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的創業家

林士清

創業風潮襲捲海峽兩岸,尤其透過創業理論的推陳出新,創業書籍蓬勃出版,年輕創業家跳出來引領風潮,創新與創業的投資錢潮不斷,各地商管學院大肆開設創新與創業課程,學生打打鬧鬧的創業社團組織不斷冒出,社會輿論關注創業議題,彷彿創業成爲一種新潮時尚、積極及被鼓勵的行爲,關於成功創業的故事案例、關係與資源等串連,一切可以套用千變萬化的商業模式馬雲的成功創業模式、李嘉誠教你如何存錢買房李開復成爲青年導師模範周杰倫的品牌創造與明星效應等,成功的創業都蘊藏一套相同的邏輯,失敗的創業背後有各自的成因,換言之,創業成爲一種經濟及管理上的顯學,但在中國大陸看創業,會發現許多社會學意涵

近年來走訪中國大陸,或許兩岸的經濟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差異,創業並不是一件想像中光鮮亮麗、或動機純正、或理想抱負的行爲,只是餬口飯吃的經濟行爲。很多有工作經驗但被迫下了崗位的工人、無奈離開農村到都市討生活的農民,畢了業還想留在大都市找尋機會年輕人,甚至是一羣女工集資開設清潔公司等,這一類型的創業模式佔了絕大多數,泰半從事製造加工零售業及一般服務業等。拜過去改革開放之初,這一類型的創業成爲平民致富的機會,只要肯做,站穩腳步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想辦法坐大。這一類型的創業通常稱爲「逼上粱山的創業家」,大家背後目的希冀是生存,苦幹實幹就是希望明天會更好,這和賈伯斯的驚天動地的創業事蹟,大不相同。

我認識的老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老莫年輕時從四川隨解放軍發動懲越戰爭,來到廣州落腳,從民工生涯開始,經過二三十年的奮鬥,成功經營一家成衣加工廠,在他的創業意識裡,當老闆是既定的目標,只是爲了擺脫低薪資、不看老闆臉色、方便加入共產黨、順利娶到媳婦的過程,當時成衣的內需市場很大,所以就和同鄉的朋友合資頂下成衣加工廠。老莫說拜讀過我的文章,極爲贊同大陸年輕人創業的渴望更甚臺灣青年,但他卻不覺得未來大陸青年的創業環境比過去更好,這涉及到兩種變化,一是大陸因一胎化的政策下,要家裡小皇帝出外吃苦創業的比重不高,二來環境在變化,在大陸想要一夜致富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大者恆大的態勢也很明顯,特權浮濫的社會經濟,對想白手起家的年輕人,終究不是好事

中國大陸有很多創業成功的案例,背後都可以找到一絲以權換錢,政商結合、跣足下海、子憑父貴的成分在,老莫的例子更顯得彌足珍貴,很符合臺灣過去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的年代,憑着勞力密集和技術加工,老闆和業務拿着零零七皮箱打江山的寫照,但現在臺灣卻因高等教育的擴張,導致以技職取向的人才大減,多數年輕人寧可選擇勞力密集的服務業,也不願從事技術密集的製造業工作,臺灣的老莫都跑去中國大陸發展。想當然爾,更多的年輕創業家,想成爲中國的賈伯斯,對老賈模式夢幻般的嚮往程度,更勝老莫模式,甚至鄙夷老莫的創業故事,不值得大書特書。但筆者想提醒的是,類似老莫這種的「逼上粱山的創業家」,在中國大陸內需經濟持續增長下,依然爲大宗,而且競爭激烈。職此,看看賈伯斯,多想想老莫,創業模式雖然不同,創業成功背後真正的關鍵,仍然背後的渴望!

●作者林士清,臺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