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施策提升畜牧業競爭力

畜牧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其發展事關居民的“肉盤子”“奶罐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從家庭副業逐步成長爲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來畜牧業遭遇不小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需攻堅克難。

供需矛盾加大

今年上半年,除生豬市場明顯改善外,其他畜產品市場依然低迷。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在市場調節和產能控制共同作用下,生豬價格回升,生豬養殖業迴歸正常盈利狀態。雞肉和雞蛋市場價格略有下滑,但影響相對較小。其他畜產品市場價格則不容樂觀。比如,7月羊肉市場批發價格已下降至59.02元/公斤,同比下降7.58%,累計下跌幅度近27%。肉牛和奶牛市場價格也顯著下滑,上半年牛肉及生鮮乳價格分別下降12.1%和12.5%;截至8月第3周,全國牛肉平均價格爲68.43元/公斤,同比下跌16.5%。一些養殖戶陷入“賣了賠錢,不賣壓欄更賠”的兩難困境。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增加疊加需求走弱,供求關係階段性失衡。2023年,中國畜產品進口量1282.2萬噸,進口額達451.9億美元,其中肉類及製品佔一半以上。與此相比,出口則呈現出緩慢增長且偶有下降趨勢,在國內價格顯著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情況下,進口肉類增多直接影響了國內市場的價格體系。

以肉牛產業爲例,2023年我國牛肉總產量753萬噸,加上進口的270多萬噸,總量超過1000萬噸。此外,隨着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合作不斷強化,部分貿易政策逐漸放寬。比如,2024年阿根廷全面放開了對牛肉出口的限制,對華髮貨量激增,使得5月牛肉到港量較往期增加22%。這導致在需求不旺的背景下供給呈現相對過剩的局面。

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4》,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肉類消費增長放緩且趨於穩定,當進一步突破2萬美元時,食物消費結構中肉類和油脂類食物的人均消費量反而出現下降。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均GDP爲1.26萬美元,說明居民未來的肉類消費難以大幅度增長,從需求端解決過剩供給效果有限。

亟待節本增效

畜牧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水平,不僅看供給保障,還要看產業素質和抗風險能力。供給保障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而產業素質和抗風險能力則是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我國畜牧業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主產國。全球10個主要畜牧生產國中,中國肉豬產業單產排在第8位,生產技術水平只有德國的61%,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雖然肉牛和肉羊產業單產在其中分別排第3位和第2位,但生產技術與領先國家仍存在20%至25%的差距,生產效率有待提升。

飼料轉化率不高導致我國畜牧生產缺乏成本優勢。當前,我國反芻動物的飼料轉化率比發達國家要低10多個百分點,飼料配方的“國內玉米—豆粕型單一飼糧”結構已無法滿足當前營養需求,且成本較高,因此,技術進步成爲畜牧業節本增效的主要因素。

加強品牌建設

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品質和安全的挑戰。

隨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在對畜產品的口感、營養價值等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的同時,對綠色有機畜產品等也有了更多期待。然而,當前畜牧業在品質監管、品牌建設等制度創設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不斷改進以適應市場需求。

一方面,傳統的小規模家庭養殖模式普遍存在,這些模式在管理、疫病防控、飼料使用等方面還存在不夠科學的問題,影響畜產品的安全和品質。當前,畜產品賣價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生產單一、同質化產品的小養殖戶沒有固定銷售渠道,面對過度壓價沒有議價能力。與簡單屠宰後的鮮肉和冷凍肉相比,經加工包裝後,分級較高、品質較好的肉類產品價格波動不大。

另一方面,由於對品牌建設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不夠,尤其是對品牌的主體打造、培育路徑以及利益聯結模式等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導致一些地方畜牧品牌建設成效不明顯。部分地區企業主體不願意使用區域公用品牌,制約了畜牧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畜牧品牌產品品質問題值得關注。據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農產品消費評價數據,各大電商平臺畜禽類區域品牌的消費差評率偏高,主要聚焦在產品不新鮮、口感不好、切割不標準、品質不穩定等方面。

提升競爭能力

由於畜牧業生產需要大量資源消耗和環境排放,畜牧業養殖脫困壓力仍舊很大,其生產力提升將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像我國這樣水土資源緊缺的國家,畜牧業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以生產效率提高爲基礎,解決深層次的產業問題,把握好“增科技”和“強產鏈”這兩個重要着力點,綜合施策多方發力。

增強科技投入,提升畜牧業競爭力。首先,加強種業攻關,降低畜種和飼草料對外依存度,發展特色品種養殖,推廣適合當地氣候和環境的優良品種,提高畜產品品質和產量。同時,提高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能力,通過優化養殖技術、提高飼料轉化率、增強防疫水平等手段降低生產成本。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爲動力,推進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相融合、畜禽養殖機械化與信息化相融合、設施裝備配置與養殖場建設相適應,着力補短板、強弱項、提單產。

強化畜牧業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保障多方效益,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以龍頭企業爲引領,實現分散養殖戶抱團推動產業鏈拓展,提高市場效益。激勵大型企業發揮養殖技術、育種技術、飼料配方、設施設備等方面優勢,實行從養殖到屠宰、加工、配送,再到銷售的全方位經營模式。政府加大對企業特色、綠色、有機畜產品研發的政策支持,鼓勵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同時,發揮政府儲備收購環節對供給過剩的緩衝功能,平抑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影響。

(作者李 軍 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