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聾人 大家一起學手語

去年獲得奧斯卡獎英國實境短片《沉默的孩子》,呈現出聾小孩莉比在聽人世界的格格不入。劇中莉比與家人餐桌上吃飯,因爲聽不見,她茫然看着每個人的嘴巴快速移動,完全無法理解大家在說什麼。

臺灣國際聾人電影執行長牛暄文也心有慼慼焉,「就像以前國高中時,同學們因爲我聽不到,都是討論完才告訴我結果,但後來想想,這樣根本不是一起討論,因爲我無法當下提出我的想法。」

牛暄文表示,「這部電影厲害的是呈現出聾人在聽人社會的孤獨感。以我自己而言,高中時,我是全校唯一一個聽障學生,我說的話,同學聽不習慣也聽不懂,就漸漸跟我保持距離。我曾經覺得很疏離、很孤獨,不喜歡去學校。」

牛暄文表示,他後來到美國,就讀世界知名的聾人學校「高立德大學」,學到美國手語之後,才終於瞭解手語的美好,體會到真正被世界接納的感動,「臺灣的情況,往往是聽人希望聾人配合聽人,用力聽、努力讀脣。但在美國,很多人發現我是聾人之後,就會改用手語或紙筆跟我溝通,其實就是尊重。」

牛暄文認爲,對聾人而言,無論是學手語或學口語都好,重點是有得選擇,「臺灣很多家長會希望聾小孩選口語,禁止學手語。但以過來人經驗來說,學口語很辛苦,一點都不快樂。去年底《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臺灣手語也納入國家語言,我建議家長把手語納入考量,甚至和孩子一起學手語。」

牛暄文表示,很多聾人都曾分享過類似經驗:如果口語學不來,爲何不能學手語呢?「像梅西爸爸就說,無論梅西想要學手語還是口語,他都沒有意見,只要能梅西快快樂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