早因應未來社會的變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