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專業的醫學生涯—中研院魏福全院士(上)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

院長跟隨羅慧夫榮譽院長由馬偕醫院來到長庚(1977年),在早期長庚整形外科正要發展的時候,到多倫多進修(1979-1981年)。有一天魏院長的老師Monketlow問魏院長要學什麼,魏院長因前一晚看了一個斷指再植的顯微手術,隨性回答”microsurgery”,接着開啓了魏院長顯微重建手術的一生。由於追求完美的要求,於是一個偶然的選擇,成就顯微手術的一代宗師。三十年前的臺灣工業以家庭工廠爲主,工業安全制度未完備,層出不窮的工業傷害造成許多手部壓碎傷或截肢傷患。於是魏院長應用國外所學的顯微手術,進行了各種斷指顯微再植、斷臂顯微再植、上下肢外傷或先天畸形的顯微重建手術。手指拇指的截肢導致手功能的殘障,魏院長於是潛心鑽研各種大腳趾塑形大腳趾、第二腳趾、並形第二三腳趾、部分腳趾、趾球皮瓣等十幾種腳趾移植,並從事腳趾運動功能及知覺神經學研究,腳趾摘取後腳步態功能分析。發表最困難的四指或五指全失分類及腳趾移植的理想重建方式,撰寫約七十篇文章,成爲全世界顯微重建醫師欲進行腳趾移植前需完全拜讀的文章,魏院長的腳趾移植論着被奉爲圭臬。也據此於2006年獲美國顯微重建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的最高榮譽獎Harry Buncke Lecture,此被視爲顯微重建領域諾貝爾獎。有鑑於口腔患者逐漸增加,傳統的前胸肩膀的皮瓣轉移的缺點與限制,於是建立由耳鼻喉科頭頸部腫瘤團隊進行癌症篩檢及徹底的腫瘤切除,而由整形外科顯微手術團隊做口腔黏膜、上下齶骨顏面缺損的遠處遊離瓣顯微重建。探討大腿外側穿透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的動靜脈徑路的解剖與摘取方式,成功地完成長庚顯微重建團隊的結果及功能分析,積極參與國際穿透支皮瓣醫學會,將大腿外側穿透支皮瓣變成不僅是頭頸部重建,且是肢體軀幹和身體各處重建的主流,並發展出數種穿透支皮瓣,如free style flap,於是改變原本顯微重建的生態。繼1986年遠赴瑞士進行的大體老師解剖之小腿腓骨皮瓣實驗證實腓骨皮瓣的血行區域與腓骨特質,將腓骨皮瓣推廣成爲上下齶骨缺損重建的首選,嘉惠世界無數的患者。並進而與牙科合作,篩選符合適應症的患者於移植的腓骨上植牙,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由於在腳趾移植、穿透支皮瓣和腓骨皮瓣的卓越貢獻,開創整形外科更寬闊的重建領域而造福世人,於是2006年被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lastic Surgery)推舉爲整形外科歷史四百年來最有創意的二十位醫師,且是唯一的亞洲人。而當時只有六位還在世,也只有魏院長仍正活躍地研究與手術,於是被整形外科贊稱爲活的傳奇(Live legend)。今年又獲得2012年整形外科臨牀研究基金會傑出成就獎(Plastic Surgery Foundation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linical Research)。此獎開始於2008年,魏院士在第五屆獲獎,爲第一個非美國人獲獎。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