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考不考?

新石

最近會考的作文吵得沸沸揚揚,有些人以爲要考纔有鑑別度!有些人以爲讓文字創作考試作文分開,連一些文壇大老都跳出來講話了!說什麼八股文重現江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曾談到一個叫「賈奉雉」的讀書人,他的才名雖高,但是在科舉考場上屢試不中,一個姓郎秀才看出端倪,跟他講了箇中玄機,告訴他:「如果閱卷的官員都是寫這種你「看不下去」的八股文章考上功名的話,你認爲你所寫的文章他們會不會欣賞?」

這種感受我從小到大一直深刻體會,從最早小學階段「政治正確」的作文,每次結尾都要「想到大陸上苦難的同胞」,連寫個「郊遊」都要這樣收尾,這不是很荒謬的事嗎?難得改換一種結尾說「希望春天永遠存在」,老師評語居然是「不切實際」,一種既定的框架套了上去,作文和創作就分了兩邊了。

作文本來是訓練語文運用邏輯思考、表情達意的一種方法,有沒有一種範本標準答案,其實並沒有,因爲每個人用的方法不同卻顯現了各自的獨特風格,這當然是在文字表達嫺熟的情況下。

從作文衍伸到文章來思考,文章是一個人思考的濃縮精粹,摻雜了個人邏輯思考、概念編排和看世界角度和方式,好的文章大多淺顯易懂,但令人回味再三,順着這樣不流於陳腔爛調,而且清晰明白的作者思路去走,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自然提升,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一直起不來,第一個要思考的是,課文中所選擇的文章夠不夠優質經典?能不能勾起人學習的興趣?增廣思考角度,讓人有如夢初醒、更上層樓的感受,還是隻是一些文字敘述、看過即忘?

課文裡的文章常是片斷,可是真正的閱讀卻是要完整!爲什麼不能一個學期就上一本或一套書,不是「金庸」的系列小說,不然就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創作,再不然就是「艾科卡」的「反敗爲勝」,或是「松下幸之助」的人生傳記,學習需要個人的興趣加上完整的經驗,這兩者沒有合而爲一,整個作文的教學只靠大量的閱讀是不足的。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沈浸培養,除了有好的精準眼光來選擇好書以外,擺脫掉一些時間進程所造成的壓力,讓語文能力在好的作者的導引影響下慢慢成長,最後達到一種境界

那到底作文考不考?我記得民國初年有一個考生數學鴨蛋,但是作文滿百,結果讓當年的北大破格錄取,這個考生叫羅家倫,後來五四運動關鍵人物,寫過「新人生觀」,也是一個教育和歷史學家,至於破格錄取他的這位教授叫胡適校長蔡元培,都是那個時代的一時之選,所以你若問我作文考或不考,我會說:「唯有英雄能識英雄!」

●作者新石,宜蘭,國小教師。簡介表示,這個世界應該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過文字寫出來,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閒居偶得的一點小小觀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這個世界就會慢 慢改變,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變世界,至於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想像浪漫的讀書人,似乎是嬉笑怒罵,卻是虎嘯龍吟,如果以詩來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畝間、前塵往事在眼前、風流瀟灑不敢問、特立獨行一片天!」。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