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堅博士:應推動自立支援模式
以啓動「華人自立支援照顧蝴蝶效應-我要回家」新論述,將於六月由本報系舉辦「2018創新樂齡健康暨多元智慧服務變革趨勢」高峰會中,邀請南開科技大學民生學院副院長陳聰堅博士做專題發表,活動報名免費,精湛可期,歡迎踊躍上網報名參加。
據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系教授兼民生學院副院長陳聰堅表示,在家過完生命最後一段,對長輩來說已是不可能的夢想,爲何?大家落入了不當照顧模式的漩渦,其原因含:
1、機構照顧人力不足,照服員無法滿足個案的需求,即是個案照顧的差異化,到了夜晚因怕長輩起牀上廁所發生危險,在照顧人力又不足下,就進行約束(捆綁)、藥物控制,約束當然就對長輩包尿布,在那一刻已讓長輩失去自立照顧的意志。而約束讓身體退化速度更快,長期臥牀、掙扎的瘀青、壓瘡、褥瘡接踵而來,大家可以想像當自己的額頭、鼻子、背部癢,連翻身抓癢的機會都沒有,這種照顧是否是一種虐待?還是家屬授權機構進行約束的虐待,這真是夠諷刺的照顧模式,夠荒謬的現代孝順模式。
2、醫療與照顧模式的混淆,若個案因氣切裝設呼吸管,若有拔除呼吸管立即危害生命的可能行爲,我們可同意醫療的約束,但當只有鼻胃管、導尿管的個案,照顧機構應該積極進行自立支援照顧模式,讓長輩能在獨立自主、更健康、更安全,有機會實現再回家的夢想爲目標。
3、從事機構管理階層、照顧人員及個案、眷屬、政府評鑑制度對照顧模式的錯誤認知,不當的照顧模式大家習以爲常,變成正當理所當然,共同打造了長輩回不了家的照顧模式。
陳聰堅說,日本政府爲人口老化問題於1989年開始推辦十年「黃金計劃」作「社會福祉基礎構造改革」,其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使用者爲主體,照顧計劃的重點,是如何讓個案活出自己!照顧計劃不只翻身、拍背、抽痰而已,不要讓個案長期臥牀渡過餘生,而是依個案的興趣、嗜好來支援生活整體的照顧計劃,照顧管理的核心價值即是自立支援。其係指個人依其人格自律存在,並以主體性之地位追求生存之道。自立支援照顧是日本長期照顧重要核心價值,堅持照顧是爲每位長者的意願與尊嚴而存在,充分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的照顧,確保解決大多數的日常生活功能的實際問題,提升個案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其中含兩大原則:所有國人都必須維持自己健康、避免失能;所有服務提供單位必須着重讓長者自立生活。
臺灣「全方位照顧實務聯盟」召集人林金立於2006年接觸自立支援理論,赴日學習「自立支援」的理論與技術。日本早在1980年代開始推動由竹內孝仁教授提出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牀、不約束,協助長輩提升自主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負擔。爲此還創立臺灣自立支援學院,林院長實務經驗涵蓋居服、日照、機構,是NPO創辦人也是政策倡導的領頭羊,2010年策動臺灣第一個轉型機構-同仁仁愛之家購入能力回覆機啓動轉型,失敗收場,失敗主因:理論與技術瞭解不足、機構人員缺乏共識、整體認知氛圍不足、長輩回家機構還能存在嗎?機構:失能程度較嚴重,長者與工作者都缺乏自主生活觀念,沒有照顧目標、沒有回家意識,陷入生活無色彩的照顧黑洞。企業經營角度:日照中心長輩到了晚上還是回自己家,長者本身及日照中心都希望維持現在或更好,意識是相同的。推動自立支援照顧首要在於意識的改變,所謂將心比心非我心、將身比身讓你入心坎。今日被約束的照顧虐待模式,下一個被綁在牀上的可能就是我們!