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保險資管業務格局生變 “對私”產品低調亮相
(原標題:2萬億保險資管業務格局生變 “對私”產品低調亮相)
保險資管公司正在嘗試對接高淨值個人客戶,逐步拉開從to B到to“B+C”的帷幕。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某股份制銀行私行代銷的一家保險資管公司定位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的產品,近日募集完畢。近2個月來,市場上已分批亮相同類產品。
目前,保險資管公司面向個人客戶的產品,僅限於“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這一業務。截至6月末,行業內的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規模約2萬億。
設百萬元起投門檻
一些保險資管公司定位面向個人高淨值客戶的產品近期在上述股份行私行銷售。該行私行客戶超過4.7萬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6600億元,規模和市場佔有率在市場居前列。
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上述保險資管公司的這款面向高淨值個人客戶的產品,爲“固收+”產品,起投門檻爲100萬元,產品一年封閉期。從起投門檻上看,是四類保險資管產品中的最高檔。
保險資管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爲四類產品:1、固定收益類產品,即投向的債權資產佔比不低於80%;2、權益類產品,即投向的權益資產佔比不低於80%;3、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即投向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佔比不低於80%;4、混合類產品,即不屬於前三類的。
其中,固收類產品的起投金額最低,爲30萬元;混合類產品的起投金額不低於40萬元;權益類產品、單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起投金額都不低於100萬元。保險資管產品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接受單個合格投資者委託資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資管新規實施後,今年保險資管“1+3”細則也相繼落地,即1個母辦法《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於5月1日時實施, 3種不同保險資管業務各自實施細則自9月11日發佈起實施。
這些新規出臺後,保險資管業務仍爲私募性質,不過產品在客羣上有了突破。以前只面向機構客戶的保險資管公司,也能與其他資管業態一樣,可以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發售產品。
不過,保險資管公司面向個人客戶的產品,僅限於“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這一業務,股權計劃、債權計劃目前還不允許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
所謂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在產品形態上接近於公募基金,但屬於私募性質。主要投向存款、債券、股票、公募基金以及保險資管產品、ABS、保險私募基金等資產,即對這些資產組合投資。
截至6月末,行業的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規模約2萬億元,資金全部來自保險機構、銀行等機構投資者。
募集規模超5億
記者瞭解到,本次上述保險資管公司個人客戶產品募集資金規模爲5億多元,購買的合格投資者人數達到了集合資管產品的200人上限。
在一位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看來,募集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0人上限的限制,因此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的保險資管產品業務要做大規模,需要增加發行數量。
有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這一產品的投資者需滿足“合格投資者”條件,在2年以上投資經驗的同時,還需有一定財務實力,可以有三種形式證明財力:一是在銀行總資產超過500萬元,二是淨資產300萬元(需徵信報告),三是最近3年年收入不低於40萬元,需要投資者工作單位開具工資證明並加蓋公章。
同時,達到上述這些條件後,由於保險資管產品的風險等級往往爲R3(中等風險)或者R4(中高風險),因而購買產品還需經過投資者風險偏好等級評定,達到相應的要求。
以穩起步
保險資管產品收益情況,較受投資者關注。從上述保險資管完成募集的產品看,據銀行理財經理介紹,參考的基準收益爲5.3%。而在一衆銀行理財預期收益4%、5年期保險理財產品4.5%+的銀行渠道中,這一收益率並不十分有吸引力。
不過,5.3%只是參考基準,產品正式運作之後的真正收益還未可知,一年後才能見分曉。不過,從這一“業績基準”上,仍能看出保險資管發展高淨值個人客戶業務的思路。
據悉,通過這款“固收+”的產品,希望提供長期穩定的正收益,個人客戶可以把它當成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
對於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產品策略,一家保險資管公司總經理今年5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個人客戶產品策略要考慮契合公司長期資金管理優勢,滿足正收益、波動小、業績排名靠前的三個要求。
“我們希望,至少初期營銷高淨值客戶,能給客戶投資收益率有較好吸引力且波動率不是很大的產品。”他當時說。
具體可能是什麼樣的產品呢?他以該公司管理的一個單一賬戶舉例:100多億的組合資金,一個3年考覈期內總回報超過22%,年化超7%,中間回撤非常小,這是一個股債混合、固收爲主的配置。“將優先向個人客戶推出類似這樣的產品,複製這方面成功經驗。”他說,還沒有打算推純股票、波動率高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