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診斷工具擬納健保 年底完成效益評估

數位醫療是促成健康臺灣關鍵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去年起給付人工智慧(AI)輔助,AI診斷工具正在評估效益,討論納入健保暫時性支付可行性,預計今年底完成評估。

石崇良今天出席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針對「健康臺灣」議題介紹推動全人健康照護策略,他說,健保署去年首次給付AI輔助工具,主要用於手術麻醉高風險病人,維持血壓穩定,減少術後併發症風險。

隨着數位醫療時代來臨,石崇良說,AI診斷工具納入健保是下一步,如輔助判讀電腦斷層造影顱內出血等,正在進行成本效益評估,以利作爲未來數位醫療給付參考,預計底完成相關評估,「也許就會進入給付。」

另外,醫療科技進步,新療法產品不斷問世,納入健保給付前,自費市場覈准程序繁瑣,過去自費醫療器材待審查,須由各醫療機構遞件當地衛生局,各縣市衛生單位各別審查。健保署研擬建立自費醫療收費平臺,優化爲單一平臺、單一窗口。

石崇良表示,未來由健保署提供統一格式文件,待審查自費醫療器材文件皆由健保署協助收集,全臺22縣市聯合審查機制,加速覈定程序,新興醫療產品只要有任一縣市覈准,其他縣市可參考,無須重新走程序,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試辦。

鼓勵國產新藥生產,避免缺藥問題不斷髮生,健保署提出多項誘因,包含使用國內生產原料製造的藥品、安全性臨牀試驗獲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且刊載於仿單的國內製造藥品,或向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爲P4專利聲明,且獲准核發藥證的學名藥,未來價格將加算10%。

石崇良說,針對衛福部食藥署公告必要藥品,同分組內有國內製造藥品,未超過3項者,屬於稀缺藥證,健保將保障藥價,當年度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不調整。「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預計將於今年底前完成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