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一個,人工耳蝸憑啥那麼貴?
難以置信!一個小小的人工耳蝸,竟然要30多萬!
而且大部分都是國外進口的。
沒辦法,再貴你也要買。
正所謂“十聾九啞”,如果聽不見外界的聲音,那也學不會說話。
那麼,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爲何這麼貴?
我們的耳朵之所以能聽到聲音,是因爲其獨特的構造。
人耳分爲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能夠摸到的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
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
特別是關鍵結構的耳蝸,其形似蝸牛殼,是一箇中空的螺旋形骨管。
它的作用是把傳入內耳的機械性聲音的振動信號,轉化成聽神經生物電信號,最後再傳給大腦。
而爲了讓耳聾患者也能聽到聲音,人工耳蝸便誕生了。
從原理上來講,它是通過模仿人耳功能而設計的一種特殊聲電轉化裝置。
但這種裝置,可不單單只是磁吸在耳背上的那個外掛機,還包括通過手術植入體內的那部分。
聲音首先通過外掛機被接收到,接着外掛機會將聲音進行編碼處理,轉化爲可以通過電極刺激耳蝸的電子信號,並傳遞給體內的植入體。
然後,植入體的電極片會把這種信號傳遞到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並傳遞給大腦,最後大腦將其翻譯成所聽到的聲音。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東西,價格卻高到30萬人民幣,而且大部分都是國外進口的。
沒辦法,人工耳蝸的研發涉及到多種學科 。
比如電子電路、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等,需要這些領域的專家參與到整個研製中。
研發週期長,技術也需要不斷更新,這就使得人工耳蝸的研發成本居高不下。
說個數據,目前全球人工耳蝸市場幾乎被澳大利亞、美國和奧地利三大國外巨頭壟斷。
難道這玩意我們造不出來嗎?
先說答案,造肯定能造的出來,但質量跟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國產人工耳蝸有諾爾康、力聲特和愛益聲三個品牌。
他們的產品打破了“洋耳蝸”一統天下的壟斷局面,價格也僅有進口產品的1/4到1/3,但在某些方面還要不斷優化。
要知道,人工耳蝸可是一個高度精密的醫療設備。
如果外掛機壞了,還能寄去廠裡修理。但孩子十天半個月聽不到聲音,就會影響學習和生活。
可要是植入體內的芯片壞了,那可是要開刀的。
雖然不用開顱那麼誇張,只是皮下手術微創的那種,但孩子遭罪,大人也苦。總不能壞一次就開一次刀吧?
所以,即使價格再貴,用戶也會選擇質量和穩定性更好的國外產品。
那有人就說,不是有便宜的助聽器嗎,爲啥還要搞這麼貴的人工耳蝸?
要說明的是,這兩者的功能根本不一樣。
助聽器再先進,也是通過物理方式放大聲音,使聲音能夠更清楚地傳入耳朵內,對於有殘餘聽力的人是有用的。
如果沒有殘餘聽力,再怎麼放大聲音也是零,所以需要耳蝸通過植入體流入電脈衝信號來刺激聽神經。
也就是說,助聽器適合於輕度至中度聽力損失的患者,而人工耳蝸適合於極重度的聽力障礙者。
但不管怎麼說,人工耳蝸的發明,讓廣大耳聾患者打開了新的聽覺世界,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是劃時代的高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