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委聯合印發《意見》 讓康復醫學迸發出“大能量”

一例兒童斜視,或許被診斷爲需要手術,或許可以通過眼部肌肉康復訓練糾正回來;

一例習慣性脫臼,或許會被診斷爲需要手術,或許可以通過韌帶康復訓練改善;

一例中風患者,在進行溶栓或手術之後,無縫銜接的康復極有可能讓他行走如初……

“過去人們覺得康復是看護、照顧,沒什麼技術含量,現在慢慢認識到康復是一門科學。”6月20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康復做得好就能顯著減少後遺症,最直觀的是能大大減少人的痛苦,讓人活的有質量、有尊嚴。

康復醫學既然有這麼大的能量,健康中國建設必須進一步重視。近日,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到2022年,每10萬人口康復醫師達到6人、超過300萬的地級市至少設置1所二級及以上康復醫院

起步晚,在直追

“在ICU裡的患者,生命體徵剛平穩,就用專用的康復牀讓患者站立起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王小寧說,以前救治想着一件事――把人救活,現在還要多想一件事――激活抗重力肌羣、實現身體機能高效恢復,叫超早期康復。

國內的高水平醫療團隊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但在更廣泛的範圍內仍較落後、起步晚。一些頂級醫院的康復醫學科的康復醫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2004年纔開始。

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康復醫療研究起步較早,有着與各個醫學科學銜接、交叉的系統研究與實踐體系。”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教授董亞峰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例如接受神經外科手術之後,躺在牀上一週肌肉就開始萎縮了,需要康復,燒傷患者接受切痂手術之後,也需要特別的康復,才能更大程度恢復如初……

正因爲如此,8部委聯合發佈的《意見》中兩次提到了多學科交叉,要求逐步推進康復與臨牀多學科合作模式。可見,康復醫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要“瞄準前沿”,加強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最理想是能使康復醫學與其他各醫學學科達成無縫銜接,融入到整個醫療體系的考量之中,做到“貫穿全過程”。

人是核心,技術做策應

《意見》中提出的“推動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爲康復醫院”備受業內關注。

“讓一級、二級醫院承擔一部分後期的康復任務,與三甲醫院形成互補,從結構上來講是合理的。”王小寧說,由於康復的特點是時間長,如果集中到大醫院,牀位佔得非常厲害,通過這一轉型將部分患者分流到一、二級醫院,有助於現有資源的統籌利用。

醫院專項之外仍需要看到,康復醫學的人才培養是非常不足的。“以往一般醫科大學不太開這種專業,康復被認爲是護工、照護等技校專科學習的辦學領域,因此這方面的人才可以說是奇缺。”王小寧說。

因此,在《意見》中特別將人才培養作爲主要目標,提出到2022年建立一支數量合理、素質優良的康復醫療專業隊伍,要求從教育、培訓、儲備三方面加強人才能力建設。

現行的人才培養和培訓理念應有所創新,在培養內容上也應該更人文化細節化。”董亞峰認爲,無論是疾病康復還是老年康復,都要較長時間打交道,因此文化問題生活習慣問題要考慮在內,而包括褥瘡管理、大便管理等都是非常細節的問題,培訓也應有更強的針對性

遠程信息技術或許可以爲這門注重“傳幫帶”的學科帶來便利。

“大醫院的康復科有很專業的專家,可以採取幫扶帶的方式培養基層人才,通過遠程方式視頻指導,他可以像一個教官,遠程糾正康復動作標準不標準,這也將是一個趨勢。”王小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