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比如,你對佛這個東西的看法~

當然,這也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去學佛法,你只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形式就可以。

心理學的東西,有很多隻是當代的一種敘述語言與方式,它們的思想內核,是早就存在的。

當你經歷多了,就會習慣不再對事物抱着某種絕對的態度——比如說一個傻逼,其實他的各種行爲,也都具有許多合理性——你仍舊傾向於你的一些選擇與習慣,但是你同時也可以理解,那些與你做法相反的人。當你能夠理解每個人的處境與困難,那麼你就更容易不被情緒所影響,很多時候,別人並不是故意要針對你,而是因爲他處在某種困境,或者陷在某種情緒中。反過來,如果別人也能理解你的情況,那麼你們相處就會更和諧。

而念頭,正是來自宇宙的指令。

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宇宙的訊息、指令。有時候,人一receive到指令,就馬不停蹄地奔走,被各種念頭、覺受支配、驅馳;有時候,在receive之後,會有一個“決定”是否要accept的過程,莎士比亞——“to be or not to be?”——糾結,或者說“糾結指令”;有時候,人對一切指令,一切念頭,恆持一種不care的心態,他可以掃除一切情緒,拒不受命,“並將爲空”,也會乖乖地服從,甘心臣服“飢來吃飯困來眠”——他知道,他徹底被驅馳着,然而,他又有完全自由的選擇權,雖然這種“選擇”,也可以說是驅馳的結果,所謂註定,只是一切,都不要緊。

這三種情況,被稱爲: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驅馳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聖知驅馳(看山不是山),看着百姓被驅馳而不自知(看山是山)

凡聖皆忘,管他媽的驅馳不驅馳,就這樣(看山還是山),驅馳與自主,束縛和自由,雙泯於心,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