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毫升能賣1000元,“防曬”這門生意水有多深?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卿照(ID:qingzhaomeizhuang),作者:李偏偏,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928年,全世界第一支含化學防曬劑的防曬霜誕生。1933年,全球第一款商業化的防曬霜問世。2023年,中國防曬化妝品市場規模接近150億元。
防曬這門生意的水位,遠比我們想象深得多——美妝大牌們,已經將防曬的故事講到了防曬之外。
爲了搶佔消費者心智,各類化學或物理防曬產品,不斷提出的SPF值、PA值、阻隔波段、透氣性等複雜概念,讓普通公衆摸不着頭腦。
本着消除模糊的目的,我們通過對防曬產品前世今生、科技數據背後含義的解析,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防曬生意,有怎樣的底層邏輯?
高價防曬,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防曬產品,究竟應該如何選擇?
人類的防曬知識,像一本越讀越厚的書,總體來看,人們對防曬知識的認知可以分爲:完全模糊、逐漸清晰、再次模糊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模糊防曬時期
人類的防曬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煙燻妝、繁冗頭飾和自制防曬秘方是古埃及人的防曬三件套。
古埃及人眼影的主要成分是銅或石墨,長期生活在沙漠中的古埃及人認爲,在眼皮上塗上厚厚的眼影,可以幫他們抵禦風沙和刺眼的陽光;複雜的假髮與奢華的頭飾則對陽光起到直接隔離的作用。此外,古埃及人將米糠、茉莉花、羽扇豆作爲原料,一方解石作爲粘合劑塗抹在皮膚上,以防止曬傷。
重要的是,這些存留於莎草紙卷軸和墓寢牆上的“防曬秘方”在如今被證實有一定科學性:米糠富含維生素,有抗氧化作用,可抵抗紫外線的傷害;而羽扇豆的主要成分小分子穀氨酸肽,則是加強皮膚韌性的天然屏障。
不過,這一階段人類的防曬作用主要爲隔離陽光的熱度灼傷,此階段的發展主要憑藉想象的模糊摸索,所謂防曬配方被證實有科學性也是後話。
第二階段:科學防曬時代
臨近二十世紀,人類才真的在認知上將紫外線與陽光區分開來。隨着對紫外線的認知愈來愈全面,在政策的清晰界定與引導下,人們的防曬手段也愈來愈科學,各品牌陸續推出防曬產品。
第三階段:防曬焦慮階段
然而,光老化的概念講了55年,本該清晰的防曬知識,卻越來越模糊了。
防曬產品的描述也越來越魔幻,爲了獲得市場份額,防曬產品的數值一路飆升,PA+增長到PA+++,SPF值也從15提升至100,UFP值從40漲到2000。
同時,防曬霜的價格也一路走高,花王旗下高端品牌SENSAI防曬霜價格1200元/40ml,蘭蔻菁純防曬霜980元/30ml,法爾曼的高倍防曬1750元/30ml……
另一邊是近年來火熱的防曬服市場,通過添加所謂的“黑科技”將原紗價格賣出綢緞價:代表企業蕉下毛利率觸及60%,一度衝擊資本市場謀求上市,隨着招股書數據的披露,卻被眼見的網友發現強調科技屬性的蕉下,主要專利還是在外觀設計領域。
一路高歌的防曬指標與數值,究竟是科技進步下的消費者福祉,還是營銷手段的包裝?
前文我們提到,由於認清了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影響,所以一般我們提起防曬都是指隔離日光中的紫外線(UV,Ultraviole)。
紫外線的波長範圍爲10納米到400納米,日光通過大氣層,一部分紫外線無法穿透大氣層,因而其波長範圍變爲200~400nm;日光繼續照射通過臭氧層,短波紫外線再次被阻擋。因此,防曬實際隔離的是長波(UVA)和中波(UVB)紫外線。
根據防曬原理的不同,防曬可以分爲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主要防曬指標分別爲UPF、SPF及PA。
1. 物理防曬:指的是通過遮陽帽、遮陽傘、防曬口罩、防曬衣等我們肉眼可見的物理遮擋,以及物理防曬劑/無機防曬劑(主要成分爲氧化鋅、二氧化鈦),來反射或散射紫外線來減少其對皮膚的傷害。其中,物理遮擋的核心指標就是紫外線防護指數——UPF(物理防曬劑防曬指標與化學防曬相同,在下文展開)。
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數值倒數是紫外線透過率,比如UPF值爲50,就說明有1/50的紫外線可以穿透織物,以此類推。根據國家質檢總局頒佈的《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UPF>40+,且UVA<5%的纔可以被稱作是防紫外線產品。
理論上UPF值越高,說明紫外線防護效果越好。不過,目前國家質監局評定標準中,只有兩種規格:當40 50時,標爲UPF50+。
事實上,當紫外線透過率低於1/50(UPF≈50)時,紫外線對人體的損傷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因此,部分打着UPF1000的貴价防曬服,幾乎可以認同爲消費者不需要,但價格需要的無效高科技產品。
2. 化學防曬/有機防曬劑:通過吸收紫外線,將其轉化成其他能量釋放以消解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在化學防曬劑中,不同成分作用於不同波段紫外線:
通常UVA防曬劑有二苯酮類、二苯甲酰甲烷類化合物、阿伏苯宗等,其中阿伏苯宗目前業界認爲性能最高的UVA防曬劑之一,我國的科思股份就以這一成分成爲國際大廠的主要防曬劑供應商;而常用的UVB防曬劑有樟腦衍生物、肉桂酸酯類、水楊酸之類化合物等。
化學防曬劑主要以延長皮膚曬黑、曬傷時間爲衡量標準,同時通過抵擋UVA和UVB進一步細分爲PA值和SPF值。
PA值(Protection Grade of UVA):表示足量塗抹產品的情況下,持續性產生黑色素沉澱所需的時間比值。我國法規要求PA標識範圍爲PA+至PA++++。其中,PA+代表有效,可延緩2~4倍曬黑的時間;PA++代表相當有效,可延緩4~8倍;PA+++可延緩8~15倍,PA++++可延緩大於等於16倍。
SPF值(Sun Protection factor):最小紅斑量(使用防曬化妝品防護皮膚)/最小紅斑量(未防護皮膚),通俗地講,SPF指的是皮膚在日曬下安全時間的延長倍數,比如SPF30意味着原本暴曬15分鐘就會發紅的皮膚,足量塗抹防曬產品後日曬450分鐘纔會發紅,安全時間延長30倍。
瞭解完物理防曬指數,你會發現,同類別防曬產品的防曬性能差異其實並不大:
往淺了講,各產品的防曬能力波動區間並不大。UPF40與UPF50的差距爲是否能多隔離千分之五的紫外線,PA值與SPF值等依賴多種不同防曬成分的堆疊與配合,而多數防曬霜建議補塗的時間都在2小時左右;
往深了講,由於防曬產品的特殊性,各個國家/地區對此監管較爲嚴格,批准上市的防曬成分十分有限。美國FDA批准上市的防曬劑有16種;歐盟將防曬劑作爲正常化妝品監管,批准上市的防曬劑有29種;我國將其認定爲特殊化妝品,批准上市的防曬劑有27種。
因此,可預期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防曬產品之間的性能差異不會很大。
既然防曬成分的基底是確定的,那總要找到能講出溢出價值的領域,而美妝大牌們,將防曬的故事講到了防曬之外。
一方面是膚感,比如物理防曬霜的原理在於需要物理顆粒幫助反射紫外線,此外防曬霜中還包括一些基礎護膚的水、油,爲了將以上成分粘合在一起,許多物理防曬霜會加入大量的乳化劑,難免會出現膚感油膩的問題。比如某品牌防曬講的就是超微囊技術代替乳化劑,進而讓防曬霜質地清爽。
另一方面是附加價值,在防曬霜中加入各類精華等提出養膚理念。比如某品牌防曬就被稱爲一支防曬、半管精華,其防曬霜中加入了珍珠精華、茶氨酸精華、紫蘇精華等維穩或抗氧的成分。
不過,以上概念就是見仁見智了。畢竟,防曬的三個主要目的——“防曬黑、防曬傷、防曬老”中,並不包含以上附加需求。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卿照(ID:qingzhaomeizhuang),作者:李偏偏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