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臺灣新定位:全球智慧供應鏈中心
大陸現在推工業互聯網,連結所有制造平臺;臺灣若能打造全球智慧供應鏈,將可以更上一層樓,連結世界。圖/pixabay
臺積電股價創新高,市值擠進全球前10名,也將臺股推上歷史高峰,聯發科跟着成爲臺股市值第二名。
川普雖然全力抵制華爲和中國,但反而間接導致大陸發憤圖強,不僅美國中概股陸續迴歸中港資本市場,A股也增加了新多科技新貴,包括萬衆期待的中芯集成電路和寒武紀。但即使如此,華爲在短期內,還是因爲川普政策受到重創,特別在半導體領域,技術嚴重落後,不是短期可以解決。5G領域還好,華爲技術遙遙領先,但是丟掉了英國等大訂單。
習近平最近在演講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內循環」,隱含的意義就是大陸經濟體系未來需自成一格,從技術、製造到市場,形成一個完整生態圈,擺脫對世界的依賴,特別是美國。大陸未來推動經濟成長的引擎,來自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特別是AI與5G,這對臺灣將有深遠的影響。
30年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有一個特色,就是「兩頭在外」,代表資源(技術)和市場均不在國內,事實上連資金(資本市場)也在外。但這幾年情況完全反轉,大陸變成全球最大內需市場,「出口轉內銷」,形成「國內大循環」,未來再演變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這將是大陸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如果兩岸關係走下坡,對臺灣來說會是「短多長空」。
中國大陸的5G,至少領先歐美競爭對手3~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力推「新基建」,強調雲端基礎建設,騰訊宣佈未來要投資人民幣5,000億元,阿里雲已是世界第三,也部署2,000億的投資計劃。以往大陸的新經濟,着重軟的層面,像阿里與美團,創新很多商業化應用,結合AI和大數據;但現在由於受到美國刺激,開始重視「硬」實力,中芯和寒武紀先後在A股成功上市,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大陸有沒有可能成功打造內循環生態系?絕對有可能。
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5G、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已形成規模經濟。搭配AI、大數據和各種ICT裝置設備,創造許多應用及商業模式。大陸因爲中央集權,所以不論人臉辨識、個人數據和主權數字貨幣,都可用政策強力推行,因此不論AI或5G的發展進展,均比歐美更快,雙方差距逐漸縮小。半導體大陸落後臺灣甚多,但未來全力追趕,再加上內循環刺激,有可能擠進前三強。
中美大戰的結果,是雙方經濟供應鏈完全脫鉤,未來以美國爲主的西方國家,和以中國大陸爲主的東方國家,會形成兩套生態系。臺灣位於地緣政治家必爭之地,在香港日趨沒落的情況下,重新思考戰略定位正是時候。
1994年,當時政府計劃打造臺灣爲亞洲營運中心,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和媒體中心等六大中心。以今天情勢來看,海空運不可能,金融也不可能,最近全球金融城市排名,臺北市甚至由34名掉到75名。另外,電信與媒體中心也不現實,唯獨製造,在全球供應鏈脫鉤下,有新的契機。
未來中國不再是唯一的世界工廠、全球製造基地將會分爲5大塊:中國大陸、印度、東南亞、美國和歐盟。但值得注意的是,這5個地區都不能成爲「中心」。臺灣鄰近中、印、東協,有傳統制造優勢,加上ICT實力,有機會成爲「智慧供應鏈中心」。
智慧供應鏈不同於智慧製造,關鍵字是「連結」與「供應鏈」,而非製造,更不是富士康在大陸引進數十萬勞工的傳統低階生產模式,而是運用雲端、AI、大數據和物聯網,將全球製造資源串接起來,以臺灣爲管理協調中心,運籌帷幄,成爲全球製造的大腦。
大陸現在推工業互聯網,連結所有制造平臺;臺灣若能打造全球智慧供應鏈,將可以更上一層樓,連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